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1张图片

欢迎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七天写一篇,坚持写七年之七年之约第十七篇。Twins妈关澜原创第五十七篇。育儿先育己。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买了许多书,看不过来。收藏了各种电子书,没时间看。有时遇到网上分享的各种与工作有关的资料,大量的PPT、案例,太棒了,很有用。于是,一键存到了网盘上,然后呢?——从此以后再也没看过。 还有各种学习的素材和资料,乃至电影,收藏了一大堆,但却没时间去读、去看。我的网盘早就累积超过500G的资料了。我甚至有时发现,原来我一直想找的资料,一直就躺在我的网盘里。

我曾经2016年花了一年多,专门寻找“快速阅读”“快速学习”的书本和资料,并迅速地读了不下50本。然后呢,没有然后……读完了书,完全忘记了。很多技能技巧当时觉得太牛逼,但是,没有用起来,过几天就忘记了!心里的焦虑却在逼着自己不断寻找新的资料,读新的书。整个过程,活生生一个掰玉米的熊瞎子!

而平时呢,刷朋友圈,网上冲浪,被各种“教你快速×××”、“五分钟就学会×××”、“一招×××制胜”的文章和课程忍不住好奇,各种鼓动你焦虑情绪的文案太多,乃至捂不住钱包,冲动一下就买了?我就是这样一枚焦虑的大头虾!因一时冲动买下的课程,过几天我回头去找都找不到。更有甚至,压根就忘记自己买了课程,没去上过课!

今年,我又设定了一个新目标,催逼着自己去读逻辑、认知相关的书。然后呢……很多书,连书名都忘记了。许多思维方式、技巧,更是忘得干净!而最近,我终于明白,若不实践起来,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吃透一本才能有所得。可是实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时候也束手无策。于是呢,于是就在反复读同一本书,进度仿佛在这一本书上卡住了。

而我坚持了五年的英语的学习、写作课等都因为时间不够,暂时搁置了。

再过一段时间,猪队友老公正在翘二榔头刷剧,熊孩子抱大腿要抱要陪要玩耍,工作一忙,懒癌、借口就都找上门来……所谓的学习、进步、认知什么的,就这么搁浅了,生活回到原点。——又印证了那句话: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2张图片

问题出在哪儿?!

我曾经跟朋友交流过,原来,我并不孤独:有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困扰。我相信,许多安于现状,懒于进步的人,都不是乐于、甘于、满足于现状的。也曾无数次动过奋斗的野心、学习的决心。

02

周一(4月16日)晚上,我参加创业大赛PPT制作培训课,课后,我的90后老板说:我们可不可以去把那个老师的Ppt的课件拿来呀?

我不是很同意地说:哎,这个老师虽然说是讲Ppt技巧的,可是她这个Ppt本身就做得不怎么样嘛。我老板说:虽然说做的不怎么样,可是里面有很多,技巧啦,办法啦,模板啦、资源网站啦,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呀。

我当时没深究,课后一想:老师做的上课的这个课件重要吗?重要的事情是,如果你要去做,如果你要去做一个Ppt,那你可以知道去哪里什么资源,什么网站另找资源,什么网站找图片,什么网站找模板,什么网站找那些各种各样的智能图。相比较如何如何能做出一个技巧的东西来说,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东西。

毕竟在这么一堂课,只有1.5个小时的,这样短的时间内想教你做好Ppt,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务,但是如果你只有这样的方向,嗯,其他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去去做好Ppt的。相比较,老师做的这个课件PPT就更不重要了。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3张图片

我整理笔记的时候,忽然机灵一动:古典老师,曾经有一个例子,他小时候,老师提问说,你知道什么什么什么?小时候的古典不知道答案,便狡猾地回答说:答案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的答案在课文的第几页。

事实上也是这样子的,在当今天这种学习环境里面,信息是无限海量,非常非常的多,是不是说每一样知识、每一样信息,你都需要自己再装在你自己大脑子里面,而且提取出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3

我在学写作,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一些人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很详细的故事,而且时间、地点、人物写的那么清楚,他们是怎么记住的?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呢?

