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努力,却又使不上劲儿,怎么破?

我想努力,却又使不上劲儿,怎么破?_第1张图片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吧?这也是大人教育小孩的必备“金句”,小孩子听到这句话一般都会翻白眼,好比听到“别人家的孩子”那般。

其实达人说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其实是要勉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好好念书、完成学习任务,嗯,出发点是好的。

但这句话却有一个限制性思维在里面,就是:一定要吃苦才能成功。

你要问他们什么是苦,他们一时也说不出来。是每天扛50袋水泥吗?还是每天都要去冲瀑布冥想?毫无疑问,扛水泥或冲瀑布并不会让你变成钢琴家。这种“苦”毫无联系,也过于沉重,只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归根究底,我们是为了去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梦想,不断地去重复练习。重复的练习有时候不一定是“苦”,只是在不感兴趣的人眼里它是一种“苦”。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就觉得每天练几个小时的钢琴好辛苦,但小孩必须通过吃苦(练琴)才能考级或成为钢琴家。小孩不只觉得辛苦还觉得痛苦,为什么我不能去玩,非要练琴?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两个角色都不享受“弹钢琴”这件事,所以觉得它是“吃苦”。像我这样长大之后自己主动学习钢琴的人,弹2个小时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我热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对于我来说,弹钢琴还是一种舒压。

但对于弹钢琴=吃苦的人,一直逼TA弹不一定会有成就,我的一些朋友甚至在拿到专业证书之后钢琴就在角落吃灰了。不只是学乐器,像是学语言、减肥健身等等,都容易受这样的限制性思维影响,然后容易放弃。


 上梦想清单课的时候,佳昕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大脑是趋乐避苦的。喜欢做自己习惯而舒服的事,面对没做过的事情,它习惯先拒绝、后反抗。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计划每天背10个单词,一年就有3650个单词的词汇量了,看起来很厉害、很完美对不对?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一天,相反,几天之后就放弃的大有人在。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意志力损耗得太快了。

如果不是辛苦地完成,而是愉悦地完成,有可能吗?

当然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先说说意志力的损耗有以下四种方式:

努力程度太高(每一次练习都要做到100分)

感知难度太强(一想到要练习就觉得“好难啊”,这时候意志力就已经在消耗了)

消极情绪产生(任务太艰巨,于是容易放弃,意志力又一次消耗)

主观意识疲劳(自我挫败感强,意志力已经是负分状态。)

过去我们总认为去吃苦、去磨练可以锻炼意志力,其实不然。意志力是用愉悦的经历储存下来的。

有什么方法可以即完成任务、又可以让大脑愉悦同时有成就感的方法呢?

——那就是“微习惯”。

大脑是个很好玩的区域,虽然它非常没有安全感,但是只要让它做过一次,它就认定这件事是正常的、安全的。而微习惯是一种引导大脑的方式:告诉自己,没关系,迈出一小步就好,你随时可以退回来。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150公斤的胖子,发誓每天做一个俯卧撑之后的两年里,他健身成功、另外还培养了每天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所谓微习惯就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感知难度极其低、没有心理负担的积极练习。

例如:想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微习惯的第一步:连续21天翻开书本就好,不需要看里面的内容,并且在记录表格上打勾即可。且这个习惯的起点非常低,就只是翻开书而已,当你在记录表格里打上勾的时候,大脑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是非常足够的在21天结束时,看着满满的表格,心中的自信是翻倍增加的。

佳昕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训练,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后来进阶版的养成了一天可以看一本书的习惯。

我以前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凌晨4点睡、8点起床上班的那种。后来为了改变生活作息,也是用了这个微习惯的方法。从7:45起床慢慢过渡到7点30分起床,以此类推,到最后我可以每天5:45——6:00起床看书。

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都是从那么小、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演变而来的。但过程中的我们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想要继续坚持下去。


我想努力,却又使不上劲儿,怎么破?_第2张图片

现代人的节奏越来越快、职场变化越来越快,心里浮躁,总是想要一口吃成胖子。但如果你想要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却又反反复复放弃,我推荐你试一试“微习惯”。

都快2019年了,还要吃苦吗?不!

我们要愉悦而有成就感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清单!期待我们共同进步!

感谢你们的阅读,我爱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努力,却又使不上劲儿,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