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

文章目录

    •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
    • 前言
    • PCA(主成分分析) 原理分析
      • PCA 是什么?
      • PCA优点
      • PCA原理(主要涉及线性代数得的知识,大家耐心看)
    • 代码解读

前言

在看完吴恩达讲解的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后,想着能够用代码的方式实践一下。紧接着就借阅了一下《机器学习实战》里面对PCA的流程的讲解和代码。现在对PCA的运算过程还是比较明白的,也希望这份学习笔记能够帮助刚开始学习PCA的同学们。

源代码已上传到github,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去下载,别忘了给个⭐哦
源代码地址

PCA(主成分分析) 原理分析

  • PCA 是什么?

PCA即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据降维的方法,可以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指标。这里举个例子吧,在我们使用数据做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假如我们手上有一组房屋数据,房屋指标分别有建筑面积、实际面积、长、宽等等。这些指标中,建筑面积和实际面积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那也就说,我们其实可以使用一个指标来取代这两个指标。

  • PCA优点

  1. 能够降低算法的计算开销。我们在使用深度网络训练模型时,使用1000层网络消耗的计算资源远远大于100层消耗的资源。
  2. 能够去除一些噪声。PCA的思想就决定了我们所取得特征都是能够尽可能区分数据得特征,在我们得数据中,有一些指标并没有实际作用。
  3. 使得数据集更易使用。
  • PCA原理(主要涉及线性代数得的知识,大家耐心看)

内积:也称数量积,两个向量对应元素的的乘积之和百度百科-内积。计算很简单,但是我们这里说一下它在几何中的作用。看下面这张图:

img

这里有两个向量,分别是向量A和向量B,二者的内积为:A·B = |A| ·|B|·cos(a)

这里我们令B向量为单位向量(或模长为1),即|B|=1,所以有A·B = |A|·cos(a)

此时结果等于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长度。

也就是说当B向量的模长为1时,A与B的内积等于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的长度

坐标轴的基:在我们平常见到的x-y坐标轴,(1,0)和(0,1)为该坐标轴的一组基。坐标轴上的任意一个向量都能够用这与一组基来表示。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1张图片

图中的向量为(3,2),可以用两个(0,1)和三个(1,0)来表示。我们将这个向量分别向这两个基做投影,所得到的投影的长度就是我们可以用来表示的数量。

前面的内积公式大家没忘记吧,A**·B = |A|·|B|·**cos(a) 。我们令B向量为一个基(1,0),A向量为图中(3,2)。

A**·B = |A|·**cos(a)=3.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确定一组基,给出向量在这组基上的投影长度,就能够描述这个向量。

前面我们给出的是一组默认基,咱们接下来将(1,1)和(-1,1)作为一组基。因为我们想使基的模长为1,所以我们分别除以其模长。上面的基可以变为
( 1 2 , 1 2 ) \left ( \frac{1}{\sqrt{2}},\frac{1}{\sqrt{2}} \right ) (2 1,2 1)

( − 1 2 , 1 2 ) \left ( -\frac{1}{\sqrt{2}},\frac{1}{\sqrt{2}} \right ) (2 1,2 1)
接下来,咱们根据给出的这一组基来表示向量(3,2):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2张图片

在这组基上得投影长度分别为:

( 3 , 2 ) ⋅ ( 1 2 , 1 2 ) = 5 2 \left (3,2 \right )\cdot \left ( \frac{1}{\sqrt{2}},\frac{1}{\sqrt{2}} \right )=\frac{5}{\sqrt{2}} (3,2)(2 1,2 1)=2 5

( 3 , 2 ) ⋅ ( − 1 2 , 1 2 ) = − 5 2 \left (3,2 \right )\cdot \left ( -\frac{1}{\sqrt{2}},\frac{1}{\sqrt{2}} \right )=-\frac{5}{\sqrt{2}} (3,2)(2 1,2 1)=2 5

所以向量(3,2)在新基表示为:
( 5 2 , − 5 2 ) \left ( \frac{5}{\sqrt{2}} ,-\frac{5}{\sqrt{2}}\right ) (2 5,2 5)
整体流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边为基矩阵,每一行为一个基坐标,右边为需要转化得列向量,等号右边为转化后得列向量。

我们再接着扩展,使用数学通式来表示: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3张图片

**协方差:**用来衡量两个变量的总体误差。直观上来说,就是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协方差为正值,变换趋势不一致,则为负值。方差是协方差的一种特殊形况(两个变量相同)

方差公式:

μ为a的均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协方差公式:
C o n ( a , b ) = ∑ i − 1 m ( a i − μ 1 ) ⋅ ( b i − μ 2 ) Con(a,b)=\sum_{i-1}^{m}\left (ai-\mu 1 \right )\cdot \left ( bi-\mu 2 \right ) Con(a,b)=i1m(aiμ1)(biμ2)
μ1为a的均值,μ2为b的均值

