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芙蓉镇》第一章《山镇风俗画》随笔

      5月总是红色激情满怀,有幸读到这本《芙蓉镇》,读新作品的感想、感受都是当回事的,因为很多未曾经历也未曾体验过的思想情感都可以通过读书有所认识与积累。读书可以丰富人生阅历,指点迷津,开拓视野、增加情趣,陶冶情操。每天晨起、午休、晚上睡前总要有读书时间才好。

      初了解:度娘帮助搜集初了解一下作者:古华(1942-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曾长期生活在湘西五岭山区,对乡镇风俗很熟悉,创作主要以这一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篇小说集《浮屠岭》、长篇小说《芙蓉镇》等。《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现旅居加拿大。

      初步了解这本书的背景:讲述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芙蓉镇的人物故事和缩影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生发展的历程。全书共4章,每章各7节,共194页,所以阅读起来相对轻松些。阅读了第一章山镇风俗画7节后谈谈个人感悟。

      初感受:“清水出芙蓉”,芙蓉镇,一听名字已然觉得很美,便认定这个小镇的故事一定清丽而又哀怨,爱恨情仇自有一番不简单,开启阅读才能体会到这个小镇果然与众不同,当时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湖南也是中国这历史事件的重点地区。芙蓉镇是湖南的一个美丽镇子,湘、粤、桂三省交界之处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古代自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可以想象到这里必是南下的、北上的来往人员各异。除去了这样一个地理优势以外,还有就是这“芙蓉镇”这个的名字来历,原是陆地上狭长的带状半岛河岸边种上了木芙蓉,花开时节是可以想象的一种妩媚动人的景象,另就是在清水河里的碧叶掩映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芙蓉,更是让人们喜爱有加,单凭大叶子就让人们爱不释手 。

      初相识:这开篇就是总体感觉芙蓉镇很美,第一个人物出场:“芙蓉姐子”胡玉音,恰如这芙蓉花一样清新淡雅,自有一番脱俗表现――勤劳智慧,小买卖米豆腐经营得也是得心应手;美丽善良,络绎不绝的顾客就印证了这个事实;善解人意,面对与黎满庚的青梅竹马的爱恋与前途未来,毅然选择仅做兄妹;知恩图报,谷燕山对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给予莫大的帮助,胡玉音的感恩之情也是文字间可见;多才贤德,生意做的好,日子从穷苦努力做到日子安稳这是财商高,与人和善人缘好,能歌善舞,善解人意是情商高,遇小人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嫉妒、“土改根子”王秋赦的地痞式赊账等也是灵活应对,这是智商高。所以在那个年代也可以用现在的形容词是“白富美”,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怎么不令人羡慕?又怎能不被嫉妒还有恨?

        初感悟:社会在或缓慢或快速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性中的善与恶总是如并蒂莲,美与丑也是相伴相生,是非对错也是在世人与后人的评判中拨乱反正。它也许有着令人怀念的美好回忆,它或许更多的是留在记忆深处最难忘的痛楚。不敢回眸,因为心疼;不愿回首,因为不堪,不能回溯,因为过去。

      一段历史记录着几代人的人生浮华,曾经沧海也桑田,蜉蝣一生不过短暂几十年,然而生该如何生,活亦如何活?一个人在这世上走上一遭是做什么样的人,胡玉音、谷燕山、黎满庚、秦书田还是黎桂桂,亦或是李国香、王秋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四清”、“五反”这样的政治运动中,人性的彰显与人生的抉择才是验证了人的善恶、美丑与真假。我们现代社会还不是依然用关键时刻见真情这样的话来验证人心吗?

      初收获: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古华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还有故事的自然引出和话题的循循善诱,还因为语言的诙谐讽刺、客观公正,也有俗语俏皮话适时加入,让读者在时而夹杂的爱恨情仇的读书心境下有了些许的轻松缓解。这对自己写作也会有一定帮助。从书中走出来,看人物、看历史、看中国的经济、社会与民生,还有关乎中国在改革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我们只要本着看清新中国成立短短十几年,一穷二白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崭新的事业从零开始,也是万事开头难,困难重重,走过的路曲折坎坷。所以一路走过来的人们都倍感温暖,因中国现在的发展与强大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期盼的。

      初反思:1963年至今55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否感受到了现在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感受到善良与正义永远战胜邪恶。所以看过这本书倍感珍惜当下,不枉跟着蕙质兰心老师领读的《芙蓉镇》忆苦思甜。感谢共读抗拒惰性,读者的分享激发我的写作热情,观点不成熟,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芙蓉镇》第一章《山镇风俗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