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11】暴力深入骨髓,而不自知——《非暴力沟通》20190716

一、选书原因

      两年前,有幸听过钟杰老师的讲座,讲座中她推荐了很多书,其中一本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

      去年暑假,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嘉慧读了这本书。开学时分享读后感,她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后来,在樊登读书会app上听到了这本书的讲解,听完后觉得很惊讶,还有这么厉害的沟通方式。现在终于有动力读了,如果早点读该多好,我就会更早地意识到我跟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可以更好的。

【读书总结11】暴力深入骨髓,而不自知——《非暴力沟通》20190716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举个反例:认为 “做错事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是一种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念来自于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十分不专业的,有经验的医生则会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并避免因个人内心的冲突造成对顾客的伤害——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顾客充分投射他们的情感,然后他们会作出诊断。

      非暴力沟通包括表达和倾听,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详细模式如下图。

图片发自App

三、精彩摘抄

1、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2、异化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指责、批评),进行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回避责任(我不得不这么做),强人所难(要求和命令)。

3、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需要,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

4、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5、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6、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的,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7、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们所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8、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两种是暴力沟通,后两种是非暴力沟通。

9、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10、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11、我认为,我们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努力去实现梦想了吗?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亲或好母亲。如果我们按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你要过得快乐些,我想请你想想,为了改善你的生活,你希望他人做些什么?

12、是的,说清楚我们的请求有时是很困难的。可是,让我们想想,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13、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比如孩子喊“妈,我口渴了。”妈妈就会给孩子拿水。

但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14、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他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

15、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16、当我们被批评和指责时,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但一旦我们把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17、跟人说话时,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18、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19、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处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比如“应该做”、“不得不做”、“必须”。

20、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察觉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需要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21、爱惜自己要同时包容那两个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22、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23、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24、生气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25、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26、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27、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需要看作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28、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29、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考试准备,在一次考试中写上名字,交了白卷。当卷子发下来时,学生很惊讶,他发现他得了14分。于是他就去问老师,老师说:“整洁。”

四、来自灵魂的拷问

      生活中,我跟家人和朋友沟通时,都比较直来直去的。有时可能说了让人不开心的话都不知道,好几次赵老师提醒我,我还觉得别人应该不会这么想吧,可是赵老师说有些人比较敏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说了多少不该说的话。我以后说话还是要多注意些,尽量不让人误解我的意思。

      工作中,跟学生和家长沟通时,我也是正常交流的方式,只有对特殊例子我才会特别注意措辞和语气。看完这本书才知道,正常沟通的方式,很多时候是暴力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

      看这本书时,我受到了暴击,接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希望被我沟通暴力伤害过的人不要留下阴影。

      我也反思了自己沟通上的不足,虽然没办法做到书本上说的那么伟大,但能改善一点也好。以后我可能都不太敢说话了…

      书上的表达方式不太符合中国人,要做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总结11】暴力深入骨髓,而不自知——《非暴力沟通》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