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Sky
http://blog.csdn.net/ykdsea/
******************************************************************
本文基于android 4.4所用的dlmalloc版本进行分析。
malloc/free work flow
malloc/free是libc库提供的函数,主要是用户层的操作,而不是内核的系统调用。
一般的heap管理是通过sbrk或者mmap函数来向系统获取大量的内存(只是虚拟的内存地址),然后由特定的heap管理算法来管理用户程序申请/释放内存(比如dlmalloc)。有一点注意,brk/sbrk获取的只是虚拟地址,当这些地址被访问的时候,才会产生page fault,真实的物理内存才会被分配出来。
Free的时候,内存也只是返还给内存管理程序了,而不是直接返还给系统。当内存管理程序发现保留了过多的内存的时候,可以通过umap或者brk/sbrk来把内存还给系统。
mmap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系统是使用brk/sbrk来扩展可用内存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考虑使用mmap来直接申请对应的内存,这个做法可以减少内存中空洞存在,他的缺点是速度比较慢。
在dlmalloc中,是在查找没有可用的free chunk的时候,并且分配的size大于一定的值的时候,会使用mmap直接分配。
dlmalloc
android中采用的dlmalloc为默认的heap管理算法。
dlmalloc的介绍说明:http://gee.cs.oswego.edu/dl/html/malloc.html
dlmalloc的配置:(基于android 4.4的code)
dlmalloc中有配置选项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USE_LOCKS:是否使用lock,在多线程使用环境下需要考虑enable,如果外部已经有所就不需要了。
HAVE_MMAP:系统是否支持mmap。
USE_DL_PREFIX:是否需要提供dl相关的接口。
MSPACES:是否需要提供mspace相关的接口。
ONLY_MSPACES:是否只提供mspace相关的接口。
DEFAULT_MMAP_THRESHOLD:使用mmap进行分配的阀值。
dlmalloc的管理策略:
Boundary Tags (边界标记)
在分配的chunk的头部和尾部都记录了当前chunk的size。
这样有两个好处:
1)从任意一个chunk都可以访问前一个/后一个chunk。
2)方便相邻的两个chunk合并为一个大的chunk。
Binning (分箱)
binning是按照byte size来分的,低于256 bytes的chunk,以8为增量,分为8,16,24...256bytes来分箱,每个bin中所有的free chunk用链表来组织。
大于256 bytes的chunk,是用tree来维护free chunk的(同时配合使用了链表)。
分箱的好处是:
浪费少量内存,来达到快速分配的目的。在分配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bin来拿到free chunk。
关键的数据结构理解
malloc_chunk
struct malloc_chunk { size_t prev_foot; /* Size of previous chunk (if free). */ size_t head; /* Size and inuse bits. */ struct malloc_chunk* fd; /* double links -- used only if free. */ struct malloc_chunk* bk; };
prev_foot
prev_foot是记录前一个chunk的size,但是这个成员的设置并不是在当前的chunk建立的时候去做的。
在使用的时候,当某个chunk被申请了,他会使用
#define set_foot(p, s) (((mchunkptr)((char*)(p) + (s)))->prev_foot = (s))
在他的data后面设定他的size,他实际操作的是下一个chunk的prev_root的值。
这个和http://gee.cs.oswego.edu/dl/html/malloc.html里面的图示也是一致的,在头部和尾部保留了当前chunk的size。
这边有疑问:为什么前一个chunk的尾部一定后一个chunk的头部?
1,申请内存的时候,是按照8bytes为界分配的(包括额外的信息)。
2,因为采用分箱的策略,分配的时候,总是从大的chunk分裂出小的chunk出来的,所以可以保证不会存在
不能使用的memory hole在内存中。
这两点保证所有的chunk是连续在一起的,而且可以直接合并,在合并之后他们的字节数还是8 bytes为界的。
head
head中记录了当前chunk的状态,还有size。
状态占用低3个bit(因为chunk为8bytes倍数,所以低3位一直是0的)。
fd和bk
fd是forward pointer,bk是backward pointer,他们是构成Free list的时候指向前一个和后一个free chunk用的。
需要注意的时候,他们只在free chunk中使用,而在used chunk中不需要使用,所以没有为他们分配分配内存,是直接使用了
free chunk中user data部分的内存。
malloc_state
struct malloc_state { binmap_t smallmap; binmap_t treemap; size_t dvsize; size_t topsize; char* least_addr; mchunkptr dv; mchunkptr top; size_t trim_check; size_t release_checks; size_t magic; mchunkptr smallbins[(NSMALLBINS+1)*2]; tbinptr treebins[NTREEBINS]; size_t footprint; size_t max_footprint; size_t footprint_limit; /* zero means no limit */ flag_t mflags; #if USE_LOCKS MLOCK_T mutex; /* locate lock among fields that rarely change */ #endif /* USE_LOCKS */ msegment seg; void* extp; /* Unused but available for extensions */ size_t exts; };
malloc_state是整个malloc全局的信息的保存。下面看看几个关键的成员变量。
mchunkptr smallbins[(NSMALLBINS+1)*2]
smallbins是对于small chunk的分箱(即小于256 bytes的chunk的bins)。smallbins对每个bin都构造了一个双向的链表,free的chunk link在当前的
bin中。
smallbins的长度(NSMALLBINS+1)*2是如何来的?
