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g 和 Last-modified

ETag 是 Entity Tag 的缩写,中文译过来就是实体标签的意思。在HTTP1.1协议中其实就是请求HEAD中的一个属性而已。


ETag是HTTP1.1中才加入的一个属性,用来帮助服务器控制Web端的缓存验证。它的原理是这样的,当浏览器请求服务器的某项资源(A)时, 服务器根据A算出一个哈希值(3f80f-1b6-3e1cb03b)并通过 ETag 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把"3f80f-1b6-3e1cb03b" 和 A 同时缓存在本地,当下次再次向服务器请求A时,会通过类似 If-None-Match: "3f80f-1b6-3e1cb03b" 的请求头把ETag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再次计算A的哈希值并和浏览器返回的值做比较,如果发现A发生了变化就把A返回给浏览器(200),如果发现A没有变化就给浏览器返回一个304未修改。这样通过控制浏览器端的缓存,可以节省服务器的带宽,因为服务器不需要每次都把全量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注:HTTP中并没有指定如何生成ETag,哈希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ETag更类似于资源指纹(fingerprints),如果资源发生变化了就会生成一个新的指纹,这样可以快速的比较资源的变化。在服务器端实现中,很多情况下并不会用哈希来计算ETag,这会严重浪费服务器端资源,很多网站默认是禁用ETag的。有些情况下,可以把ETag退化,比如通过资源的版本或者修改时间来生成ETag。


如果通过资源修改时间来生成ETag,那么效果和HTTP协议里面的另外一个控制属性(Last-Modified)就雷同了,使用 Last-Modified 的问题在于它的精度在秒(s)的级别,比较适合不太敏感的静态资源。




以上参考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3ea9619c38d

ETag 和 Last-modified_第1张图片


总结:
LM根据文件修改时间来判断是否要重新返回整个文件,对应请求头 IF-M-S ,服务端和客户端进行对比,但是时间只能精确到秒,假如在这一秒之间恰好发生了变化就GG了。
E-tag则是对文件求MD5或者哈希值,绝对精确,只要有任何变化都能体现出来,这个算法貌似是server配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Browsers,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