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迷失东京》,标准的闷骚,但却非常微妙非常有意思的片子

荐《迷失东京》,标准的闷骚,但却非常微妙非常有意思的片子_第1张图片

大家好,

从普通意义上的电影叙事而言,2003年的电影《迷失东京》似乎讲了一个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

大多数的观众在经过多年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的熏陶(或者“轰炸”)之后,本能地会在观看一个故事的时候问自己:哪里和哪里分别是故事的动因、发展、冲突、对抗、消弭、终结。

而在本片中,观众显然看不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结构和张力设计,而更多的只是一个过气的美国电视明星不情不愿地的来到了东京为日本威士忌拍摄广告的时,候遇见了一个陪丈夫来日本公干的新婚妻子。

两人有类似的心境,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玩乐、吃饭,然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没有出轨,没有天雷勾地火,没有轰轰烈烈不顾一切。

然后,再然后,就道别了。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影片中的东京光怪陆离:无论是奇装异服的日本青年、还是动作夸张的电视主持、甚至是大吵大闹的宣传机车,整个东京似乎都和我们的两位主角不在一个时空之中。

身为这两个角色,他们和我们一样都需要符合一种社会标准意义上的nice的人的要求:我们需要融入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善待自己的亲人朋友、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我们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影片的英文原名 Lost in Translation 从最直接一层的表达上看很明显是在指两个美国人在日本东京首先遇到了言语交流上的障碍;而在下一层的表达上看,也是角色的感情表达和环境反馈之间的交流上的障碍。

电影表达的有趣之处则在于:优秀丰富的叙事并不一定总是要直截了当或者间接指代,甚至可以像本片一样简单平铺直叙之下,展现微妙和有趣的层次感。

因为这种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或者展现了很多人心中最底层但却囿于各种原因无法表达的的原始的本能情感,或者是展现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自己心中原本就有的本能情感表达。

通常对于这种不理解,简单粗暴但却其实非常微弱无力的解释就是:“这是一部闷骚的电影”。而这种解释似乎也非常巧合地对应了本片的标题Lost in Translation.

PS:特别值得额外一提的是:本片的主题配乐Alone in Kyoto以一种非常微妙的表达方式,通过合成器风格的电子乐和原声吉他表现了本片主题和动机上丰富的层次感角色的心理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迷失东京》,标准的闷骚,但却非常微妙非常有意思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