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池神庙”碑林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著名风景区、有“中国死海”之称的运城盐池“池神庙”景区内,碑林保存有元、明、清时代的古碑数十通。因年代久远有的碑文已漫漶不清,不可辨识;也有的名碑因加装了玻璃罩保护,反光较强且不宜拍摄,所以我仅选择了部分保存较好的碑刻,进行了拍摄,并抄录了碑文。
下图、这是“池神庙”中最适宜眺望运城“盐池”风光的“海光楼”
海光楼创建于明洪武年间 ,是盐池神庙的山门楼阁。原为三间 ,据庙内明天顺七年 (公元1463年)《重修盐池神庙记》碑记载“正门之上有崇楼三间,扁曰‘海光’” 。即指此楼。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修庙 ,改建为五间 ,曰“岑楼” ,扁仍旧题“海光”。时任山西巡按监察御使余光为庆祝岑楼的落成而作《海光楼赋》,此碑现存池神庙碑林。
海光楼位于池神庙中轴线的最南端,前临盐池,登楼一望,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盐池一览无余。海光楼创建于元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间),1947年解放运城战役期间损毁,现存建筑2003年复建。
下图、海光楼的北面,是池神庙的碑林,碑林之北是二层的“奏衍楼”,楼下有门洞,穿过门洞拾阶而上,可到池神庙的主建筑:灵庆公神祠和风洞神祠及太阳神祠。
下图、这是在“奏衍楼”门洞中拍摄的“海光楼”北面全貌。
下图、池神庙中的这片碑林,以中间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都是清代以前的古碑,这是东侧的碑林
下图、勝地幽深草樹新,開先卜築待居鄰。 山連華嶽還三晉,水帶黃河見七津。賸有琴書期自得,不妨魚鳥月相親。渚蓮徑竹多風日,壇杏宮芹與暮春。 詠河東書院
下图、《重修盐池神庙记》碑天顺七年岁次癸未夏四月 河东运司立石。碑文未录。(注:天顺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年号,七年即公元1463年)
下图、碑首篆额“大元加號之碑”。大德三年八月日立,将池神加号为“永澤資寶王”。因玻璃罩反光,碑文未录。
下图、碑额:永固,碑文《集义会碑文序》,大清道光十八年立。
下图、诗碑:为七言诗二首,照录如下,未加标点: 四月十八日※※※王竹巌顯※野飲海光樓賦詩弍章
倚天樓閣此偕登極目雲山逸興增簾捲熏風初入座花浮曲水半含※千重碧障嵐光近一罌黃河瑞色凝仰視星辰應咫尺※來談笑欲飛昇
卥日橫山暮靄浮憑欄把酌思悠悠蒼梧萬思雲煙在蒲板千年水自流月上瑤臺巫頂夕雞鳴古樹魏城秋登臨喜有蘭臺會感愧寧忘文正憂 ※泉書
下图、《鹽池生花志喜有序》右半部分。
此碑为明代曾舜渔撰书。曾舜渔(1559-?)字璇石,广东惠州博罗县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祖父曾守谅。早年在江东槐园“青龙书院”就读,补邑诸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万历三十一年,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出视河东盐政,后因“弗事权贵”,被“内计镌一级调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筑惠州永济桥(今江东桥),历经400余年至今完好。与曾守约、车邦佑、利宾被称为“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
下图、《鹽池生花志喜有序》左半部分。全文请看“附录一”。
下图、碑林西侧的古碑群
下图、此碑镌刻七言诗二首。明嘉靖年间魏谦吉书。全文请看“附录二”。
魏谦吉(1509-1560),字子惠,号槐川,北直隶柏乡县(今河北柏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监察御史,历甘肃、山西巡抚。进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初三日卒,年五十二。赠右都御史。
