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我只对自己可见。

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给自己看开始的

关键字:写作  积累  践行  成长

这里不吐槽,不抱怨。

这不是鸡汤,也没有安慰。



1. 我怎么可能喜欢上写作?

这篇文章的导火线源于一场蓄谋已久的brain strom。在每个开始写作或者重新提笔写作的朋友来说,必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写作?这个放到后面来说。

我总结出写作大牛的特点:文章不是写出来,是做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坐在家里拿着笔对着电脑,就能完成一篇有感悟有深度的文章。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所谓的写作技巧,只是一个稍花功夫就能习得的表面组织形式,真正的大头在于“我做了”。

写作即写“做”,把做的写下来就好了。

因为做了,才有过程,有了过程,才能成文。正如,因为做了才喜欢,而非喜欢才去做。

当阅读众多公众号文章后,我发现,真正能触动我的,不是大场面的华丽文字,也不是专业性的理论表达,而是看上去简单,却又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道理。它们能帮助身处困惑的读者发现问题的本质,或是开启读者新思维方式,去看待本以为走不通的“死胡同”。比如,伯凡老师的日知录,教你如何升级看不见的操作系统,抽出身来看见自己的后脑勺。又如,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中,主张时间不可管理,一切靠积累的进步方法论。

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读者视觉:“要说场面话,那咱就不看了。”不自嗨,不装逼,这是让读者点开你的潜在要求。

现在开始谈谈,我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写作这件事。一切源于摄影。因为热爱摄影,我在豆瓣认识了林培智,之后通过朋友圈读到了他的文章。在看完林师兄的文章后,我大为吃惊,原来,隔着时空,世界上真的有人跟你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我的第一反应是:找到了同类。于是我主动联系了林培智,林师兄推荐我认识了群主江浩,通过四部问答沟通,我成功了加入新生大学写作群。我的第二反应是:找到了组织。吸引我主动加入的原因有三:无功利、有共同目标、在执行。而写作群正合我求: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体验积累和践行的力量。与其说我第一次写作根源于摄影是偶然的,不如说结果是必然的。

我突然切身体会到:找到令人感觉到年龄、职业、收入等都不是差距,都在为同一件事情努力是一件多么神奇又确幸的事。不是因为有了你们爱上写作,而是因为关注写作才认识了你们。

在认识这个组织之前,我已经有了每天听逻辑思维的习惯,并且记录下来。每天三句感悟写在微信私人可见,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想写作。在过去流逝的时光里,我的世界真正的写“做”,除了偶尔几句QQ日志和微博感想,几乎没有。除了老师灌输给我们的内容,从未想过为什么、我要干什么,那只能叫做纯粹地“写”。

写作的目的因人而异,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个监督调控自己的一个平台。 为了成为生活中优秀的陶瓷工匠,在雕琢时光的过程中,用更锐利的眼光和更敏捷的行动促成每一瞬间有意义的变化。

简单地来说,写作为了思考,不把书读死。一个被灌满的脑袋不会适时运转,一样是徒劳。我害怕机会降临之时,脑子跟不上节奏,不能尽兴地享用本属于我的资源。所以,有意识地让它处于一个保持运转的状态,这十分必要。

同时,我看到自身所缺:价值观的稳定性和认知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前期必须花上大量时间在input上。我返回去,把林培智和江浩发在朋友圈的每一篇文章和写作技巧细细精读,将提及的书单、专栏统统列成单,记在了我的备忘录里,一本都不放过。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被激发的思考及时记录在一个叫做“头脑风暴”的栏里,或者迅速操起笔,潦草地记在我自己看得懂的纸上。我慢慢开始体验到思考和积累的快乐。

成长,我只对自己可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 我是因为写作而写作吗?

不是。

是否坚持写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找到一件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去践行,去持续的践行,相信积累的力量。

我迅速联想起坚持了6年的另外一件事情:瑜伽。从早起拉伸,到现在的早起、睡前都拉伸。确实,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经济效益啊!在别人看来,这人真无趣,每天做一样的事。

但是,它让我知道坚持的艰难。这种坚持给我带来突然的成长,而那种成长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去咀嚼的。你会真实体会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反正你都是要受到批评的。

写作的快乐不在于表达,而在于文字的解剖和思考的积累带来的快乐。

成就同样在于积累。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一份看似平淡的感情,是经历了多少回反反复复的磨合;夺目的光耀背后,是经受了多少次爬跌的打拼;温暖安逸背后,是沉淀了多少股沉着冷静的力量。

人人都想想成功。而成功从来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事,“比较”下的成功观是害人的。而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值得追求的事。而成长只有一条路,积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见的,我只对自己可见。小步子,不停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我只对自己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