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帮小帮主《怀孕需要改变什么》系列文章第十四篇,本文写于2014年6月17日。
1) 第一篇:怀孕后能养猫吗?
2) 第二篇:怀孕后应该怎么运动?
3) 第三篇:怀孕后应该怎么吃?(上)
4) 第四篇:怀孕后应该怎么吃?(下)
5) 第五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护肤品和洗面奶
6) 第六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运动小灶篇
7) 第七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早吸烟爸爸和胖儿子
8) 第八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睡觉
9) 第九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飞机能坐吗?
10) 第十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运动终结篇
11) 第十一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孕吐
12) 第十二篇:怀孕后需要改变什么——肠道菌群小伙伴
13) 第十三篇:怀孕需要改变什么——X光片和CT
如果要出去玩,孕13-27周是黄金时期。医生一般建议13周前不要远行,因为人的自然流产率高达10-15%,其中80%都发生在前三个月;另外,孕吐、疲倦等妊娠反应在前三个月最明显,出去也不舒服。而28周往后容易早产,尽管电影里不少妈妈英雄在大雨里哇啦一倒地,从地上抄起个湿漉漉的娃……咱就不要折腾了。眼看25周,再不溜就不“黄金”了,赶紧把26、27周请下假来,去一个孕期不太正常的旅游地——川西。
川西是这两年我和@顾有容 的保留曲目,他出野外,我请假同往。但今年身份特殊。众所周知,血氧浓度低对准妈妈和胎儿都是不小的压力。走之前做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和心理准备,路程中略有惊而无险。回来之后庆幸坚决走掉:这趟旅行是一次奇妙的经历,绝无仅有,必会此生难忘。
高海拔不良反应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准妈妈在孕期尽量别选高海拔地区作为旅行目的地,虽然长期生活在高海拔的妈妈能成功生宝宝,但她们比临时上高地的准妈妈更适应稀薄的空气,发生高海拔妊娠并发症的可能性也较小。平原人去高海拔心跳会加快,可能导致高血压,引发水肿,甚至新生儿体重偏轻。
但如果你也因为种种原因必须去,则要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状况。我以前常去高原,登过乞力马扎罗山,这次没有高反,但也需要控制运动量,监控心跳并及时休息。高反是血氧浓度低导致的,为了给大脑足够的供氧,颅内压会升高,所以轻微反应就是头疼,重一点可能头晕恶心、心跳过速。在某个海拔,氧分压不变,只好通过运动强度来适应;如果减少运动还难受,就得坚决下撤。因此,建议住宿尽量下撤,每天上升不超过600米。我们这次也违反了,不过顾有容考虑到第二天要上4400米,给我许诺了小马,来到山脚却发现车可以开到4000米,小马也没骑成。
怀孕了不能只考虑一个人的安全。1985年,瑞士研究者带领12位准妈妈来到2200米山上,准妈妈孕30-39周不等,科学家让她们骑行3分钟,目的是研究缺氧和运动双重压力下,胎儿的反应。测量发现妈妈心跳、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但胎儿心率改变相对较小。人们也曾把平原生活的羊妈妈在孕早期拉上近4000米高山,养一段时间后测量羊胎儿脑供血,没有显著影响,羊宝宝适应得不错(羊的结果不能直接用在人身上)。总的来说:
没有复杂身体状况的准妈妈和胎儿一般可以适应短暂且不太高的海拔升高。
但状况复杂,包括有各种并发症,以及吸烟的准妈妈,挑战海拔对胎儿是危险的。
一个并不绝对但能增添乐趣的参考指标是胎心。胎儿心率从约6个星期先加快,中孕期再逐月放慢到每分钟120-160/分钟,太慢或太快都和缺氧有关。我们没有听诊器,顾有容每天早晚耳朵贴在我肚皮上,撅着屁股仔细听,说可以从我强大缓慢的心跳里分辨出约两倍的胎心。他怕我觉得遗憾,要给我买个听诊器,被我严词拒绝。其实我很安心于这种被监护的感觉(事后证明安心得太早了!),更是甜蜜。下图是回来第二天产检的时候医生测量的胎心,145/分。
为什么说胎心的参考价值有限呢?胎儿心跳和成人一样,在一天中会变化,随着妈妈心率、心情、压力、焦虑程度也会变。2003年一项研究叫准妈妈做很难的题!妈妈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除此还测量了她们的长期焦虑水平,发现不管是暂时压力还是长期焦虑,都能反映在宝宝心跳上。所以,尽管监测胎心能让人安心,但医生也不建议太频繁地测量,如果宝宝心跳有波动,或偶尔一次测量有点快,也不要先吓唬自己。真觉得异常就咨询医生吧。
回到旅行故事。顾有容听出的胎心在142-158间浮动,但我还真有点忐忑。结果有一次他突然说数成8进制了;等我回了北京,又收到消息说所有计算都多进了一位,所以实际上是132-148之间。我长舒口气,好在“正常范围”够宽泛,留出了加法不过关等系统误差。
炎热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孕期新陈代谢加快,太热的地方不适合。但如果去了,就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尽量保证有空调等设施来降温。不要听信那些不能吹空调的古老说法了,与其中暑,甚至像前一阵那位把自己逼到有生命危险的坐月子妈妈那样,迅速降温无疑是明智的。不少人问能不能喝饮料吃冰淇淋,我的答复从来都是:只要不是一次吃很多,为什么不行?少量冰淇淋进入胃里,很快就很体内温度一样,况且距离生殖系统还好几层,“寒气”冷不到胎儿。唯一不好是饮料和冰淇淋的糖和脂肪含量比较高。但同样,如果不是大量摄入,对健康也无碍。