下图、《南風功臣碑》是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5月所立,记载了集团1996年初创时的员工业绩,48位功臣名单刻于碑阴(未录)。南风化工集团拥有面积为132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硫酸钠型内陆盐湖--运城盐湖,并拥有江苏、四川、湖南矿芒硝资源基地。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奇强"系列洗涤剂产品;知名品牌--"运"牌无机盐系列产品;"中国死海"旅游产品,其原料均取自于公司自有的资源基地,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下图、此碑为“大元加号之碑”,见篆额。
下图、此碑为大德三年(元成宗年号,公元1299年)八月立,可以看到碑左下脚处,给池神“加号广济惠康王”的字样。碑文未录。
下图、此为明萬曆三十三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1605年)岁次乙巳孟夏河东商民同立的《明侍御曾公大裕鹽儲記》碑。记载了万历戊戌科进士曾舜渔、号璇石(广东博罗人)治理河东盐政的事迹。山西巡抚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安邑刘敏宽撰文,莒郡于应龙刻石。
下图、《明侍御曾公大裕鹽儲記》碑碑阳上部风化较严重,所幸下部完好无损。碑文详见“附录三”。
附录一:
鹽池生花志喜有序
按原碑文照录,未加标点,※:表示此字不可识别
前歲鹽花絕粒 國課難供余日
夕憂慮躬誠祈禱諸神未幾滿池
吐瑞商民喜悅因詩以記之時萬
曆甲辰暮春十四日也
元化秘靈異廑我中心欷至誠能孚
斎祓以為祈旭日回曦馭熏風※
翠微芳池橫瑞氣樓臺照落暉玉液
千山映瓊花三月飛冰澌鋪錦綵鬥
實燦珠璣裕 國憂初釋通商願不
違直將感應理披瀝動宸闈
夏五月朔日鹽花復生登海光樓
眺望作瑞鹽吟
谷洞開熏風來※卥精※雪皚皚相
看不相厭樂爾重徘徊通※惠民資
爾給邊儲 國課待爾該銀光煥時
萬頃堆毋乃靈機醞釀默栽※使我
亦得欣慰見瓊瑰
六月十九日鹽花又生登歌熏樓
看丁夫撈採作採鹽曲
鹽戶兒勤四肢胼手胼足苦莫辭郡
邑千萬家藉此和鼎貽嗟爾幸承先
※業且當擊壤樂逰嬉片片飛花乾
※※兮坤吐奇自然之利澓流澌炎
※※※※慎勿愁思顦顇相淒其
璇石曾舜漁書
附录二:
風泉張年兄侍御奉
命按關西茶馬道河東予餞飲海
光樓賦此贈別
送餞瑤池上玉樓停杯同此發
先憂舉頭迢遆三千里攬轡澄
清百二州塞外虜塵渾未掃套
中胡馬正當收靈茅莫比尋常
草雲錦全勞柱史籌
偕倚危樓萬景新當年影響杳
成真眼前紅日天盈尺檻外青
山地有垠東望白雲思寸草北
瞻紫塞動遊塵登高莫厭傷多
酒悵別憂時意轉親
嘉靖※寅仲春廿二日槐川魏謙吉書
附录三:
明侍御曾公大裕鹽儲記
按原碑文照录,未加标点,※:表示此字不可识别,/:表示换行
※惟※/
國家/
神聖之主秉昌明之運握乾※坤※一※※※※※※※※古無前※山澤之饒悉攬輿圖之內其最钜者莫若鹽筴計歲所入幾當天下財賦之半顧海內之鹽不取諸澆曬則取諸/
煎熬未有不需天時與人事者而河東池鹽※有甚※※蓋池※※二十里其仰若盂其平如砥外無可引之派中無不竭之淵所藉獨雨澤耳溽潦則澹旱乾則涸固不成鹽無/
※※水波不揚非炎日則曝不烈亦※※鹽欲雨旸時若※※※※斷非人所能此產之不易也以十三屬星散之鹽下※力農之時欲盡驅而歸之池則力齊之難不幾二萬之/
丁欲※※※二十里之池鹽則利鹽※※趨避影射包攬偷惰種種※※則弊祛之難此採之不易也池鹽罕繼所從來矣實生扵此故遡自萬曆二十一年癸巳以至三十一年/
癸卯逋負鹽課九十七萬三千七百餘引是年生者無多積者將盡三場鹽引月靳一支商絕扵途賈罷扵市四民重困三省蕭然歲額幾不能辦公私空匱莫甚此時我/
鹽※曾※有憂※※思譙度畢力圖維矻矻然為無米之炊乾乾乎為※※之汲卒使※磬之民不至枵腹而鼠跡待哺之卒不致鼓噪而脫巾公之心亦良苦矣猶以為此目前之/
※※由是鹽竟不生※※不可為與不忍言者踵乎※後乃滌慮責躬省刑清政率屬禮祀靡神不周更扵暗室屋漏深夜平旦之頃齋沐默禱但願池鹽遄結造福無疆三月有/
如※※※※甲辰※※池鹽※禱大生歷夏及秋蓋三時焉鹽生之盛且久稱為創見公扵是布其功令嚴其督責鼓以懲勸率以躬親計丁派鹽日省月試派數敷則賞延扵丁/
不※※※※官足課者聽採餘料※依商民給鹽不※即釋去他如困商困民在官之役但採一料優給工本是數途者採鹽繁夥幾等鹽丁之額此其大破拘攣酌從權變虛文/
積習※洗盡※故計所收鹽凡一百四十四萬七百餘引足當課銀四十七萬九千餘兩三年之額不啻過矣採鹽之盛未嘗有至此者三省四民舉忻忻喜色相告曰連苦乏鹽/
