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律的人,都少不了仪式感

那些自律的人,都少不了仪式感_第1张图片
王健林日程安排

说起“仪式感”,我会不自觉联想到自律。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通过自律后变得很优秀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些鸡汤文了。不难发现他们优秀得都有个相同点:生活仪式感。

不说那么远的,就说我们身边的人吧。一个刚毕业的师兄为了月薪更高,毅然决然地辞职,揣着仅有的以前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租了一个房子,开始了自学做题考证之路,那段日子,他卸载了所有的社交软件,隐居般地每天两点一线生活着,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月薪过万,很多家公司向其伸出橄榄枝。

难道把社交软件卸载,营造一个安静学习环境不能称作一种“仪式感”吗?

想起读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去书店买笔记本,每次回来都煞有正事忒认真地伏在桌上写字。

姐姐经常说我不实际,老是注重外在的东西。例如:一放学看到家里乱摆乱放就觉得一下子写作业的心情没了,硬是要把眼前的乱收拾好才甘心静下来写字。

那时候总觉得周围一团糟自己也会跟着一团糟。长大了以后,原来这种干净利落也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有多重要。

前段时间在家族群里看到一个村里的视频,点开一看里面那个青年似曾相识,那个小视频看得让我心里直发毛,那时见他还是一个毛头小孩,几年过去了现在乍看上去像一个油腻中年大叔,拖着啤酒肚,扎堆在人群中喝酒。看完视频,我心里很不舒服,有惋惜,有心疼,如果他现在还读书,才19岁左右,他应该才是处在高中阶段啊。

这孩子本来有大把前途,却迷失在了酒肉朋友把酒欢之中。

以前也见过很多农村孩子的日常:三五成群地开着车去K歌,酒吧,抽烟喝酒等等,他们不是一时半会,他们是有空就整天整天这样玩乐,在他们看来那才是好生活。他们不知道,城里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年纪的时候正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拼搏。导致这样的结果,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农村的孩子没有一个学习的“仪式感”的环境。如果他们当中有个好的领头,我相信不至于导致这样的情况。

“仪式感”有多重要?

生活若有“仪式感”你会活得更精致一点,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高。

比如:清晨起来看到整整齐齐的家里,看哪里都特别舒心,你就不会容许自己因为嫌麻烦而随便化个便妆就算了,你也会因为周围给你带来的那股“仪式感”而精神抖擞,进而为了匹配周围的环境,你会以精致优雅妆容出门。

比如:一张把前半部分的数学题工工整整地解出来,我相信坐在桌前的你会得到一股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力量,这时心里很宁静淡定,心中会揣着一个信念,很顺利地把后面的答卷也一一做出来。

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说,仪式感也可以同信念划上等号。

忽然想起一句话:你不会成为你喜欢的样子,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

相信是一种力量,一种给你战胜困难的无形力量。

营造一种“仪式感”可以带来一天的正能量。它就像一把尺子让你不至于偏离正常值。

每年开学都会有开学仪式,结婚也会有各地方的仪式,基本上仪式感离开我们的生活。

更何况日子是由每一天组合起来的,要想活得有步有奏,自然少不了“仪式感”的参与。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都会有惰性,有想要偷懒的时候,这个时候仪式感就出来将我们脉动回来,至少会意识到自己不能懒惰。

那些自律活出人生境界的那些人,他们的生活同样也少不了“仪式感”的鞭策。你看王健林的日常安排,李嘉诚十年如一日地早起,这些其实都是仪式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自律的人,都少不了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