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PART3&4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此處討論的是氣與味的厚薄屬性、陰陽屬性、活動趨勢;定義味厚薄的,我認為可以比喻為物質的溶於水的能力,水容率大的叫做厚-陰之陰,水容率小的叫做薄-陰之陽。定義氣薄厚的,我們可以比喻為物質在空氣中的活躍程度,活躍程度高的為厚-陽之陽,活躍程度低的為薄-陽之陰;味屬陰趨勢向下,味厚則密度大易降則泄,薄則密度小易則通而不泄,泄的程度不同而已。氣屬陽趨勢向上,氣薄分子活躍度低易發汗,氣厚分子活躍度高則發熱,熱的程度不同而已;

少火與壯火,火此言人體中能量燃燒的狀態,如同營衛之氣,營氣燃燒後轉化為衛氣,行布於周身。下面的就好理解了,文中的氣並非單指一種,我理解為有營有衛。壯火消耗營氣過多,少火可以持續提供衛氣,就是這個道理。(我想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適用在煲湯的過程中,壯火少火應該就是武火於文火,武火散氣,文火才能將食材的氣質留存。)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行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氣發散、味辛甘為陽;氣湧泄、味酸苦為陰。陰勝則寒耗陽,陽勝熱耗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如同全球變暖,而導致兩極冰山消融,氣溫下降。寒傷形,二者皆陰。熱傷氣,兩者皆陽。形氣相依,所以腫痛往往伴隨發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

此處承接上文,除了寒熱傷人外,風、燥、暑、濕都可以治病,通稱六氣傷人。風勝則動,中風的病人多有不自覺的抖動。熱勝則腫,這裡講的是痈腫(肌體組織問題),與上文說的形傷腫不同。燥勝則乾,津液乾涸也。寒勝則浮,這裡的浮就是上文的那種浮腫(肌體含水率問題)。濕勝則濡泄,濕氣太過則傷脾胃,脾無法將水氣均勻敷布全身而導致水氣氾濫。

這裡提及的腫比較多,熱腫是損壞了局部的人體組織;寒腫是局部的組織和水率升高;濕腫是身體水系統失效,導致水濕堆積。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伤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脉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虐;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六氣從此而生。(六氣是古人描述天氣的一种方法,如同现在我們常用的温度、濕度、風力、風向等,最終歸結到人體,还有一个体感温度。)人體內部有五臟,所以也會滋生出五臟之氣,怒喜憂悲恐從此而生。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憂、肺志在悲、腎志在恐。喜怒,火木也,條達炎上也,故傷人之陽,傷人之氣。以此推理,憂悲恐傷人之陰,傷人之形。寒暑傷形,注意暑與熱的區別。熱強調的是燥熱,而暑則是濕熱。(“釋名”中對暑的解釋是:暑,煮也。)

怒則氣上,而暴怒者氣皆並於上,故營氣不能下生,傷陰,氣厥逆上行。喜則氣緩,暴喜者,氣緩,暴喜者氣為之緩,衛氣不能衛外也,傷陽,脉滿。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裡重為重複的意思,如冬季屬陰,傷於寒,則重陰必生熱症。反之亦然,夏季屬陽,傷於熱,則重陽必生寒病。冬季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春季必溫。春季傷於風,則夏季肝邪有餘,影響脾的正常運轉,夏必飧泄。(木剋土)夏季傷於暑,暑汗不出,至秋季涼熱相搏,必中寒來熱往之虐。秋季傷於濕,至秋季則濕蒸為熱,影響肺的運轉,秋季必發咳嗽。(火剋金)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內外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此處強調的是中醫理論雖然以人體為最終對象,但整個體系研究的卻是人體與自然的關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所以體系中有內外表裡,有山川河流,有四時五行,有陰陽六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讀書筆記-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PART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