幾不堪※岌岌乎如涸轍之鮒公不以其產諉之※而尤不以其採※之人化裁盡神拮据盡悴卒致鹽富若此其蘇我之惠至溥且遠矣相率欲祠公懼公嚴禁輒暫止乞余言/
以紀大貺余※人臣奉/
天子明命※制一方但功在/
宗社澤被生民事逾尋常行可為則者隱而不傳則沒其善稽而無據則亡其程此古之殊勲懋伐必載之旂常勒之鍾鼎非徒旌其能彰其績將垂龟鉴永為百世致治者之懿範耳/
※春秋大有年必※者重民事也重民事重民命也重民命重/
國本也河東池鹽三省※脈所關儲計盈縮所係茲者三年之積收扵一年則三年之收積將何限乃自公始視大有年何如且其蘄報通幽明之感措注恊時出之宜康阜基扵無/
窮※總備乎眾善※※美意厚德深仁可法可傳足垂不朽凢此皆不容不紀者也遂泚筆而為之記嗚呼倘諮諏鹽政而觀風扵是乎庶不無裨益云公諱舜漁號璇石廣東愽/
羅縣人萬曆戊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選山西道御史巡按山西監督河東鹽課/
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巡撫延綏等處地方賛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安邑劉敏寬撰文/
河 東 陝 西 都 轉 運 鹽 使 司 副 使 莒郡於應龍刻石本司經歷司經歷余森 知事※文※督工/
萬曆三十三年歲次乙巳孟夏吉日 河東商民同立/
附录四:
广东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曾舜渔
(即《明侍御曾公大裕鹽儲記》中曾公)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博罗江东村的学湖堤毁于东江洪水,殃及永济桥(又称江东桥)。永济桥原是万历中太守徐时进在广惠古道上所修筑的木桥之一,容易腐朽。永济桥被洪水冲垮后,已量移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的徐时进下定决心将古道上的木桥全部换成石桥,但这在当时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不可旦夕得之”。这时候,一个博罗人站了出来,对修桥所需的千余缗工程款,“独力任之”,将永济桥“※(即用砖砌)石为桥”。400年后的今天,这座桥仍继续着它的历史使命,每天都有数不尽的行人、汽车从桥上经过,这在惠州的众多古桥梁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修筑永济桥的博罗人,就是被誉为“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的曾舜渔。
中年得志选为储相中立无依独自清醒
曾舜渔,字泽卿,祖籍博罗县城曾屋,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据晚明礼部尚书韩日缵所撰的《广西按察司副使曾公墓表》记载,曾舜渔“生而沉敏端重”,少年时与堂兄曾舜耕跟随祖父曾守谅在福建福州闽县生活。“与物无竞”的曾守谅在闽县任训导,在民间享有很高的清誉。曾舜渔在闽县发奋苦读,文藻日著,能够与拜访爷爷的名士朝夕辩论和切磋,被当地人称为“博士公孙,二难竞爽”。
弱冠之年,曾舜渔回到家乡博罗,补邑诸生,学业更是每日激进,“里中来学者众”。他尤其擅长经义之学,解说起来人人佩服于心。遗憾的是,学识丰富的曾舜渔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畅,屡试不第,连督学使者都为他感到遗憾。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38岁的曾舜渔才得以中举,有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十年磨一剑。曾舜渔马不停蹄,于次年春赴京赶考,一举中式。与他一起赴京的还有韩日缵。曾年长韩19岁,赴考途中可谓波折四起,首先是曾舜渔染上顽固的急疾,在路上耽搁了行程,元宵节时又因水患滞留彭蠡湖(今鄱阳湖)中,这时离考试的日子已经很近。无奈之下,两人只好买了一叶渔舟,顶风破浪而行,足足花了10个昼夜,才从安徽的西梁山登陆,一路上惊险万分,历尽艰辛,在最后一刻赶上了考期。曾舜渔进士及第后,韩日缵开玩笑地对曾说:“尚忆伏渔舟中不能偃仰时乎?”曾舜渔后悔地说:“名与身,孰亲?冒险而得一第,吾甚悔之,是躁心未除也。”在他看来,冒着生命危险去博得功名,其实是躁心未除的表现。这番话对韩日缵影响甚大,使得韩在日后“进退升沉之际,足缩缩不敢错一趾,二十年克一躁字”,最终成为惠州历史上名望甚高的礼部尚书。
