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耀的科技观察
读懂科技,赢取未来!
5月20日回答二轮问询、5月22日发布上会公告,寒武纪的上市大戏上演到了关键阶段:继3月26日公布招股书和5月6日回应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首轮问询后,寒武纪再次回答了二轮问询,就政府补助、IP授权业务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等作出具体解释,并披露了部分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数据。
本来,IPO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寒武纪可能有些难熬——当招股书终于揭开独角兽的神秘面纱后,监管机构和市场对寒武纪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寒武纪的产品过硬吗?
失去华为后,寒武纪还能撑起至少上百亿的高估值吗?
寒武纪在做的政府IDC项目,到底有没有商业可持续性?
寒武纪是因为缺钱才上市的?
……
穿越纷扰的争议,各类问题其实都指向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寒武纪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这不仅是IPO冲刺阶段的寒武纪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悬在整个中国AI芯片赛道头上一个共同的问题。
01 AI芯片的绝对头部
为什么说寒武纪的问题也是中国AI芯片赛道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因为抛开招股书中的各种商业运营数据,寒武纪的技术和产品实力在近年来中国涌现的一批AI芯片公司中,已是绝对头部、第一梯队,是整个中国AI芯片的标杆。
不少观察这一领域的投资人曾对笔者说过,国内AI芯片,尤其是用在数据中心的、技术难度更高的云端AI芯片中,进度最快,技术、产品最扎实的就看两家:海思和寒武纪。
其中,海思是华为子公司,是大公司内部烧钱多年培养出的战略性业务,寒武纪则是成立刚满5年的新锐科技公司。
以发展的眼光看,寒武纪比当年的海思成长更快,这背后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加速发展。
而且寒武纪并非矮子里面拔将军——仅一个事实就可让“产品质量不过关”和“技术壁垒不高”的质疑不攻自破:使用寒武纪产品的设备已突破1亿大关。
这1亿产品中,大头是2017年发布的华为旗舰手机Mate 10,当时这款手机中的麒麟970芯片使用了寒武纪1A IP作为其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模块。
寒武纪1A也是世界上首款量产的AI芯片IP,并获得了2016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
能进入以严苛著称的华为手机供应链,本身就是对寒武纪产品性能的一个证明;且Mate 10发布后,AI模块未出现质量问题,这进一步说明了寒武纪的产品质量过硬。
至于2018年10月,华为开始自研AI架构“达芬奇”则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华为内部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对华为来说,掌握手机的核心模块是自然之举。
寒武纪与华为的合作,后来也被部分声音评论为一个“败笔”,说IT圈流传一句话,谁学华为谁死,华为学谁谁死。
但客观来说,正是和华为的合作,让寒武纪的产品经历了出货量大、对成本和性能要求高、且竞争激烈的手机供应链的考验,这能让寒武纪的产品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快速获得了市场认知度。
对寒武纪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远不是巅峰。
纵然“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但华为也没到垄断市场的地步。
失去华为不等于失去全部,已成为当前中国AI芯片头部公司的寒武纪,机会还在后面。
02 失去华为不等于失去全部
新的机会在哪儿?
第一个机会是,手机未来仍会是寒武纪产品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华为的分道扬镳,确实让寒武纪短期内损失不小——其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的收入从2018年的1.17亿元骤减至2019年的6877.12万元,跌幅达41%;收入占比也从2018年的97%缩减到2019年的14%。
但这次“分手”,也让寒武纪中立芯片的定位更加清晰,虽然华为有自研的AI架构,但别的手机厂商,如小米、OPPO、vivo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寒武纪的客户。
毕竟,术业有专攻,不是每个手机厂商都有能力、有动机搞自研芯片——在手机行业里,真正有很强自研能力的企业目前只有苹果、华为、三星。
而且,从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来看,即使不服务华为,空间依然广阔——比如小米今年在欧洲、印度的份额就上升很快,华为因客观外部原因在欧洲丢掉的份额,小米几乎一点儿没让给三星和苹果。
不过手机业务的问题是,AI模块不能单独在手机里使用,需要被嵌入智能SoC,即System on Chips,它是搭配核心芯片使用的系统。
由于小米、OPPO、vivo等厂商自研SoC的进程较慢,所以短期内,他们没有大规模采购智能处理器IP的计划。
但随着这几家厂商的发展,手机AI IP或AI芯片的机会定然会再次出现,其他厂商的选择范围绝不会包含华为达芬奇。届时,寒武纪将有机会和别的芯片厂商一起竞争,获得市场机会。
寒武纪的第二个机会则是招股书中已经显露的IDC(数据中心)业务。
对IDC业务,市场解读各异。
招股书显示,寒武纪2019年的主要收入由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IDC项目贡献,共占当年80%的收入。其中,珠海横琴项目贡献了约60%的收入。
但这两个项目都是政府在引导,珠海横琴项目一期由中科院出资建设,寒武纪参与了该项目,珠海横琴项目二期则由珠海横琴新区出资,寒武纪继续为该项目提供服务;西安项目则被认为是寒武纪在西安设立西部总部“换来”的。
所以市场对IDC业务的第一个质疑是,订单是否有可持续性?