**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得每个元素是各个向量元素之间的协方差。那么,什么是协方差呢?

这里我们可以将向量提前处理:我们将每个字段减去其平均值

即方差公式可写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协方差公式可写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还是使用上面a、b两个字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将X乘以X的转置,再除以m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明显,右侧得矩阵就是我们需要得协方差矩阵。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般得结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化目标:

我们如果将二维数据降维到一维,如何能够减少数据损失呢(在一维上也能够准确的分辨出各个数据),就是使得数据足够分散。这里有个指标,用来衡量数据得分散程度的,叫做方差。方差越大,数据分散的越大。

现在我们就将问题转化为找到能令数据方差最大的那条直线(基)。

对于多维度问题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与二维转一维类似,需要找到前K个方差能令数据方差最大的基。

所找的基有什么关系呢? 跟我们默认的一组基[(0,1),(1,0)],我们需要基之间相互正交,只有这样,这些基之间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的线性关系。因为我们想用最少的字段来尽可能准确的描述数据,具有线性关系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目标。

协方差矩阵对角化

由上可知,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实对称矩阵什么是实对称矩阵 ?

那么,在线性代数中,实对称矩阵有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性质:

  1. 实对称矩阵A的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是正交的。
  2. n阶实对称矩阵A必可相似对角化,且相似对角阵上的元素即为矩阵本身特征值。

我们假设实对称矩阵的秩为λ,那么实对称矩阵一定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 ⋅ C ⋅ q T = ( λ 1 . . . . . . . . . λ 2 . . . . . . . . . λ 3 ) q\cdot C\cdot q^{T}=\begin{pmatrix} \lambda 1 & ... &... \\ ... & \lambda 2 & ...\\ ...& ... & \lambda 3 \end{pmatrix} qCqT=λ1.........λ2.........λ3
这里q是特征向量,q中的任意两个列特征向量正交。

假设我们的原数据是X,P为一组基,Y为数据X在P上的坐标。

即Y=PX。我们令X的协方差矩阵为C,Y的协方差矩阵为D,则有如下推导式: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4张图片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寻找矩阵P

这里的D除对角线之外的值为0,对角线上的值为数据在对应特征向量上的方差值。

所以,这里的P不是别的,就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矩阵。

ok,到这里整个推导就结束了,我们使用文字来简述一下流程:

  1. 对数据X进行取平均值(均值为0)
  2. 计算数据X的协方差矩阵C。
  3. 计算写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4. 对特征进行从大到小排序,选取前K个
  5. 将选取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P
  6. 计算PX,即可得出新空间下的数据。

代码解读

  1. 加载数据
def loadDateSet(filename,delim='\t'):
    with open(filename,'r')as f:
        stringarr = [line.strip().split(delim) for line in f.readlines()]
        datarr = [list(map(float,line)) for line in stringarr]
    return np.mat(datarr)

文件中的数据: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5张图片

这里我们使用的数据有两个字段,相当于将二维转一维。

  1. PCA主体程序
def pca(dataMat,topNfeat=99):
    meanVals = np.mean(dataMat,axis=0)#计算每一个属性的均值
    meanRemoved = dataMat-meanVals#将数据进行零均值化
    covMat = np.cov(meanRemoved,rowvar=False)#计算协方差矩阵,rowvar=False 表示属性在列,数据在行
    eigVals,eigVects = np.linalg.eig(np.mat(covMat))#计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print("特征值:",eigVals)
    #print("特征向量:",eigVects)
    eigValInd = np.argsort(eigVals)#将特征值进行排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返回索引值
    print("排序后的特征值:",eigValInd)
    #这里就是取前K个最大值
    eigValInd = eigValInd[:-(topNfeat+1):-1] #这里使用了切片,只取前K个最大的索引,这里我们K=1
    #print("eigValInd:",eigValInd)
    redEigVects = eigVects[:,eigValInd] #取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print("redEigVects",redEigVects)
    #Y=XP
    lowDDataMat = meanRemoved*redEigVects #零均值的数据与 特征向量做相乘 结果为Y,降维后的数据
    #redEigVects.T  为对redEigVects 进行转置
    #这里为何能还原呢,是因为P是特征向量,特征向量P*其转置=E so XP*PT=X
    reconMat = (lowDDataMat*redEigVects.T)+meanVals #数据还原
    return lowDDataMat,reconMat

返回值 第一个lowDDataMat 是降维后的数据,reconMat 是验证数据,在程序的最后一个语句中,将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还原,以此来验证算法的正确性。

原数据图像: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6张图片

降维后的数据图像:

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学习笔记以及源代码实战讲解_第7张图片

参考资料:

  • PCA的数学原理

  • 实对称矩阵

  • 协方差

十分感谢前辈们宝贵的学习笔记,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非常感谢,希望我也能给刚入门朋友的带来一些帮助^ v ^!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