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OSI与TCP/IP

一、OSI开放式系统参考模型 与 TCP/IP协议栈道实用模型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应用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传输层
3. 网络层 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物理层

1、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区别:
OSI TCP/IP
7层 4或5层
支持所有网络层协议 仅支持IP协议(IPv4/v6)
不支持跨层封装 支持跨层封装
1.直连路由器间沟通的协议,可以跨层封装到三层:例OSPF
2.直连交换机间沟通的协议,可以跨层封装到二层:例STP
注:跨层封装
ICMP作用在于测试设备间的IP可达,也跨层到3层;
1.若流量跨层到3层,IPV4报头将流量分片后填充到自己的报头中;使用协议号来进行 进程的区分;
2.若流量跨层到2层,同时二层使用的是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的报头有两代;第一代=逻辑链路控制层LLC+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分片+类型号(区分进程) MAC地址
第二代=仅存在一层封装,MAC地址+类型号+检验和
故:流量若没有跨层封装到二层时,使用第二代;若跨层使用第一代;

2、TCP/IP
*应用层: 应用程序对数据加工处理,之后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内容)
*传输层: (1) 分段(MTU):网络数据传输是多个进程或多个用户共享带宽资源,若出现连
续或超大数据包时,带宽将被强制,导致其他程序或用户延时加
大,分段就是避免超大数据包出现,避免连续的方法靠QOS限速
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字节
(2) 端口号:0-65535-----1-1023注明端口,静态端口,固定分配给应用层协议
1024-65535 动态端口,高端口 随机分配给进程
端口号作用在于区分客户端进程,服务端的服务内容;
(3) TCP/UDP协议对其进行加工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传输层的基本工作规则,对数据包进行端口号的编辑
TCP: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只能是单播)
面向连接–三次握手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4次断开
可靠传输–4种可靠保障机制—确认、重传、排序、流控(滑动窗口机制)
*网络层 IP–互联网协议 V4 --逻辑寻址
*数据链路层 控制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封装技术:以太网、PPP、HDLC、帧中继、x25
*物理层 光电转换,电波处理,芯片

3、ARP:地址解析协议
AARP:正向ARP–已知同一广播域内,目标设备的IP地址,通过广播来获取对端的MAC
FARP:无故ARP–使用AARP来进行地址冲突检测
RARP:反向ARP—通过同一广播域内,目标设备的MAC地址,来获取它的IP地址
4、封装—用户需要传递的内容,被应用层加工到物理层的行为;过程中每层添加自己的部;
解封装—封装的反向过程;对数据包进行识别;
5、PDU–协议数据单元—各层数据的称呼----数据报文–段--包–帧--比特流
上三层 数据
传输层 数据段
网络层 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 数据帧
物理层 比特流
6、IPV4地址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子网划分
子网汇总—取相同位,去不同位; CIDR+超网

二、静态路由
1、出接口和下一跳:
出接口: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0/0
前缀 目标网段号 出接口
应用地点:建议在点到点网络使用
下一跳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2.1.1.1
前缀 目标网段号 下一跳
应用地点:建议在MA网络中使用
点到点:在二层封装技术中,限制用户数量只能存在两个节点(串线);
MA(多路访问):二层技术允许一个网段内同时连接多个节点(以太网)
注:
若在MA网络中使用出接口写法,为了找到正确的下一跳MAC地址,网络中需要进行代理ARP和ICMP重定向;增加传输的时间,设备的消耗;故不建议;
若在点到点网络这个使用下一跳写法,因为点到点网络不需要代理ARP和ICMP重定向,直接就可以发包,而下一跳写法的查表机制比出接口慢,故不建议;因为路由器是最长匹配+递归查找

2、缺省路由
3、汇总 —到达多个网段时,下一跳相同,且这些网段可以汇总计算
4、黑洞 —汇总地址中,包含本地实际不拥有的网段
5、空接口防环 —黑洞与缺省相遇将必然出现环路;在黑洞源路由器上,配置一条到达汇总
地址的空接口路由;

三、动态路由
1、分类:基于AS —IGP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AS内部使用 --RIP/OSPF/EIGRP/ISIS…
EGP 外部网关路由协议,AS之间使用–EGP/BGP
标准AS号—0-65535 (2个字节) 1-64511公有 64512-65535私有
扩展AS号—4个字节
*IGP:在一个AS内部,或一个局域网内部实现全网可达;
分类:1、更新时是否携带子网掩码—有类别(无掩码) 无类别(有掩码)
2、工作特点:DV距离矢量-RIP.EIGRP (传路由:邻居给)
LS链路状态-OSPF/ISIS (传拓扑:自己算)

2、RIP:路由信息协议 (DV协议;存在V1/2/NG)
(1)特点:使用跳数作为度量,管理距离为120;周期更新-30s
支持等开销负载均衡;
周期更新—RIP没有hello包,没有ACK包
切记:结构突变必须依赖触发更新机制;
(2)RIP的防环机制:
水平分割 ----直线拓扑防环;避免在MA网段中重发更新问题;
最大跳数 15
毒性逆转水平分割—触发更新
抑制计时器

(3)V1/2的区别:

	V1有类别----不携带掩码,不能子网划分、子网汇总
    V2虽然携带掩码,但不支持超网;
			V2组播更新224.0.0.9   
			V1广播更新255.255.255.255
	V2支持手工认证

(4)配置:
V1
	r1(config)#router rip   启动配置
	r1(config-router)#version 1  选择版本1,若不进行版本选择,默认为升级版本1;
	主类宣告:激活  路由信息
	r1(config-router)#network 1.0.0.0
	r1(config-router)#network 12.0.0.0

V2
	r1(config)#router rip
	r1(config-router)#version 2
	r1(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r1(config-router)#network 12.0.0.0
	r1(config-router)#network 1.0.0.0

你可能感兴趣的:(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