原来,他们有很强大的一个知识储备系统:印象笔记。

当他们阅读到什么好东西的时候,都会放在印象笔记里面,等到他们需要的时候,他只需要去搜索他的印象笔记,嗖一下就可以找出来了。

而大文豪李敖曾经分享自己“拆书”经历,买两本一样的书,读一本书拆一本,把内容分门别类的用标签收藏到不同的文件夹里。找相关文章的时候只需找回相关标签的资料夹就好了。

这也是秋叶老师“拆书帮”,以及各种碎片化读书课程、软件,乃至这也是我所就读的蚂蚁私塾的原型。只不过,拆书的角度各有不同而已。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4张图片

周二(4月17日),当我读成甲的《好好学习》的时候,他也提到了印象笔记来管理知识。太好了。原来,学习高手,早就摸索出各种趁手的工具了。其中佼佼者就是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是网络化的、私人化、定制化的个人图书馆和外置脑库。很多时候,我们把资料、资源、书本、想法、图片,丢进去就好了。这个图书馆和脑库帮助我们收藏、记住各种信息。我们无需自己用大脑记。

更进一步的,在网上还有许多达人分享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比如,标签,用各种各样的标签把你收藏的信息标记上,这个标签就是关键词。以后一旦有需要,以关键词搜索,即可把之前许多资料、文章、图片、书本……都搜出来。这就是网络版的“拆书”呢!

我们无需真的把一本书拆开,我们用标签就可以把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主题下。各种不同的标签,就把资料编制成一个庞大详实的信息网。重要的是,印象笔记还支持各种多媒体,对如今这种互联网无线发达的今天,这个太重要了。

印象笔记我已经用了2年了,今年升级为高级会员了。最近更是了解到“剪藏”功能,日常阅读的一些文字、资料,随手剪藏起来,输入便签,就纳入到自己的“脑库”里了。

印象笔记的应用还远不及于此:比如写文章,我从来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自己打字,很多时候想引用的内容记不住,不得不放弃。若是有了印象笔记,相信我可以更多地引用起来了。

印象笔记有许多达人,用好的确实是学习者的福音。忽然很想感叹一下:处于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学习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04

当我把这些想法写在印象笔记里,还没写完。周三(4月18日),我就发现了一篇L先生关于信息储备、笔记和知识管理的文章。——瞧,一旦我们把什么事情放在我们的意识后台,我们很快就会遇到相关的新知识。

他依照兴趣和系统两个维度把信息分成4类,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他们。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5张图片

噪音:

处理方法:不看。作者L先生跟我的处理方式不谋而合啊!我一度“断舍离”,删除掉全部的新闻客户端、取关了大部分微信公众号、退出了许多微信群、QQ群、删除或屏蔽了许多无关紧要的联系人。

尽管,我到现在也依然做不到,经常被一些“噪音”带跑,随便几条读下来,时间就不知不觉溜走了。这也就是李笑来老师的:不注意自己注意力的管理的后果。

资料: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学实验……诸如此类。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但非常系统详实,很难得。经验:一些「How to」类的内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应用……短时间内用不着,但确实有用的东西。

>文档:别人整理出来、关于某个知识领域的文档。最典型的就是行业和调研报告。兴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短时间内对我没什么用,但它们本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如果当作噪音,一起筛掉的话,未免有点可惜。

对我自己来说,还有许多收藏的电子书、各种PPT资料、策划案、以及电影等素材。太多了,原来的360网盘多大500G,为此还买了企业版网盘,现在逐渐转变为以百度网盘为主了。去读吧,太多了,读也读不完。不读吧,太可惜了。放着吧,怪浪费的。我这两三年都一直在纠结这个。

资料收集得多了,就把网盘和印象笔记结合起来用。

如果按照印象笔记类似的办法,就是分类、贴标签。整理一下就好。一旦需要的话,自己知道去哪里找出来。

读了L先生的文章,他的办法还更好:

