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企业素质为“成功根本”

一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近期再次密集提出一系列举措,来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专家看来,新一轮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将会陆续出台。

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基层分支机构“愿贷”、让基层员工“敢贷”;如何创新手段,让民企服务构建商业上的可持续性,让银行“能贷”……

待遇不一样,偏见要纠正

“到现在还有一些投资人搞‘入围名单’,不管你经营状况如何,反正民企不准入围,这种偏见应当纠正。”

相比明面上贷款利率的上升,获取资金难度加大是目前不少民营企业更大的痛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债券违约、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等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民企的风险偏好下降,民企整体融资出现困难,影响了企业流动性。

“民企和国企在直接融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待遇。”不论是银行间短期融资,还是在交易所发债,在相当条件下,投资人给民企和给国企的是两种价格。“差别对待增加了民企的融资难度,情况最严重的是今年4月,投资人甚至看都不看民企发的债,这对一些当时急需资金的民企来说会面临不小风险。”

融资工具不少,但达标的企业并不多,众多民企在银行之外融资无门。有些下游企业实力不强,也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希望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购买他们的设备。“这原本是帮助制造企业提升销售业绩的好事,也能让小企业尽早提升制造能力,但有些机构就只做发达地区的业务,不做欠发达地区的,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地方的公司回款难、报表不漂亮、资质不足。但实际上,民企的情况千差万别,欠发达地区也有好企业。”

厘清信贷“免责边界”消除后顾之忧

从宏观政策到具体配套措施的落地,民企融资环境的真正改善,离不开银行执行及具体信贷审批人员的落实,他们构成了从银行信贷到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若不能解决终端的内在动力,政策红利抵达民企手中将打折扣。

因此,要助力民企翻越“融资高山”,既离不开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金融机构的激励考核,更离不开微观层面激发具体信贷审核人员的内在积极性。其中,中观层面要解决金融机构的内在动力问题,打消金融机构对民企信贷顾虑。微观层面要建立民企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尤其是要厘清民企信贷的“免责边界”,消除其后顾之忧,真正打通信贷从金融机构流动到民企手中的“最后一公里”。

破解“不能贷”,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要破解“不能贷”的问题,在风险防控方面,应构建匹配民营企业风险特征的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在绩效考核方面,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

事实上,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恰是制约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多位银行人员在调研中提到,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从事民企业务的员工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所享受的考核激励,这是基层银行、业务员造成 “不愿贷”的主要原因。

除了完善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针对民企风险相对较大的特点,银行人士及专家认为,改善民企融资环境不能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风险补偿环境,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基础水平,改善小微金融的信用环境。

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

为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真正树立起“银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应从六个方面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民企融资服务,具体包括:

一是坚持公平原则。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准入标准不高于其他企业,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适当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比例。

二是为民企“量体裁衣”“雪中送炭”。由“坐商”转向“行商”,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意度;多方式、多预案帮扶民营企业化解风险、走出困境。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内生动力。要求建立可操作的授信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容错纠错制度,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考核权重。

四是单列民企信贷额度提高民企信贷增量占比。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单列民营企业信贷额度,辅以量化监测,逐步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增量占比。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释放更多存量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五是推动民企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要求严格落实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压降目标,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六是改进系统流程提高民企融资效率。增加授信户所有制类型标识,使民营企业服务质效可测、可评、可考核。

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企业素质为“成功根本”_第1张图片

企业素质为“成功根本”

首先强调的都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如果一个民营企业的财务、运作上存在严重问题,那么本身就不具备融资资格。

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活力的前提,有了“活力”才能赢得“信任”和“融资”,最终才会产生“服务”和“效益”。对于债权融资,企业找银行贷款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对企业的“雪中送炭”。如果自己的企业还不是“锦”,就不要找银行贷款,先应把企业的基础打好。

目前有些民营企业总把“发展不好”归咎为“政策”原因,其实并不客观。在同等政策环境的背景下,许多规模大、机制完善、运作优良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今天某些行业的领跑者。

企业要融资,如果融资动机不健康,只想“圈钱”和“骗钱”,那么即使吸引到了一部分资金投入,也同样无法继续生存,因为投资者(或银行)也不总是傻子。

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企业素质为“成功根本”_第2张图片

财务专家是“明智选择”

专家学者提醒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发展的初期,聘用一位懂行的财务专家作为企业顾问,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民营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原因是“企业对资本的认知水平过低”,像在融资期间不懂得资本运作的操作规程,也不知如何与银行或投资方打交道,这样可能会让融资机会流走。所以,能有一位懂行的财务人员把企业的投资价值推荐给投资方,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王朝曦介绍,财务专家同样也可以作为民企吸纳民间资金的重要途径。

融资伙伴要“志同道合”

在股权融资方面,拥有“志同道合”的融资伙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进行前期判断是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一步。前期判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项目融资风险投入的判断,二是对合作伙伴、投资伙伴价值观的判断,这两点都要求融资伙伴必须“志同道合”。

融资选择应“门当户对”

目前民企融资的渠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银行以及企业自身。于赞文称,民营经济挑选投资者,必须要“门当户对”。

目前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再重要,而企业规模的大小才是融资的决定性因素。“资本永远追随利润”——如今无论是社会民间资本还是商业、银行,资本的投放主要考虑的是“利润率”和“风险性”,因此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不同规模的资本“回报率不同”。大资本自然寻求大发展,而目前处于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吸纳中小型的融资。

因此,如果民营企业在融资选择时注意“门当户对”,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微融资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企业素质为“成功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