行程安排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如果能守在一个地方,绝对好过天天换战场,比如自驾环岛游。换地方意味着每天都要乘坐交通工具,会面临如下问题。
安全带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如果你觉得安全带很痛苦,那抱歉,这点无法替代和解决。无数先例和研究证明了安全带在拯救生命上的重要作用。一位妇产科医生写过一个真实案例,准妈妈坐在副驾驶座,觉得安全带勒肚子就没有系,一个急刹车,肚皮撞在前面,导致胎盘剥离和流产。
要知道,如果安全带系在合适的位置,是不会勒到宝宝的,宝宝处在几乎是全世界最完备的缓冲系统中,除了羊水、厚厚的子宫壁,还有子宫韧带、肥厚的腹壁肌肉(来自下方的颠簸有妈妈的屁股缓冲)。但强烈的腹部直接冲击,却是真真实实的危险,性命攸关。在一次突然颠簸中,我被安全带牢牢绑在座椅上,而没有系安全带的人整个飞起来,在路上,这种突发事件发生在一秒之间,所以,不管几分钟车程还是几小时,不管路看上去多么平坦,都别放松安全带,并且注意下面那一条勒在鼓肚子下方。
小腿血流不畅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坐飞机或汽车,最痛苦是屁股和小腿。屁股和背疼主要因为变大的子宫压迫坐骨神经。子宫也压迫盆腔静脉和髂静脉,加上血液本身呈高凝状态,下肢血液不容易回流,时间久了就会肿胀,甚至有静脉曲张的风险。好消息是解决并不难,一是穿静脉曲张袜,原理是在小腿下端施加较大压力,促进回流。第二是不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最好90分钟就起来走动。千万不要在这点上犯懒,觉得几个小时忍忍就过去了(万一飞机延误呢,万一路坏了呢——我这次都遇上了)。等难受了,就坐立难安。再发一遍@顾有容 给我买的静脉曲张袜图。
也有很多准妈妈顾虑能不能坐飞机,以前写过,其实除了小腿和屁股受委屈,孕中期坐飞机还是比较安全的,什么高空辐射都是虚无缥缈——尤其大家对孕妇都很照顾。空姐发吃的,我弱问能再给我一包花生么,同时一亮肚子,三包花生立刻上桌,还出现一杯热水,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拉撒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很多准妈妈都会便秘和胀气,高水平的激素使平滑肌松弛,蠕动减少;增大的子宫还挤压肠道,限制了正常活动。出行时精神紧张加上饮食改变,便秘尤其容易发生。因此,准备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多活动、多喝水、早上留出充足的时间上厕所,都有助于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因为便秘就不吃东西,那样肠道就更不蠕动,恶性循环。
至于小便,早孕期是尿多多,中期倒没那么尴尬了,但仍要有厕所赶紧去,不给尿路感染以可乘之机!这次由于多数时候在路上,我多数时候用的都是天然厕所……加上轻微高反会容易便多多,我几乎在每一个能采到很多植物的重要的山头,都“到此一游”来着……
吃喝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吃:上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靠这一问题的努力。飞机起飞前我们在家吃了一斤芥蓝,结果飞机晚点3小时,芥蓝前锋部队抵达大肠。眼见肚子鼓起来,里面气体流窜;宝宝也被吵死了,连翻带踢。想起芥蓝等十字花科植物是产气小能手,后悔不已。其他产气能手有豆类食品,这些食物在小肠中都不容易彻底消化,到大肠后,肠道菌群看到大波食物来了,大加利用,代谢就产生很多的气体。所以如果你不想一路肚子翻云覆雨,就暂时少吃这些食物吧。
路上还要注意卫生,高温能杀灭大多数细菌和寄生虫,所以要确保吃的鱼和肉都彻底熟了。有一次我们点了毛血旺,咬一口放下,一会儿流出一滩染红了白米饭,特别惨烈,大厨道歉说高原不容易做熟,赶紧拿走重烧,再端回来我也只敢挑薄片小块吃了。好在寄生虫一般不在血里……
喝:酒一定不能,也不要喝不明来路的生水,敏感的人尽量不用当地的生水刷牙。顺带说一句,孕期游泳也要看水质哦。
晒
(痛苦指数 **** 解决指数 ****)
有些准妈妈问,是不是孕期不能接触一切“化学物质”,洗面奶和防晒霜也不可以用了吗?这个问法本身就不科学,生活里能接触的任何东西,吃的喝的,包括自己,都是化学物质。皮肤是人体一道异常强大的防线,有角质层,别管什么纳米、干细胞技术,外涂的护肤品很少能渗透进去,更别说走过长长的路危害胎儿了。
相反,孕期容易色素沉着,连晒不到太阳的腋下和肚皮都容易颜色加深,所以更不该连基本的防晒都不做。如果发现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停掉就可以了。
(上图是告别前顾有容给我拍的)小半月的旅行,估计是有娃前最后一次二人世界,结束时依依不舍。不过,我们的娃长大,也可以告诉小同伴,在妈妈肚子里曾环游世界,下过海水,也上过高原。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允许,那么别诚惶诚恐了,暂时从工作里脱离,活动活动腿脚,缓解一下焦虑,绝对是值得和难忘的。
题图来源:pexels
参考资料: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17068100/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393674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765945/?ncbi_mmode=std
http://www.ncbi.nlm.nih.gov/m/pubmed/2266659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584483/
文章来源:本文来自“科学松鼠会”官方网站,转载请联系本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