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比别人贵?携程订酒店比别人贵?商家拿你的数据去作恶你知道吗?

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人类越来越像一个提供输入的变量角色,任何试图伪装和保护自己的举动,在360度无死角的数据监控下都显得徒劳。你使用的APP,在试图了解和定义你。



律师李欣然(化名)第一次对某大型旅行票务网站产生警觉是在去年暑假。为了带女儿去日本迪士尼,她相中一家酒店,但同一个房型,在她手机上显示的价格比在丈夫手机上贵了120元人民币。


刚开始,李欣然还以为是丈夫没选三人同住的缘故,但仔细核对后发现并不是。她向婆婆要来手机,以新客人的身份下载注册了同一款APP,还很严谨地用流量而不是家里WiFi联网,查询后发现,一些房间比丈夫手机上显示的价格还要更低。


“搜索以后的结果直接就有差异,我没有领优惠券也没有收到红包。”


滴滴打车比别人贵?携程订酒店比别人贵?商家拿你的数据去作恶你知道吗?_第1张图片


因为工作原因,李欣然出差频繁,经常用APP给自己订商务型酒店。尽管不清楚具体的技术原理,但她凭直觉推断,自己是被平台的用户画像识别成了消费能力高的客户,所以会给她显示更高的价格。


李欣然和丈夫的收入都不低,自认为并不算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如果APP用正常的价格调节方式给新用户发放一些额外优惠,她并不会介意。


让她不舒服的是,价格上的差异对待是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在乎的是知情权。如果我知道网站在搞活动,但我没资格参加,这就没关系;如果我知道有优惠券,但是需要分享到朋友圈、每天签到点赞或者掐时间抢,我不愿意牺牲这个精力来换优惠,我也心甘情愿。但现在我怀疑,是APP收集我的使用习惯暗地里对我区别定价,那我当然有负面情绪。”


在社交网络上,和李欣然一样因为感受到被区别对待而产生“负面情绪”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集体控诉经由媒体报道后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大数据杀熟”。概念的发明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网友把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


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产品不被怀疑“杀熟”——



滴滴打车比别人贵?携程订酒店比别人贵?商家拿你的数据去作恶你知道吗?_第2张图片



有人说在电影购票APP里花钱买了会员,票价反而比非会员更高;有人发现同样是买一年的视频网站会员,iPhone用户比Android的手机用户多花几十块钱;有人察觉到用旅行APP买机票,只要你没付钱,价格越搜越贵,余票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一张,吓得你赶紧出手。可等付了钱再搜,这张机票还能买,而且又跌回了原来的优惠价。有人抱怨玩卡牌游戏“越氪越非”(越花钱越难抽到价值大的卡牌),让不爱花钱的用户更容易抽到好卡,作为诱饵刺激有付费意愿的人继续掏更多钱......


舆论风暴中,携程大住宿事业部CEO陈瑞亮接受采访,以职业身份向用户保证,自家平台上没有过也不会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发生。他解释不同用户间显示的差价是优惠券造成的,携程会“努力优化页面展示,更清晰真实地展示优惠后的价格信息,避免误解。”至于有什么避免被“杀熟”的方法,他觉得“更多地还是要从公司层面来驱动“;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做的就是多进行价格比对’。


也就是说:做不做“大数据杀熟”,全凭公司自觉;而如果一家公司决定这么做,用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李欣然觉得,这听起来显然非常不“互联网”。


滴滴打车比别人贵?携程订酒店比别人贵?商家拿你的数据去作恶你知道吗?_第3张图片


她察觉到房间价格异样时,还没有“大数据杀熟”这个词的出现,但出于职业习惯,她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比“杀熟”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使用的APP,在试图了解和定义我。


“如果一个APP能判断我和我婆婆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不同,那它一定知道我更多信息。”


携程技术中心基础业务研发部高级研发经理周源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手把手教你用大数据打造用户画像”,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从侧面验证了李欣然的猜想。


据周源介绍,携程对用户数据的采集不仅来自于自家网站和APP,同样也会抓取合作站点,比如微博,知乎的用户信息。他们为用户建立画像的维度包括性别,年龄,消费能力,亲子偏好等等,“数据是海量的。”


文章中的一个图表显示,携程对用户的消费能力定义划分为“非常小气,一般小气,一般大方,非常大方”四个等级。周源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要在携带内部调用这些数据需要非常严格的程序限制。


但身为消费者,很难在裁判缺失的情况下,相信企业们在利益面前会充分自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IPFS,滴滴打车,携程订酒店,大数据作恶,IPFS,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