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5:45起床

从首次联合徕卡的P9系列,到人像摄影大师的P10系列,再到4000万徕卡三摄、AI摄影大师的P20系列,再到今天的徕卡四摄、50倍数码变焦的P30系列,华为一步步地颠覆自己。

这就是任正非说过:“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进攻自己,颠覆自己、逼自己改进,从而产生更大优势。(网络)

厚积薄发。

守住孤独,守住初心。

成功乃一瞬,成长是庸常。

二、现在提到互联网商业,很多人一张嘴就是流量、转化,这其实就是把用户看成韭菜,把自己看成镰刀,也就是老喻说的伐木工。

那正当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不管什么存量增量,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获得用户更深更强的信任,赚到用户愿意付给你的钱。

就像是在栽培一片森林,它会长的。当伐木工都在喊流量枯竭的时候,栽培森林这个古老的增长逻辑正在回来。(罗胖60秒)

千方百计赚钱,无孔不入,人就丑陋了。

蝇营狗苟,唯利是图,趋炎附势,追名逐欲。

核心是价值,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有人买,高价值的东西自然有人高价买。

三、继续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223-319)(完成)

所以,是不是“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不是“长期对”。所以,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觉了——好像如果早点知道你就会不一样似的。首先要接受现实, “刚刚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现实。接下来是个好消息:其实,“后发”也可能有优势。这优势在何时出现,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对长期价格的预测,实际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 “基本面”就在那里:

股价最终体现的是企业价值的增长。

世界一直在进步,经济一直在发展——这是大前提。

有些企业就是能做到与世界共同进步,与经济共同发展。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根本做不到。

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变坏,那么他一定会变化。

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投资:成长是用自己的注意力向自己投资;婚姻是双方共同投入自己的各种资源去创造一个更好的家族;工作是投资;创业是投资……一切都是投资。

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选择最重要。

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件:选择。进一步仔细看,人这一辈子需要拼了命去选择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选择什么工作,到时候了选择和谁结婚,如果创业的话选择什么“赛道”,等有闲钱了选择什么项目投资。所谓“大事”,大抵就是这些,也许还有别的,可是数量并不多。

因此,我们要把大智慧用到这些大事上。至于别的事, “难得糊涂”其实是个好建议。

创业方向的选择原则:

高频

刚需

大市场

显然,选择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属于只能通过后天习得与锻炼的能力。所以,选择能力肯定是在平时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

面对任何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当然,要从小事练起——都可以拿出纸和笔,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可以是1~5分),然后将它们重新排序。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30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30分钟重新考虑、打分。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更多次。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在一定程度上,策略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投资的重要秘诀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从策略上看,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金钱、重视金钱才是实际上的优势策略。

那些认真对待金钱的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更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复杂二分法”是一个很好用的分析工具。凡事都可以从一个维度上“二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上“二分”,于是就可以产生四个组合,每个组合都可以拿出来,仔细分析。

所谓 “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从 “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 “新闻”。但是,在特定领域里,他们却有“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沃伦・巴菲特说他 “从来都不看新闻”,大抵是指他从来不看小事件。至于那些与他的人生选择相关的大事件,他比任何人知道的都早,于是,他也就用不着看别人发出来的“新闻”了。

然而,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的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我有一个专门杜撰的概念来区分它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他们显然更高级,也更有价值。

逻辑学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属于这一类,他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更属于这一类,掌握它显然能让你接触更多的知识。再想想看,编程是不是属于这一类?这里只是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即,无论在哪里都用得上的知识。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一个人所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很强的执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的时候会不会继续下去就可以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执行力,而且都有很强的执行力。只不过,比较奇怪也比较让我们生气的是:

我们都格外擅长把没必要的事情做到底。

过去,你认为金钱最重要,而不知道注意力的宝贵,于是,你整天浪费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自知,在 “人生三大坑”里幸福地活着。那时的你,凑热闹、随大流、为别人操碎了心,而且,你并不知道自己身在“坑”里,于是你常常情绪不错,只是在元认知偶尔审视自己的现状时有点难过而已。

后来,你的元认知升级了,你建立了新的价值观,知道了“注意力>时间>金钱”,你从 “人生三大坑”里爬出来了。你会发现,你关掉了朋友圈,不再关心所谓“热点”,不再随便好为人师,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更合适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成长)。你的情绪开始反过来了(在另外一个镜像的世界里)——有人和你讨论所谓“热点”,你开始觉得无聊;有人随大流,你却一点都不浮躁;有人为别人操碎了心,你却觉得那很可笑……

我一向认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 “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而一切的 “半途而废”,其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是: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关联不够强以致断掉,回到了原本没有关联的状态。

一切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路上。

为什么买书的人多起来了呢?除了比过往更注重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生活必需”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逐步降低,也就是说,虽然书价好像涨了,但相对于涨得更多的收入来说,书其实 “更便宜”了,于是,人们会购买更多的书。也就是说,连需要制造成本的 “印刷版知识”,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廉价”。

