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

AndroidO引入Treble架构后,有那些变化呢?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张图片
1. 增加了多个服务管家,AndroidO之前版本有且只有一个servicemanager,现在增加到3个,他们分管不同的服务。
2. 增加了binder通信库,这是为了适配binder域的扩展。
3. 增加了binder域,系统定义了3个binder设备节点,binder驱动分别处理这3个binder设备节点上的binder通信事件。

Binder通信域变化

Treble架构的引入足以说明Binder通信的重要性,之前APP和Framework之间通过binder实现跨进程调用,当然这个调用对开发者来说是透明的,相当于函数本地调用。Treble引入后,Framework和HAL又实现了进程分离,Framework和HAL之间依然使用binder通信,通过HIDL来定义通信接口。那binder通信有什么变化呢? 在Treble中,引入了多个binder域,主要是增加了多个binder设备,binder驱动实现原理基本没变,变化了一些细节。增加binder设备应该是为了实现更换的权限控制,使用不同binder设备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selinux权限有所不同,同时,Android 框架和 HAL 现在使用 Binder 互相通信。由于这种通信方式极大地增加了 Binder 流量。
为了明确地拆分框架(与设备无关)和供应商(与具体设备相关)代码之间的 Binder 流量,Android O 引入了“Binder 上下文”这一概念。每个 Binder 上下文都有自己的设备节点和上下文(服务)管理器。您只能通过上下文管理器所属的设备节点对其进行访问,并且在通过特定上下文传递 Binder 节点时,只能由另一个进程从相同的上下文访问上下文管理器,从而确保这些域完全互相隔离。为了显示 /dev/vndbinder,请确保内核配置项 CONFIG_ANDROID_BINDER_DEVICES 设为”binder,hwbinder,vndbinder”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2张图片

static char *binder_devices_param = CONFIG_ANDROID_BINDER_DEVICES; 

module_param_named(devices, binder_devices_param, charp, S_IRUGO);

以kernel参数形式得到配置的binder设备节点名称,然后在binder驱动中创建不同的binder设备:

static int __init binder_init(void)  
{  
    int ret;  
    char *device_name, *device_names;  
    struct binder_device *device;  
    struct hlist_node *tmp;  
    ...  
    /* 
     * Copy the module_parameter string, because we don't want to 
     * tokenize it in-place. 
     */  
    device_names = kzalloc(strlen(binder_devices_param) + 1, GFP_KERNEL);  
    if (!device_names) {  
        ret = -ENOMEM;  
        goto err_alloc_device_names_failed;  
    }  
    strcpy(device_names, binder_devices_param);  

    while ((device_name = strsep(&device_names, ","))) {  
        ret = init_binder_device(device_name);  
        if (ret)  
            goto err_init_binder_device_failed;  
    }  

    return ret;  

err_init_binder_device_failed:  
    hlist_for_each_entry_safe(device, tmp, &binder_devices, hlist) {  
        misc_deregister(&device->miscdev);  
        hlist_del(&device->hlist);  
        kfree(device);  
    }  
err_alloc_device_names_failed:  
    debugfs_remove_recursive(binder_debugfs_dir_entry_root);  

    return ret;  
}  
static int __init init_binder_device(const char *name)  
{  
    int ret;  
    struct binder_device *binder_device;  

    binder_device = kzalloc(sizeof(*binder_device), GFP_KERNEL);  
    if (!binder_device)  
        return -ENOMEM;  

    binder_device->miscdev.fops = &binder_fops;  
    binder_device->miscdev.minor = MISC_DYNAMIC_MINOR;  
    binder_device->miscdev.name = name;  

    binder_device->context.binder_context_mgr_uid = INVALID_UID;  
    binder_device->context.name = name;  
    mutex_init(&binder_device->context.context_mgr_node_lock);  

    ret = misc_register(&binder_device->miscdev);  
    if (ret < 0) {  
        kfree(binder_device);  
        return ret;  
    }  

    hlist_add_head(&binder_device->hlist, &binder_devices);  

    return ret;  
}  

这样在驱动中就创建了binder、vndbinder、hwbinder三个驱动设备,并保存在binder设备列表binder_devices中。/dev/binder 设备节点成为了框架进程的专属节点,这意味着oem进程将无法再访问该节点。oem进程可以访问 /dev/hwbinder,但必须将其 AIDL 接口转为使用 HIDL。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3张图片

binder驱动设备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4张图片

hwbinder驱动设备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5张图片

vndbinder驱动设备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6张图片
由于vndbinder和binder使用的都是libbinder.so库,因此在打开binder设备时,需要调用:
ProcessState::initWithDriver(“/dev/vndbinder”);来指定打开那个binder设备。

服务管家变化

AndroidO将服务管家从servicemanager扩展到以下3个:

servicemanager

源码: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7张图片
编译脚本: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8张图片

vndservicemanager

以前Binder 服务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其他进程可从中检索这些服务。在 Android O 中,servicemanager 现在专用于框架和应用进程,供应商进程无法再对其进行访问。不过,供应商服务现在可以使用 vndservicemanager,这是一个使用 /dev/vndbinder而非 /dev/binder 的 servicemanager 的新实例。供应商进程无需更改即可与vndservicemanager 通信;当供应商进程打开 /dev/vndbinder 时,服务查询会自动转至 vndservicemanager。servicemanager和vndservicemanager使用的是同一份代码,都是由service_manager.c编译而来。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9张图片
在启动servicemanager 时,并没有传参,而启动vndservicemanager时,传递了binder设备节点。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0张图片
vndservicemanager使用/dev/vndbinder驱动设备,而servicemanager使用/dev/binder驱动设备。在编译vndservicemanager时指定了VENDORSERVICEMANAGER宏:

cflags: [  

       "-DVENDORSERVICEMANAGER=1",  

    ],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1张图片

vndservicemanager与servicemanager不仅使用的binder设备不同,使用的selinux策略也不同。

vndservicemanager使用的selinux策略文件为:”/vendor/etc/selinux/vndservice_contexts”

servicemanager使用的selinux策略文件为:”/system/etc/selinux/plat_service_contexts”

1) servicemanager和vndservicemanager使用的binder设备节点不同:

servicemanager使用/dev/binder

vndservicemanager使用/deve/vndbinder

2) servicemanager和vndservicemanager使用的selinux策略文件不同:

servicemanager使用/system/etc/selinux/plat_service_contexts

 vndservicemanager使用/vendor/etc/selinux/vndservice_contexts

3) 查看servicemanager和vndservicemanager管理的binder服务的工具不同:

servicemanager使用service list

vndservicemanager使用vndservice list

hwservicemanager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2张图片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3张图片

该hw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hidl服务,因此其实现和servicemanager完全不同,使用的binder库也完全不同。

Binder库变化

servicemanager和vndservicemanager都使用libbinder库,只是他们使用的binder驱动不同而已,而hwservicemanager使用libhwbinder库,binder驱动也不同。

libbinder库源码: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4张图片

libhwbinder库源码: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5张图片

文件对比: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6张图片

Binder通信框架变化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7张图片

1.在普通Java Binder框架中,Client端Proxy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inder代理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Stub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给其子类实现。

2.在普通Native Binder框架中,Client端BpXXX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pBinder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BnXXX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个其子类实现。

  1. 在HwBinder框架中,Client端的BpHwXXX类完成数据打包,然后交给mRemoteBpHwBinder来完成数据传输。Server端的BnHwXXX类完成数据解析,然后交给_hidl_mImpl来实现。

框架层Binder对象变化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8张图片

AndroidO Treble架构下的变化_第1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