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能够提供粗略数据速率选择,而HARQ基于信道条件可以提供精确的速率调整。AMC根据UE测量的或者网络端决定的信道条件来选择一个适当的调制编码方式MCS。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容量,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还要去除时延的影响。HARQ能够自动的适应瞬间信道条件并且不太受测量差错和时延的影响。将AMC和HARQ联合使用会得到更好的效果,AMC提供较粗的数据速率选择,而HARQ则提供基于信道条件的细微的数据速率调整。

HARQ系统就是在ARQ系统中引入了前向纠错码FEC,该FEC可以用来纠正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差错,即如果错误在FEC的纠错范围内,那么FEC就进行纠错,如果超出了其纠错范围,那么就要请求重传。因此该方案既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

关于三种HARQ方式原理的说明。

RLC ARQ模式就属于第一类HARQ。是在基本的第一类HARQ中加有CRC,采用前向纠错FEC编码。在接收端对FEC编码进行解码,并对数据分组的数据进行校验。如果发现有错误,则要求数据分组重传,并将错误的数据分组丢弃。重传采用与第一次传输相同的编码。

在TD-HSDPA中HARQ使用的是第二类HARQ和第三类HARQ。

HARQ有两种主要的工作机制:第一种是选择重传(SR,Selective Repeat)方式,第二种是等待停止(SAW,Stop and Wait)方式。在TD-SCDMA系统下的HSDPA使用的是SAW方式。在SAW方式下,发端发送数据后便开始等待,编码正确的确认信息长为一个比特,同时序列号长为一个比特也足够了。这种操作模式会导致信道利用率的下降,因为在发端等待响应的这个时间段内没有任何信息块传输。为了克服SAW信道利用率的这个缺点,于是就提出了双重信道(Dual channel)HARQ,该方案采用了并行等停协议,即在并行信道上运行两套不同的ARQ协议。

现在,分析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重传机制。如前所述,对HSDPA最重要的应用是高速数据业务,所以要求较低延时(可以略高于语音业务)和低的误码率。TCP是广泛采用并能很好解决可靠传输的协议,但TCP协议的设计主要基于有线网络,无线信道的条件远差于有线信道,这就需要有其他协议来补充TCP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在TCP定时到达之前恢复错误,也就是说在TCP的下层采用适当的方法保证一定的可靠度。RLC层的ARQ就起到类似的作用,RLC帧小于TCP分段,这样就能在TCP之前更有效的保证可靠度。这也就是为什么采用重传机制的理由。

但是HSDPA的重传机制设计是放在MAC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减小时延。RLC的往返时间(RTT,Round Trip Time)时延大约是80—100ms,如果移动台的衰落比较严重,信道条件比较恶劣的时候,这个时间还是太大了。而MAC层的时延要远小于RLC层,而且避免了Iub接口的时延。这样重传机制在MAC层就可以快速的反馈。另外,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UE只接收一个Node B的数据,当移动台发生切换时,只需要简单的和新建立连接的Node B执行HARQ机制。HARQ技术的实现需要UE和Node B两端的物理层和MAC层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