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 捷径

文 / 路人锋

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天性,很喜欢一些快速奏效的途径。比如,市面上大量充斥着,针对此天性的广告与宣传,为的就是吸引众人的眼球。举几个列子,如“30天说一口流利的X语”、“30天让你轻松减掉30斤”、“30天让你提升60分”等等,诸如此类30天奏效的广告,使不少人趋之若鹜。最近,在一座小城里,便发生了一段关于“捷径”的“怪事。

在讲之前,我先普及一下什么是“路栅”,因为它是今天的主角,所以是非讲不可的。公路上分隔左右车道,通常会修建隔离带。美观一点的是绿化带,有花有草有树去点缀,造型别致或绿树成荫,也算是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更多的隔离带,用的都是粗壮的护栏,固定在路的两边或中央。如果是主干道或高速公路,它们便穿上银灰或绿或蓝或黄的外衣,灯光一射光彩照人。如果在一些双向两车道或不太重要的公路上,画一条实心的黄线了事。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哪里应设护栏而没设,哪里不应该设反而设了,是否符合标准,我也无从知晓,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路栅”也是一种可以灵活移动,相对轻便的金属护栏,如果路况有特殊变化,可以一段一段分开随机应变。它起着临时分隔左右车道的作用,颜色一般是通体白色或红白相间或黑黄相间。

言归正传,小城里有一条南北纵贯的公路,这条路属于主干道,将小城分成东西两半。如果你从城东进城,会经过一段很长的斜坡,而且稍稍向左打弯。原来路中央未设护栏,只有两条黄色的实线,于是人们可以自由横穿公路的两端。在滚滚的车流中,想要横穿的人们、自行车们、摩托车们、拖拉机们、汽车们,每次都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见缝插针地避开车流,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但也有极其少数的不幸者,命丧车底。结果这条路,被命名为“交通事故高发地段”。这个称号,一直持续到小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时候。

小城为了“创文”,将之前所有应设护栏而未设的路段,全都加装了崭新的护栏。公路上原来有的模糊不清的白线和黄线已赫然而现,原来没有的又增加了很多。当然,那段交通事故高发地段的护栏,也站在了路的中央,整齐的像阅兵的仪仗队。至此,这条路段终于被剥夺了"可以自由横穿"的权利。其实,不习惯的不是这条公路,而是已形成习惯的人们、自行车们、摩托车们、拖拉机们、汽车们。

从此以后,那些不能飞的,虽然不习惯,也需要慢慢学着习惯。但有些人还是会飞,凭着胆大心细的个性,安然无恙跨过护栏,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当然,这也是偶然现象,大多数还是不敢飞的,因为毕竟"超人"只是少数。

说也奇怪,在那段路上,快要接近红绿灯的时候,突然坚固的护栏没有了,随之代替的是一段还算整齐的"路栅",大约有一百米,它们身着黑黄相间的条纹。这段看上去单薄的战士们,就这样肩负起了,这一百米路段应负的重任。就此,有很多人这样想过,是不是相关部门对材料估算不足,正好少了一百米的护栏,就拿这些单薄的家伙充数。但是,这都是一些人的妄加猜测,毕竟都不是专家,无权下这样的结论。

这段单薄的"路栅",给一些戒不掉,有"横穿"习惯的"勇士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些战士们刚刚值岗没到一周,一天早上大家发现,靠近护栏的两名战士竟然被"无名勇士"折叠在一起,一个可以容纳一辆轿车横穿的路口便出现了。大家若无其事地穿行着,轿车们、拖拉机们、摩托车们省去了,两百米后掉头的时间和油钱。行人省去了一百米后,等待绿灯亮起来才能通行的“麻烦”。

这段"捷径"就这样出现了。值得幸运的是,至今还未发生任何重大交通事故,这还要归功于,"创文"时加装的一整套红绿灯设备。那些单薄的战士,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失职,而无能为力。有一些"路栅",竟然会被横亘在马路上,也无人去关心或随手将它们移回去,见到的只是轻松一避,扬长而去。

这一段,一百米的路段,便满足了有"横穿"习惯的人们和车们。好景不长,离开岗位的两个战士又回归了原位,路口又被封住了,很显然是被相关部门发现了。这次用了,比之前多了一倍的束紧带,加强了战士们之间的连接。

无名的"勇士们"行动很神速,仅值了两天岗的战士,又被搬离岗位,路口重现,又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的盛况,这次“好景”持续了将近一个多月都没有被查封。当大家以为相关部门置之不理的时候,突然又被封了,这次用的是铁丝,升级了。原以为这个路口会成为历史,但很快它又重新登上舞台,复辟者往往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个路口带来的便利,人们和车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之前偶尔有几个守规矩的,也随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大家正以为相关部门彻底放弃治理时,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又用锁链进行加固,从而重新表明决心。

结果不出意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没有挺过一周,刚建起来的防线又一次被一支“神秘力量”攻破。路口比原来的大出很多,两辆汽车可以轻松通过。那些"无名的勇士们"誓死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还是不出意料,路口还是在几个月后又被封上,这次又换回了束紧带。有关人士笑谈,可能锁链成本太高,既然不能长治久安,索性还能节约一些材料成本。

这段路口的“封堵战”,就这样反复进行了七八个回合,双方互有胜负,平分秋色。前几天听说,一些“勇士”们以“破环公共设施”的名义被治安拘留。大家以为,再也没有“勇士”出现的时候,那段“捷径”又恢复了横穿的自由。也让大家见识了什么叫“前仆后继”。

人们、车们,一边享受着横穿的自由,一边看着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终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讲到这里也应该收尾了,像这样的拉锯战,我写和你读都是耗不起的,但文章总是要结尾的。也许,这个不太像故事的怪事,对与您来说,一定是索然无味,而且还未结局。

最后,非常感谢您能耐下心来读完它。我希望,像这样的拉锯战,不要在其他小城发生了。

2017年7月1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文 | 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