曾舜渔中式后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在明代的科举制度中,新进士中能文者,可将自己平日所作之文十五篇呈礼部,送翰林院考订后,择取辞藻文理可取者,由阁臣出题糊名试卷考试于东阁,从中选20人为庶吉士人翰林院学习。自明代天顺二年(1458)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南北礼部尚书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所以考选为庶吉士的进士,都被人目为储相,可谓前途无量。
万历二十九年(1601),曾舜渔授山西道监察御史,成为一名言官。当时朝廷言路分成左右两派,互相攻击倾轧,“几酿玄黄之战”,但曾舜渔“中立无所依傍”,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巡视东城时一心营职,对丑陋现象一概禁之。他说:“当今圣主优容言路,言者不难于言而难于不言,人臣不能靖共尔位,从以口舌间与人角短长,无为也。”显然,曾舜渔以“清醒人”自居,不屑于当时的朝廷党争。
振兴盐池造福百姓事必躬亲百世懿范
或许正是因为不附和权贵的缘故,曾舜渔很快被调任离京,这与庶吉士的身份很不相称。万历三十一年(1603),曾舜渔奉命出视河东盐政。表面上来看,盐政使可是一个肥差,其实不然。据《明侍御曾公大裕盐储记》记载,原来,河东盐池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古老的盐湖,得天独厚,不需要人力就能自行产盐,且产量甚丰。但是,河东盐池惟独依赖天时,“溽潦则澹,旱干则涸,固不成盐”。而曾舜渔出视河东盐政时,正好是河东盐池遭遇恶劣自然气候、产量最低之时。“自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以至三十一年癸卯。逋(拖欠)负盐课九十七万二千七百余引。是年生者无多,积者将尽,三场盐引,月靳一支。商绝于途,贾罢于市,四民重困,三省萧然。”除此之外,盐池还大多毁圮,无法再产盐。由此可见,扔给曾舜渔的河东盐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曾舜渔对形势的严峻有着清醒认识,他在《盐池生花志喜有序》一文中说道:“前岁盐花绝粒,国课难供,余日夕忧虑。”为了改变现状,他一来“躬诚祈祷诸神”,二来对毁圮盐池“程物鸠工,修筑完好”,终于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季春大功告成,“池盐应祷大生,历夏及秋”,“盐生之盛且久,称为创见”。盐池盛产,接下来就是制盐了。曾舜渔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布其功令,严其督责,鼓以惩劝,率以躬亲”,采用了“但采一料,优给工本”的方法,有效地调动了盐户盐丁的积极性,使得“采盐之盛,未尝有至此者”。
曾舜渔的良政让河东盐池一下子就还清了拖欠的盐课。据统计,是年河东盐池共收获盐斤一百四十四万七百余引,足当课银四十七万九千余两,可抵盐池的三年饷额。丰收之后,三省四民欢天喜地,欲为曾舜渔建生祠纪念之,后来害怕曾舜渔禁责才不得已暂止。于是,他们请时任山西巡抚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敏宽撰文以记曾公之德。刘敏宽在《明侍御曾公大裕盐储记》中不吝赞词,说盐台曾公“焦思谋度,毕力图维,矻矻然为无米之炊,乾乾乎为绠短之汲,卒使悬磐之民,不至枵腹,而窜迹待哺之卒,不致鼓噪而脱巾,公之心亦良苦矣”,称曾舜渔治盐功业“永为百世致治者之懿范耳”。
在河东,曾舜渔的政绩还不止这些。他开辟育才馆,从庠士中挑选出优秀者百余人,对他们优而待之,日日都有规定的课程,月月都有认真严格的评校,培育了大批可用之才。据《司马温国公祠墓记》记载,在任上他还倡议捐资,将长达八十余年未加修葺、破损不堪的司马光茔地、祠堂进行整饰,“咸一新之”。
党争之祸殃及池鱼温恭廉洁士民受惠
万历三十三年(1605),朝廷举行六年一度的京官考察,称为内计,主察者为署部少宰杨时乔和左都御史温纯。万历末年,京察已经成为党争的主要阵地,每逢内计都会出现官员倾轧的现象。由于温纯与首辅沈一贯意见相触,而曾舜渔又是沈一贯所举荐,因此曾竟被削官一级,调外任。幸而在台省中有多名沈一贯所厚待的官员,曾舜渔最后又得以留用,被命巡按广西。
