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塔的与解析

学习递归时,汉诺塔问题算是一个经典算法了,当时想了好久没想明白,后来看了几篇文章,找到一篇解释的很清晰的,感谢下作者。

文中代码用的貌似是C#,自己学的是C,所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了C版本的如下:

首先应明白一些递归的知识,递归进行自身函数的层层调用,一层层的进去,但要记得从原路一层层的返回,从哪进去,执行完调用后还要从哪出来,然后继续该语句后的语句。

下面开始汉诺塔的讲解:

题目:从左到右有 A B C三个柱子, 大盘子在下, 小盘子在上,要求借助B柱将所有盘子从A柱移动到C柱, 期间有一个原则: 大盘子只能在小盘子的下面.

先分析下简单的情况:

案例 1 - 假设只有一个盘子的时候, 盘子数量 N=1

只有一个步骤 将第1个盘子从A移动到C, 为了对比方便我这样来描述这个步骤: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1 1 A C

案例 2 - 如果有两个盘子, 盘子数量 N = 2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1 1 A
2 2 A
3 1 B C

案例 3 - 如果有三个盘子, 盘子数量 N = 3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1 1 A C
2 2 A B
3 1 C B
4 3 A C
5 1 B A
6 2 B C
7 1 A C

如何找出盘子移动的规律 ?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永远要把最底下的一个盘子从 A 移动到 C

看看上面从1个盘子的移动到3个盘子的移动, 在移动记录中,当盘子的编号和盘子数量相同的时候他们的步骤都是从A移动到C (看加粗的部分),其它的步骤对等.

再观察第3个案例中的第1-3 步 和 第 5-7

第 1-3 步 目的是从 A 移动到 B 如果我们把 B 当作终点, 那么这里的第 1-3 步理解起来和 第2个案例的三个步骤完全相同, 都是通过一个柱子来移动,和第2个案例比起来在后面加括号来表示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备注
1 1 A C ( A -> B)
2 2 A B ( A -> C)
3 1 C B ( B -> C)

总结:将盘子B变成C即可.

第 5-7 步 目的是从 B 移动到 C 如果我们把 C 当作终点, 那么这里的 5-7 步理解起来和上面也是一样的, 和第2个案例的三个步骤也完全相同.和第2个案例比起来就是: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备注
5 1 B A ( A -> B)
6 2 B C ( A- > C)
7 1 A C ( B -> C)

总结: 将盘子B变成A即可

根据这个演示可以明确几点规律:

  1. 当盘子只有一个的时候,只有一个动作 从 A 移动到 C 即结束.

  2. 当有N个盘子的时候, 中间的动作都是从 A 移动到 C, 那么表示最下面的第N个盘子移动完毕

  3. 中间动作之上都可以认为是: 从 A 移动到 B

  4. 中间动作之下都可以认为是: 从 B 移动到 C

2,3,4 可以表示为

步骤 盘子编号 从柱子 移到柱子
1 1 A B
2 2 A C
3 1 B C

以下C语言版的代码:

#include 

void MoveDisk(int DiskQuantity,char PositionA,char PositionB,char PositionC)
{
    if(DiskQuantity==1)
    {
        printf("Move disk from position %c to %c.\n",PositionA,PositionC);
        return;
    }
    else
    {
        // Step 1 - Change B to C  (A --> B)
        MoveDisk(DiskQuantity - 1, PositionA,PositionC,PositionB);
        // Step 2 - No changes     (A --> C)
        MoveDisk(1, PositionA, PositionB, PositionC);
        // Step 3 - Change B to A  (A --> C)
        MoveDisk(DiskQuantity - 1, PositionB, PositionA, PositionC);
    }
}
void main()
{
    int DiskQuantity;
    char PositionA,PositionB,PositionC;
    printf("Please input Disk Quantity:");
    scanf("%d",&DiskQuantity);
    MoveDisk(DiskQuantity,'A','B','C');
}

结合上面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这里的3步交换动作, 中间从 A到C的动作是最底层盘子的最终操作.

//Step 1 - A –> B
MoveDisk(DiskQuantity - 1, PositionA,PositionC,PositionB);
//Step 2 - A –> C
MoveDisk(1, PositionA, PositionB, PositionC);
//Step 3 - B –> C
MoveDisk(DiskQuantity - 1, PositionB, PositionA, PositionC);

至于第1个参数为什么是DiskQuantity - 1,或者1 大家再回到上面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步骤都是.. 1. 1,2,1. 1,2,1,3,1,2,1 这种以盘子数对称的结构,而它前后都是重复1,2,1 的过程.

原文地址:http://www.jcodecraeer.com/a/chengxusheji/shejimoshi/2013/0307/984.htmlal-and-quick-reference

你可能感兴趣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