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顾耘:一帖中药,可以心脑同治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海上名医】顾耘:一帖中药,可以心脑同治_第1张图片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常常合并出现,在治疗用药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患者往往要辗转于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不同科室之间,不胜其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大内科主任顾耘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病的病变基础大多是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抗动脉硬化治疗可以异病同治。


动脉硬化是血管疾病的基础

我们经常把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并而称之,是因为这两大类疾病无论是发病机理、治疗还是预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顾耘主任介绍说,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她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到心内科诊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包括脑梗塞、脑出血,患者通常需要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治。除了心脑血管之外,外周血管也会发生类似的病变,比如“老烂脚”,患者通常需要到血管外科诊治。其实,这些血管病变的发病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顾耘主任将其形容为有毒的土壤中生长出的不同毒草,看上去好像是不同的疾病,实际上这些疾病的“根基”都一样,好发因素和危险因素也都相同,如果不把这些危险因素去除或将其控制,疾病还是会反复发生。

肾气亏虚是动脉硬化的根本

顾耘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600多例的病案发现,肾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用补肾的方法抗衰老可以防止或延缓动脉的老化。 顾耘主任解释说: “动脉硬化的本质就是血管的老化,年轻人除了免疫炎症性病变很少有动脉硬化,一般都是40岁以后人体机能走下坡路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动脉硬化,而且这是一种增龄性疾病。 年龄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越严重。 所以动脉硬化就是一种衰老性疾病。 ”中医有一种疾病叫作“脉劳”,其症状就是血管老化的各种表现,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动脉硬化。 顾耘主任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探索以补肾的方法来治疗动脉硬化。
痰浊血瘀是表象,肾虚是根本 大多数理论认为动脉硬化是血管内皮斑块形成所致。斑块分为两种:软斑和硬斑。硬斑是纤维化、钙化的斑块,比较牢固地附着在血管内壁上,不会变小,也不太会破裂,相对比较稳定。而软斑就像果冻一样附着在血管内壁上,外面一层薄薄的纤维帽,内部包裹着大量的脂肪颗粒,容易破裂。在某些危险因素比如血压升高的作用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斑块就会被血流冲破,碎片随着血流到达更细的分支,分支血管的直径跟碎片大小差不多时就会被碎片堵住,血流就不能到达更细小的血管,从而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另外,斑块破裂的局部也会形成血栓,我们平时看到的脑梗、心梗、下肢动脉闭塞症等就是血管被这些碎片和血栓堵塞所致。 中医认为,动脉斑块是血中的痰浊,应使用化痰的方法来治疗;斑块脱落后容易形成血栓,应使用活血的方法来治疗。所以这类疾病大多以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很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成药,也都是以活血化痰的药物为主。顾耘主任则认为,动脉粥样硬化者确实存在痰浊血瘀,但痰浊血瘀不是凭空产生的。她进一步解释说:“中医所说的痰,是指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停留在局部所形成的致病物质;瘀则是指血液不能正常流动而停聚在局部所形成的致病物质。之所以会产生痰浊、血瘀,是因为脏腑功能下降,无法正常运化和代谢体内的水液和血液而造成停聚。病邪的产生往往都以正虚为前提,正气虚导致脏腑功能下降是致病的根本。肾为五脏之本,所以肾气亏虚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 补益肾气为原则,祛邪也会伤正 顾耘主任平时喜欢看兵法类书籍,她认为治病跟打仗一样,生病就是敌人入侵所致。打仗肯定会有伤害,如果用化痰、活血等祛邪的方法,或多或少都会伤正气。动脉粥样硬化是衰老的一种表现,本身就存在脏腑精气亏虚,跟敌人打仗的时候又会增加损耗,如果单纯用活血、化痰的方法,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不适合长期治疗。治病求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从补益肾气入手。另一方面,选择的药物一定要温和,因为这是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服药后引起患者不适,患者就无法坚持治疗。“总之,在治疗方面我们以补益肾气为原则,再根据病情变化加减药物,而不是一个方子吃到底。确实存在痰浊血瘀者,可以适当加用相应的药物。”顾耘主任强调,“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重视所用药物的安全性。” 

西药降“三高”,中药抗动脉硬化

“其实,动脉硬化的病因目前还没有明确,”顾耘主任坦言,“它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多种因素相关,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但是这类药物只是解决了血脂的问题,而动脉硬化还存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多种改变。顾耘主任表示:“他汀类药物针对单一靶点治疗,而中医治疗的特色是整体论治、全面治疗、多靶点作用。”中药成分复杂,单味中药就可能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一帖汤药所含的成分就更多了。更何况,药物与药物配伍后还可能发生各种理化反应,形成新的成分。所以,中药治疗往往作用于多个靶点。 顾耘主任认为,中药的优势不仅仅是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还在于改变症状,抗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服药后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了,但头晕、头痛的症状却没有改善。这个时候,配合中药治疗,就能缓解头晕、头痛的症状。有些患者心绞痛、心梗发作,冠状动脉植入支架后,血管通畅了,但是胸痛症状仍然存在,服用西药也得不到改善。经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发作频率明降低,直至稳定。顾耘主任解释说,安装支架后大血管堵塞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血管病变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有些患者仍然会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发作。“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促进康复。” 顾耘主任将西医的治疗模式形容为狙击步枪,必须找到靶点,才能命中、解决问题,但很多疾病还没有找到靶点。“很多疾病事实上并非只有一个靶点,往往是多因素作用,存在多个靶点。中医就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中医实际上是一个黑箱理论,可能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并不知道某些疾病的病理机制,但中医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以取象比类的哲学思维,根据疾病的外在表象,模拟自然界的规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对应的法则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人既然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就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如果不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就会被淘汰。 总之,无论是冠心病还是脑中风,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异病同治,一帖中药就可以同时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犹豫、纠结。 顾耘主任最后还提醒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要认为不痛不痒就不要紧,等到心梗、中风了再治疗,即使获得了有效救治,再次复发的风险却依然存在。而且,反复发作的脑梗也会影响认知功能,损害脑功能;冠心病则会使心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心衰。她强调,抗动脉硬化治疗是长期、终身的治疗,需要坚持,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垃圾”。



专家简介 顾 耘  医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大内科主任兼老年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阿尔兹海默病防治协会全国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先后获评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届上海市最美女医师、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累计发表论文83篇(SCI论文3篇),主持、参编著作15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市级课题20余项,获市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


END





精彩推荐

防暑降温,小心“空调泻”
作家赖宝突发心梗去世,心梗的这些危险信号您了解吗?
中医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上名医】顾耘:一帖中药,可以心脑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