这样的内计结果是曾舜渔不可接受的。以他在河东“三年之积,收于一年”的赫赫政绩,即便不能晋升,也应该留任。通过此事,曾舜渔看透了倾轧成风的官场,于是称疾告归,一副“打不起我躲得起”的姿态。然而最终曾舜渔还是没能躲过去,次年沈一贯被群臣弹劾“破坏典制,庇奸欺君”而罢相,曾舜渔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鱼,谪为福建福宁州判官。
在福宁没呆多久,曾舜渔因父丧丁忧归里,服阕后擢南京户部主事,继而晋升为郎中。在户部任上,他“洗手出纳,毫发无所私”,与人相处温恭自虚,身边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曾经是掌权一方的巡按御史。天启元年(1621)十一月,迁福建布政司参议,廉洁自矢一如平时,士民受惠甚多。他在福州执行公务时,特地到祀奉着爷爷曾守谅的博士祠(又称去思祠)拜祭,使得闽人啧啧聚观,称曾守谅后继有人。
天启三年(1623),曾舜渔已年近古稀,这一年他赴京外计后没有回到福建,而是便道归里。刚到家,他就晋为广西按察司副使,然而,这时的他已经“病脾累月”,不能赴任。八月,曾舜渔卒于正寝,终年66岁。作为惠州晚明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监察御史,他怀抱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卓越才华,离开了日益腐败的大明王朝。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明清鼎革之后,自己还会成为清政府用来收拢人心的先朝遗彦之一。据清钱谦益所著《牧斋初学集》记载,清顺治年间,他以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的身份,被清廷授以承德郎的荣誉。在敕文中,主笔者钱谦益概括了曾舜渔的一生:“不鄙其官,刿心钱谷之务;靖共尔位,安身错厉之余。仰屋而嗟,笑书空于终日;如墙而进,悼营竞之成风。”可谓切矣。
重义好施入祀乡贤墓葬不存纪念永恒
曾舜渔卒后的第七年,韩日缵纂修《博罗县志》(崇祯四年版),对曾舜渔评价为“简重寡言”而“重义好施”,时人则尊称曾为“曾察院”和“大宪伯”。据清光绪《惠州府志》记载,曾舜渔卒后被祀郡邑乡贤,与曾守约、车邦佑、利宾一起被誉为“惠州晚明四御史”。据说在博罗县城里原有一座“报恩祠”,是两位被曾舜渔救过的官人,为昭其恩德而建的。
在博罗坊间,仍流传着不少歌颂曾舜渔的民间故事,如少年立誓修桥、救富绅之女得千金考中进士等等。这些民间传说虽不具备史料价值,但是从民间感情来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谁对家乡建设有贡献,老百姓就会记住谁。这种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而是通过口口相传,永远流传下去。
遗憾的是,曾舜渔墓如今已埋没乡间,无迹可寻。据1988年出版的《博罗县文物志》记载,曾舜渔墓在博罗县城往西八里的义和新角村新村仔村民小组旁的一座山坡上,墓地所在的山称“棱角丫”。据说墓前有一条小溪,可以直通东江,四周皆是山丘。1975年大建猪栏时,当地农民将此墓挖开搬走了不少石条和青砖。据挖墓者说,在墓穴内发现有两副木棺,棺内陪葬物有铜镜、金簪、铜钱等。据当地老人介绍,曾舜渔墓的规模宏大壮观,从山脚至墓之间均铺有用红石打制的石级,石级两旁竖置着石人、石马、石狮、四不像等石雕。石级之前还有一座牌坊,牌坊上镶着“宪邦”石匾,匾的背面刻有“明中宪大夫”五字。
时过境迁,曾舜渔墓早已无存,正如他所著的《春秋正意》一书,也散佚在苍茫的历史洪流中。如今,与宁济桥近在咫尺的地方已经架起一座新桥,不日便可通车。历400年之久的古桥,行将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我们对曾舜渔的纪念并不会因此而削减,因为当我们做到不忘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传承惠州的人文精神。
说明:(本文来自网络,编辑:蒋大志)
全文完
原题 (原创)运城:池神庙碑林 2016-11-12 09:42 发表
2018.12.30 阅读(175)| 评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