人与人的认知差异是巨大的,甚至大到好像物种之间差异的地步。在生活中,经常有人拿类似“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 “这个你才知道啊”的表述四处刷存在感,而且本身很可能就是巨大认知差异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知道,事实上 “知道”(认知)本身的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 “比别人更有深度的认知”,用我的专栏和这本书里的专门词汇来讲,就是 “升级过的认知”,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在很多时候,单纯的思考不仅价值不高,而且能量不足。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特别多。很多想法,很多总结,很多灵感,若非处于行动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时,那些疏于行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到温暖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而且我也钦佩的人。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所以,回头看看我对朋友和友情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

依附

独立

共生

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关于朋友,我有如下三个方法论的总结:

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时间

甄别那些值得花时间与之成为朋友的人(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一技之长、追求进步、真诚热情。

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所谓 “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再配合行动,从而构建自己的世界。

他们看到的不是外界,而是他们在自己的心里构造的那个世界,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同的是,他们很注意自己的构造是不是合理。所以,只要遇到这种“内视”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经是“大牛”了。

关于甄别朋友的方法论,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必须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所谓“情商”,指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创造共赢的局面。

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真的明白而且能准确运用这个原则:

不是我的我不要。

成长不仅有方法论,还有体系。在我看来,成长的体系有如下三个层面构成:

与自己共同成长。

与家人共同成长。

与朋友共同成长。

所谓 “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

善待你的朋友,就是善待你的世界;甄选你的朋友,就是优化你的世界;与你的朋友共同成长,就是让你的世界成长起来……可事实上没完,还有一个层次——所有人直到最后还在追求的层次:与整个世界共同成长

有专业的素养,有旺盛、执着的好奇心,有无往不胜的执行力,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拥有一个能够自主升级的 “操作系统”的人,不大可能被这个世界落下,与整个世界共同成长是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你自己就是你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长期保持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进步,这绝对没错。但与此同时,进步绝对不是自动发生的,他天然就是耗时费力的,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看不出效果的。因为所有真正有意义的进步,最终都会像复利曲线一样,在经过那个“长期”之前,都像是“恒定没有斜率的直线”,只有经过“长期”,已经度过某个时间点,才会有 “肉眼可见”的 “飞扬”。

一切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进步在起点上只不过是“愿望”而已,实际上的进步是需要行动支持的——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行动,即,在 “肉眼可见”的 “飞扬”发生之前还需要很长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觉醒了。根源在哪里呢?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对“丛林类比”的一个理解漏洞。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确实像一个 “险恶”的丛林,丛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他们用各式各样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相互捕食,拼命繁衍,每天杀戮不断,却生生不息。这个类比在这个层面是相当准确的,但有个细节被我忽略了——是什么呢?在这个丛林里,有些个体是能从一个物种“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的,也就是说,有些兔子可能 “进化”成豹子。还有一个现实是,兔子肯定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豹子的,它也许要先变成狼,再变成野猪,然后才变成豹子,以后还可能变成狮子或者大象。虽然这个丛林里的绝大多数动物,生来是什么,死去的时候还是什么,但这毕竟不是大自然里的丛林。在这个类比的 “丛林”里,某些个体的 “进化”速度可以达到 “不可想象”的程度。

这对我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礼物,如20多年前它没有发生,今天的我就不会存在——也许我依然是那只在丛林里每天心惊胆战地逃亡而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兔子。

琢磨清楚这些道理之后,我开始厘清思路:

让别人不开心,是自己不对,自己不周到。

一切“进化”都是 “长期”之后的未来结果,不是今天就能拿出来展示和证明的。

拿尚未发生的事情说事儿、讲理,尽管不一定是错的,但通常不会被别人正确理解。

人们不理解你的时候,自然不会支持你。

证明自己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做到了就无须证明,若没做到则证明也是徒劳。

自己给自己引来很多攻击,不仅是愚蠢的,更是致命的。

那该怎么办?

默默地完成进化。

还有一个小问题:怎样让自己变成一只受欢迎的兔子,甚至连豹子都喜欢的兔子,或者连蛇都不讨厌兔子?

最初的策略很初级:做一只欢乐的兔子。事实上,乐观并不是天生的。乐观是一种选择,一种能力,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选择与能力。

多学习、多运动,人自然就开心起来了!当然还有辅助的方法:在人群中找那些欢乐的人,与他们为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找到了升级的策略:成为一只励志的兔子。

“鼓励”绝对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我相信你早就有深刻的体会。如果你是个善于鼓励他人的人,那么你起码会直接获得两个好处。首先,你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你——谁不喜欢拥有稀缺资源的人呢?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你不断地鼓励他人,不断看到,因为你的鼓励而继续前行的人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结果,你会慢慢变成一个无须他人鼓励的人——你早就变成了正能量本身。

几乎是一口气(一周左右)读完这本书。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对于追求成长—终生成长的人来说,不容错过。

一个人只有进化成“非庸人”物种,才会拥有更大的自由。重装系统,或者升级系统,是首要的。

感谢李笑来老师,学生受教了!

四、继续读阮一峰《未来世界的幸存者》(36-85)

创业,推出新产品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给谁用?

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几点可行的做法:

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 “不同”的产品。

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

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你关注的不是如何挣到收入,而是如何能有自己的资产。

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有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哪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

股票。

债券。

共同基金。

产生收入的房地产。

票据(借据)。

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

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所谓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