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读书笔记01:内部记分卡

《滚雪球》读书笔记01:内部记分卡_第1张图片

那一天想好了要读的书,就一直看下来了。有时候每天只能抽空读10页,有时候当天看的并不能梳理清楚,就会回过头来重新看。还发现了一点,之前记得有人讲读书方法时说过,可以在读一本书之前,先去看看别人写的书评。

在听成长会5月份课的时候,又一次听S说到巴菲特的传记他看完了,在说为什么学习是构建精神气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时,说到钱也是有边界的,举例说了巴菲特也是有价值导向的,就翻看了他读完《滚雪球》写的笔记,其中有一个地方,他写到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把时间拉长才能看到什么最重要,比如,道德和声誉就变得更重要。又回到持续行动上来,这好像又是一个持续行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样的事业才能更长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走得更好?巴菲特的见解是: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仅靠他有多少钱来衡量,或是去年赚了多少钱来衡量,那么他迟早都要惹上麻烦。比如在处理所罗门事件的时候,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公司亏钱了,我还能理解;到那时如果让公司名誉受损,那我将毫不留情。”

这只是S看完这本书之后,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其中一个点。

我才看到第二部分:内部记分卡。写巴菲特的童年,还有他的父母,姐妹,爷爷,还有同学,姑妈这些人对巴菲特的影响。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巴菲特回忆自己的母亲时会说,母亲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人的尊重。而这些是被巴菲特称为“外部积分卡”的东西。

书中第一部分写到巴菲特在1999年年底的时候,众多追随他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业务或者公司,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类股票。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就是那被她称为“内部计分卡”的东西——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时,他骨子里具有坚韧,让他避免了摇摆不定。

关于内外部记分卡,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时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比如,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作事件最伟大,但实际上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巴菲特说这取决于人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关注的重点。如果父母忽视,抹杀你真实的行为,重视的是全世界怎么看待你,那么,你最终将使用外部记分卡。而自己的父亲,是个百分百的内部记分卡使用者。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且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第二点是巴菲特10岁的时候,他让父亲满足了他三个要求,其中一个是去纽约股票交易所,当时见到了大人物:西德尼 温伯格——华尔街最有声望的人,回来后他一直想,钱可让他独立,然后,就可以用一生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他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不想让别人主导他。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巴菲特说这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而想要实现这些,需要有助力的工具,这也是读到这里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巴菲特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说,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成功,要赚钱就要开始行动。也是读这本书,巴菲特深深被复利的想法触动。所以,他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他坐在好朋友家的门阶上,宣布自己在35岁的时候将会是一名百万富翁。他是算过的,自己有25年的时间,他相信这是可能的。后来在一年之后,他存了120美元,买了三股股票。

但这次买股票的经历也给了他三个教训:一是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第二不要不动脑筋地急于抓住蝇头小利。第三是不要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

读到这里,还是觉得传记再做到客观,也都会有事后叙事的限制存在。

还会想到什么呢?

先想到观察失败比观察成功更有用。

想要在自己的的体验中觉醒,逐渐受益,反思进步,最好当时就记录下真实,所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作者说,每天结束时只记录一天内自己经历的事情,尽量不记录感想和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不然去想一想,你能快速说出自己一个月前都做了什么事情吗?也许记录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本身,就会帮助我们省察自己,朝内部记分卡的使用者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滚雪球》读书笔记01:内部记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