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黎明踏浪号 Facebook (一)

 

                     电影《社交网络》的中文海报

2010年电影《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一部Facebook的自传,一部疾风骤雨般的电影,将整个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社交网络上来。整部电影更像是一个黑客在杂乱的卧室里狂敲着键盘,各种冲突和未知的出现紧张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哈佛大学的在校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身上似乎总有他的学长比尔·盖茨的影子,从才华横溢到辍学创业,然后惊艳于世。如果说盖茨依靠操作系统将微软推向了软件行业的金字塔顶,那么马克则有希望凭借社交网络将Facebook推向互联网的浪潮之巅。

1 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比尔·盖茨曾经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做过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他开了一段很有趣的玩笑,“哈佛校报称我为'哈佛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这也是为什么我被邀请参加你们毕业典礼的原因,假如我在你们的入学仪式上发言,相信今天坐在这里的人要少很多了。”在盖茨辍学的三十年后,同样有一位哈佛学生走向了辍学的道路,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辍学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而他所创建的Facebook更是被人推崇为下一代互联网科技的典范。

在硅谷的年轻一代里,可能没有人能比马克更具传奇色彩了。他十岁时开始接触电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帮助其父亲的诊所编制了一套名为“ZuckNet”的即时通信软件,目的就是让门口的接待员不再需要用大嗓门高喊“病人来了”,而改用更加安静的电脑进行沟通。马克将自己的即时通信系统称之为扎克网(ZuckNet),要知道这可是在1996年,直到三年后微软和腾讯才分别发布MSNQQ。在马克上高三的时候和朋友编写了一个叫做Synapse(神经突触)的软件,不但可以播放MP3等音乐还可以通过搜集信息判断音乐收听者的习惯。微软和美国在线甚至开出了1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这款软件,马克却出人意料的将它贡献给了开源软件社区。大学二年级,早已轻车熟路的马克编写Facebook第一版的时候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看来技术的积累真是创业的一把利器,这让人想起来Groupon创始人Brad Keywell常常对创业者提的一个建议,“当你有想法的时候,不妨先实现它。”这差不多应该是程序员尝试创业的一条捷径吧。

Facebook2005年正式上线,最开始仅面向哈佛大学的学生开放,用户需要持有哈佛大学的邮箱才可以注册,到了月底,半数以上的哈佛大学学生已成了注册用户。在随后的一年里,Facebook扩展到更多的大学以及高中,终于在年底宣布面向所有的用户开放。然后马克从哈佛辍学,开始专心运营公司,此后Facebook一骑绝尘,并于2007年用户过亿,同年在流量上超过了MySpace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此后的Facebook的用户继续保持爆发性的增长,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在我动笔开始写第一章的那天(2010-12-30)Facebook的用户数量达到5亿,一个月后我的最后一章还没完成的时候,它的用户量已经超过6亿。

Facebook与以往的社交网站最明显的不同是其对用户信息真实性的苛刻要求以及对用户隐私的严格保护,然而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用户的隐私才能促使用户提供真实的个人资料。Facebook所有的应用都是基于个人的隐私以及好友的关系展开的,这里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个人主页的访问权限。

在不同的社交网站里,用户的个人主页的访问权限是不同的。在默认的情况下,Friendster中的用户主页是对所有注册用户可见的,LinkedIn中的用户页面可以被自己的好友和付费的用户(多指猎头)可见,MySpace的个人主页在默认情况下是对所有注册用户可见的,但是也允许用户设定是否只对好友可见。Facebook则不同,在发展的初期,默认情况下只有同一“群组”中的用户资料是互相可见的,这里“群组”最开始是指同一大学、高中。当Facebook面向整个社会开放的时候更改了默认的隐私设置,个人主页只有朋友之间是相互可见,对其他用户则只能看到很少的个人资料,但是也允许个人更改其隐私设置。

仅在用户真实性与隐私方面的改动居然引发了社交网络行业的巨变,甚至波及整个互联网行业,这在以往任何年代都是没有过的。或许问题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下一节,我们将深入的探讨一下Facebook成立精神的核心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网络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