smallbins主要是构造一个双向链表,里面只需要保存两个pointer就可以实现了,所以他实际需要的是NSMALLBINS*2的大小即可。
同时dlmalloc中为了使用方便(并且统一)所以使用mallochunk结构中的fd和bk来指向chunk,所以在在数组头部pad了sizeof(prev_foot)+sizeof(head)=2个pointer的宽度。
这样就得到了NSMALLBINS*2+2 = (NSMALLBINS+1)*2的数组宽度了。
如何计算对应的bin index?
small bins是以8 bytes为间隔区分的,所以申请的size >> 3,就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bin index。
对应的宏是:#define smallbin_at(M, i) ((sbinptr)((void*)&((M)->smallbins[(i)<<1])))
tbinptr treebins[NTREEBINS]
treebins是对于大于256 bytes的chunk的bins。关于treebins可以参考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74d18801019x0f.html
treebins中每个bin是用tree来管理的,所以只需要一个pointer来指向tree的root即可。
smallbins很简单以8bytes为step去分箱,那对于treebins是如何做的?
从code里面可以看到从malloc size计算出bin的方法如下
#define compute_tree_index(S, I)\ {\ unsigned int X = S >> TREEBIN_SHIFT;\ if (X == 0)\ I = 0;\ else if (X > 0xFFFF)\ I = NTREEBINS-1;\ else {\ unsigned int K = (unsigned) sizeof(X)*__CHAR_BIT__ - 1 - (unsigned) __builtin_clz(X); \ I = (bindex_t)((K << 1) + ((S >> (K + (TREEBIN_SHIFT-1)) & 1)));\ }\ }
idx的划分主要是考虑0x100 ~ 0xFFFF00这段size如何被划分到0 ~ 30 index的bin中去的。
第一行K的运算中,__builtin_clz(X)先计算出了1之前有多少个0,然后用32 - 1去减,计算得到了最高位1之后的位数,注意这个是右移8位之后的计算结果,K + TREEBIN_SHIFT才是原始size的最高位1之后的位数。
第二行的运算中,K<<1,首先是按照最高位的offset(0 ~ 15)cast到(0~30),而((S >> (K + (TREEBIN_SHIFT-1)) & 1)),这一步实际检查最高位1的低1位是0还是1。
这样看就很清楚了,实际是根据最高位1之后的位数先把数值分成了15份,然后再把每一份一份为2,得到了最终0~30的映射。
如0x1000,最高位1后面的位数是4,得到它的idx范围是8~9,又因为低1位为0,所以他对应的idx就是8.
每个bin当中的tree是如何组织的?
分析宏
/* Insert chunk into tree */ #define insert_large_chunk(M, X, S) {\ tbinptr* H;\ bindex_t I;\ compute_tree_index(S, I);\ H = treebin_at(M, I);\ X->index = I;\ X->child[0] = X->child[1] = 0;\ if (!treemap_is_marked(M, I)) {\ mark_treemap(M, I);\ *H = X;\ X->parent = (tchunkptr)H;\ X->fd = X->bk = X;\ }\ else {\ tchunkptr T = *H;\ size_t K = S << leftshift_for_tree_index(I);\ for (;;) {\ if (chunksize(T) != S) {\ tchunkptr* C = &(T->child[(K >> (SIZE_T_BITSIZE-SIZE_T_ONE)) & 1]);\ K <<= 1;\ if (*C != 0)\ T = *C;\ else if (RTCHECK(ok_address(M, C))) {\ *C = X;\ X->parent = T;\ X->fd = X->bk = X;\ break;\ }\ else {\ CORRUPTION_ERROR_ACTION(M);\ break;\ }\ }\ else {\ tchunkptr F = T->fd;\ if (RTCHECK(ok_address(M, T) && ok_address(M, F))) {\ T->fd = F->bk = X;\ X->fd = F;\ X->bk = T;\ X->parent = 0;\ break;\ }\ else {\ CORRUPTION_ERROR_ACTION(M);\ break;\ }\ }\ }\ }\ }
从代码中可以看出插入节点的时候,
1,如果当前tree节点值和插入的一致,那么把这个节点插入到当前tree节点的链表中去。
2,如果不相等,除去最高两位的节点,检测之后每个bit是0还是1,来确认是选择节点的left child还是right child。
这样的策略,保证了对于任意一个节点,他的左子树上的节点值总是小于右子树上的值的。但是对于某个节点来说,他和他子树上节点的关系,只是保证不相等,不能保证一定大于或者小于他的子树的值。策略和trie tree类似了,但是又有一些差异。
find算法是怎么样的?
知道了insert的逻辑,那么find就比较好理解了。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节点和子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在find的时候,需要做比较。
smallmap和treemap
binmap_t是一个32bit的unsigned log,他的每个bit对应分箱策略中某个箱子是否有有效的chunk包含在内,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在分配的时候,快速查找到有效的bin。
smallmap对应着smallbins的每个bin的状态。
treemap对应着treebins的每个bin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