>不保存资料本身 —— 因为这样成本太高,而是用「关键词 + 钩子」的形式,将它们储存起来。

>关键词描述了「资料」的内容、价值和可能的用处,钩子则告诉了我:当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去哪里找到它们。

>这样,当需要的时候,在笔记工具里搜索关键词,就能看到对这些资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图索骥,一步步去找到它们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往上溯源”,找到资料的原始出处,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库。

上文提到的老师的Ppt,按照分类,就是资料了。也许我们不马上就去学习Ppt制作技巧,但,我们要学,要做的时候,可以去找相应的资源。当然,我们必须做好标签,整理分类,以便于下次要找的时候,可以“索引”出来。

想法:

L先生说>那些我感兴趣、同时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我把它们称为“想法”。

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我甚至直接拷贝大段大段的微信聊天记录。大部分时候也就是这样丢进印象笔记,就算数。没有整理。

如果有一些想法的话,就写下来。有时想法稍纵即逝,比如写作灵感,但当下又时长不方便记录,我就用“讯飞语记”,这个是在“星姐写作课”上学到的技巧。

“讯飞语记”也是一个好工具。比如我曾在下班的路上,对着它说了五分钟,就记录了1000多字。回去一整理,一小篇文章都出来了。最近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工具了。对我们007每周写作的人来说,这也是个很好的工作。哪怕,你只是不想打字,也是一个快速输入工作啊。

L先生还给了更进一步处理“想法”的方法,我觉得更好:

>我所记录下来的,不是这个数据本身,而是我的思考过程,以及从数据中解读出来的可能性。记在我的笔记里的,是后者,而非这个观点本身。我会向自己提问:

>它跟哪些知识点能联系起来?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它?我可以把它用到什么文章里?

这不但是激活信息,也是锻炼写作,更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6张图片

方法:

>第一种,是可以直接操作、践行的方法,比如某个软件的应用,某个思维模型和框架,某个有效的技巧,等等。这类信息,能碰见的机会不多。一旦发现,我会安排时间应用起来,再观察整个过程,记下疑问和可以优化的地方,不断反馈和迭代。反复多次重复,直到能熟练应用,就能将这个“方法”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

L先生本人的这一篇文章,就是属于他所说的“方法类”,我要尽快吧这个方法论、技能技,英语起来,优化,反复多次,直到熟练,内化成我自己的技能。

05

用上面的方法一回顾,我发现,我的困扰在于我没有把信息、资料和书本分类,并采取不同的措施处理他们。一股脑地想读完、学完、实践。 500G资料,如山一样的资料,与此同时,落后的阅读速度和记忆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前的困难和内心的焦虑早就把我弄得不知所措了。其实,一旦我把资料分好类,只需处理“方法论”的部分即可,资料类的只需花一些时间整理,便于查找即可。

我脑海里出现一个画面:一面是我像一个溺水者一样,深陷在书的山上。一面,我像一个游客一样,望一望这书山,沿路插了一些路标,就绕道从小路走了。

而眼前,我仅需把日常的时间更多地用于我本已开始的英语学习、写作学习。我一下子感觉好轻松!

这种轻松也出现于当我用“重要/紧急”的两个维度划分工作。当我把工作划分成四类,并立即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自己亲自完成,还是授权、委托、拖延、推脱等方式。

这种轻松,也立即大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其实我的“学习”还没开始,但我感觉没那么难,没那么焦虑,相信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的。

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_第7张图片

一旦发现了学习方法和技巧,我的时间管理也立即就有了答案了。怪不得李笑来老师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最初,其实是想写时间管理方向的,写着写着,变成了讲道理,说心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了。

想必我现在也是这样类似的过程,找到“正确的方法”,乃至我只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的方向而已,时间管理的问题就都顺理成章了。

难怪李笑来老师热衷讲道理,最后把重点落在了学习上,且,落在了学习如何学习上。他的公众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意思是:学习之前,不妨学习一下如何学习再开始学习。

(全文完,有娃以后Twins妈关澜原创首发,育儿先育己,欢迎朋友们跟我一起交流,转载请后台联系我们授权白名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500G资料沉睡网盘,本文教你如何激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