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遛弯儿”的习惯,源于五年前北京的一次实习。
当时单位和钓鱼台隔着玉渊潭的一条小河,午餐后和两个同事沿着河岸,走一圈。两个月,几乎每个实习的日子,都会这样“遛弯儿”。
路程有长有短,短的就围着单位绕一圈,远的会走到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军事博物馆等等。
看到中华世纪坛的时候,心想这不就是课本上的那个吗。原来就在这里,有种认识很久,方长见面的延时感。那天阴天,它看起来比想象中矮了点。
其中一个女同事是北京人,“遛弯儿”、“消化食儿”这些北京话,也都是她教我的。中午太阳大,她也从不撑伞,走的比我快,话也说的比我利索。
钓鱼台一直都是种神秘的存在。曾经听说,偶尔提及,每次路过。直到有次看到真容。
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有一次去领导的办公室。办公室在高层,而且有落地窗,正好对着钓鱼台。
领导泡着茶。我从领导背后的窗子,隔着小河,第一次俯视钓鱼台。有琉璃瓦顶的亭子,折射着阳光。楼边的小湖,晓风吹皱了水面。垂柳依依,在湖边舞蹈。
北京一到秋天,天特别蓝、特别高。现在还记得,那时办公室天空外,飘着路过的棉花云,远处还能看到山的轮廓。
时间回到现在。
工作经常会对着电脑久坐,对眼睛、颈椎都是不小的压力。奈何我还瘦,坐久了,臀部还比一般人难受。
出于遛弯儿的传统,也为这副皮囊暂时放松,所以午休一个小时,就用来觅食和行走,尤其是行走。
公司靠近内环高架,车流从头顶和身边呼啸而过。这个城市的立体感,没有比这更真实了。
菜市场门口,有家宠物店。有时主人站在门外,看着门帘后宠物美发。有人会在这里寄养狗,它们有的眼神闪烁,身体发抖。有的怡然自得,埋头睡去,看来是常客。
现在还有小猫待领养或售卖。有四只猫,其中有一只深色的折耳,我看着它们从小奶猫长大。它们现在还一起盘踞在笼子里,只是没有小时候那样闹腾,不知道是失去了童趣,还是习惯了铁笼。
狭长的菜市场,让人觉得一直都走不到头。初次去,担心回公司迟到,在菜市场半途就折返,败下阵来。
最近去过两次,贯穿走到底。出口对面,就是环线地铁从高架探入地下的衔接处。
有几次我走出来了,就看到它又钻进地洞了。
陌生的出口附近会有什么?通向哪里?
好奇心驱使着我继续寻找、行走。
午餐早早吃完,继续沿着出口,骑着自行车,顺着走。在附近工作两年多,才发现对附近一无所知。
原来这条路的尽头,连接着每天路过的繁忙十字路口。原来点外卖的店,就安静地藏在路边某棵高大的梧桐树下。原来怀疑走不出去、停满车的小道,就是平时一晃而过的某个神秘出口。
想起一首歌《黑鸟,你在哪里》的歌词,“行走于旅途,而忘记行走;沉醉在书中,而忘记了书;投入到爱里,而忘记了爱。”
最远一次,走了两站地铁站,到了宋庆龄陵园。时间有限,刚刚瞻仰完陵园门口,就只得返回。
今天中午再去了菜场的宠物店。三只小泰迪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在靠近门口的一间房里嬉戏。其中两只顾着自己扑倒、互咬和追逐。
隔着铁门,用手摸了一只很粘人泰迪的头,只有它几次凑近门口的我。它没有抬头看我,眼神看着前方,由着我抚摸。
泰迪的毛确实神奇。卷卷的,茸茸的,蓬松松的,摸下去却能一下摸到皮肤,柔软到意外。
走出菜场,途径内环高架。时隔一年,又在高架桥的标示上,偶然看到宋庆龄陵园的指示牌。想起一年前的酷暑,初次探访时,浑身汗湿。如今穿着长袖衬衣和外套,还觉得嗖嗖地冷。
回程时,又选择一条陌生的路。
今天走的太远,半路选择骑车。一位姑娘背对我,走到路边,眼看要撞上,于是我鸣响了铃铛。
没想到铃铛发出响声大了一些,我第一次按,也意外。没想到惊着了她,扭头对我怒目而视,嘴里好像还有颇有微辞。
一切都发生的太快。
来不及解释,而且听不懂、也听不见她的话。等我缓过神来,已经骑走太远,我就这样一骑绝尘地消失在陌生的小路上。
每个人都要走很多路,还有人也许会对你说,TA吃的盐、过的桥都比你走的路过。但是每个人走的路,是不同的。
有时候希望某人为我设计好路线,告诉我改怎么走,不用走回头路,直接抄近路,选择平坦的路。到头来发现,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
每一条路都需要自己摸索,需要勇气,需要好奇心,也许最关键的是,需要耐心,需要恒心。
想起最近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说,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尽相同,每个人活着的意义、理由也都不相同。
都一次相逢,都是不同的路、不同人生的重逢。有些相同会大过不同,一路上有你,有我。有些则南辕北辙,最终不过相忘于江湖。
我走我的小小道,你走你的阳关路。期待我们下次在路口相逢,别来无恙。
-------------------------------------
用写字打败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