第二个质疑则是:IDC业务的商业模型不如IP授权或直接卖芯片硬件、软件,因为IDC业务在芯片外搭载了别的产品和服务,且有定制化成分,所以毛利和科技含量相对低。
但务实地来说,to G做IDC对寒武纪的现金流和产品打磨都是有利的。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建设IDC项目的意愿一定时间内看是批量而非点状的。
另一方面,IDC业务能帮助寒武纪打磨终端处理器之外的新产品线。
正是在发力IDC的2019年,寒武纪的产品线扩展为云边端一体全产品线,包括:
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
用于云端的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
用于边缘端的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
及为上述三类产品研发的统一的基础系列软件平台。
其中,思元270芯片还拿下了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的产品。
目前,寒武纪的云端芯片已集成到了浪潮、联想的服务器内。
就在近期,寒武纪与浪潮达成元脑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面向特定行业场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差不多同时,寒武纪又将旗下云端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思元270与百度飞桨旗下轻量化推理引擎Paddle Lite进行了兼容性适配。
在5月20日刚举行的百度开发者峰会中,浪潮又与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达成合作。
这是一条寒武纪提供云端芯片,集成到浪潮、联想等服务器,再服务于百度云、金山云等云计算厂商,最终借深度学习平台服务开发者的芯片+服务器+IaaS+AI链条。在云计算突飞猛进的中国,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所以,对致力成为伟大芯片公司的寒武纪,眼前的IDC并非完全是“不务正业”。
IDC业务的毛利和技术含量虽然相对低,但核心还是在芯片能力上,要不,新公司切不进这个老玩家林立的市场。
用IDC一边赚钱,一边打磨云端产品,对成长期的寒武纪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谁的罗马都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后,寒武纪整体现金流相对健康,2020年收入预期也较为可观。
在寒武纪招股书发布后,许多舆论在相关报道标题里使用了3年亏16亿、未来3年芯片研发仍需投入30~36亿等耸动字眼。
但仔细看招股书,寒武纪的亏损主要是股权激励,并非实际亏损。
寒武纪在递交招股书时,仍有39亿作为理财产品的现金趴在账上。所以这公司真不缺钱,至少不急缺钱。
根据寒武纪第二次问询的回复内容,2020年,寒武纪主营业务收入预计为6亿~9亿元,同比增长35.15%~102.73%。
IP授权业务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收入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也将实现规模化销售。
且随着主营业务类型的增加,寒武纪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将有所改善。
把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的机会盘点一遍,再看寒武纪的预期估值范围——192~342亿人民币(见寒武纪对第二次问询的回复)。
还高吗?
03 差公司才没人骂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寒武纪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以发展的眼光看成立迈步5年的寒武纪,它确实是一家进展神速的好公司。
这也正是寒武纪被质疑、被追问,被监管和市场拿着放大镜观察的原因。
只有差公司才没人骂,有分量的公司一定会被市场和行业盯着。
但目前市场对寒武纪的质疑,有些目光太短或太苛刻,过度关注短期是不是能盈利,还要亏损多久,为什么客户没有市场化公司等等……
这些问题当然重要,但对芯片等硬核科技公司来说,还有更重要的问题——人才、产品、技术和行业方向。
看行业大方向,AI、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别觉得词儿大,这就是未来趋势,不可阻挡。
再看寒武纪自己的人才、产品和技术:
人才上,寒武纪研发人员达680人,占员工总数的79.25%,研发投入在2017~2019年分别为0.30亿、2.93亿、5.43亿元,分别占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380.73%、205.18%、122.32%。
产品和技术上,上文已有诸多论述——在成长期的AI芯片公司中,寒武纪已是中国市场的绝对头部,甚至是世界前排,在Compass Intelligence发布的2018年全球AI芯片公司排行榜中,寒武纪排名第22。
且寒武纪的产品也经历了大量产的检验,这对芯片公司是一个硬考验。
目前,寒武纪产品和技术上的短板是软件生态,现在芯片行业的趋势是软件定义硬件,和算法结合的AI芯片尤其如此。但是生态非常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慢慢服务和号召开发者。
而寒武纪至少有打造软件生态的基础,并已推出了软件平台,同时和浪潮、百度等大厂有诸多深度合作,打开了生态建设的良好开局。
如今的质疑连连,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寒武纪的江湖地位。
细想,初创公司失去大客户,大型公司失去供应链,这都是艰难的挑战,但难道大家就等死吗?
中国科技产业在这个不得不自强的时刻,不可或缺的就是半导体。
而在半导体这个分工复杂、链条很长的产业里,我们不能幻想一个公司顶起一片天。
在中国半导体的产业森林里,需要华为这样的大树,也需要一批寒武纪这样的新苗。
就在又被美国“将了一军”之后,华为心声社区于5月16日发布文章《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配图上的那句“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刷屏网络。
人们对华为投去了无数敬佩、鼓励和包容。
其实与大树相比,更需要鼓励和包容的难道不是新苗吗?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媒体人申斯基(微信号:shenyao)创办,16年媒体工作经验,拥有中美两地16万公里自驾经验,专注产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渠道生态以及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