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提倡盅恕之道,用这个道德标准,对学生谆谆教导。他不但在周游列国之时,劝告各国诸侯实行恕道,而且自己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_第1张图片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三家最有势力的贵族,把国君赶跑了。鲁国没有了君主,国内一片混乱。孔子看到这里的局势不安定,书也难教下去,就决定到齐国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齐景公早就听说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所以,孔子一到齐国,齐景公就接见了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要治理好国家,重要的是推行恕道,君王要像个君王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果然能如此,社会自然会安定,国家上下一心,坚如磐石了。现在天下无道,臣弑君,子弑父,这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啊。”

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_第2张图片

齐景公听得津津有味,就又问:“先生,你看齐国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孔子毫不客气地说:“贵国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官员、富户奢侈成风,铺张浪费。他们居华屋,享美味。您知道挨饿受冻的滋味不好受,就要想法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富与贵,这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手段抛弃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抛弃了仁,如何能成就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就离开仁,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同在。”接着他又详细讲述了各种具体的礼节,齐景公对孔子的观点非常欣赏,准备重用他,还打算把尼谿之地封给他。

齐国的相国晏婴听说了这件事,急忙劝阻齐景公说:“孔丘这帮读书人,到处夸夸其谈。他的那套主张,根本不切实际。尤其是那些繁文缛节,很难贯彻执行。他的话您听听也就罢了。”

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_第3张图片

齐景公觉得晏婴听说了这件事,急忙劝阻齐景公说:“孔丘这帮读书人,到处夸夸其谈。他的那套主张,根本不切实际。尤其是那些繁文缛节,很难贯彻执行。他的话您听听也就罢了。”

齐景公觉得晏婴的话有道理,就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想法。这时有人告诉孔子说:“我们国君本来想重用您,可他又是个极没主见的人。他听了晏婴说你的坏话,就打消了用你的念头。你说这人……”

孔子没等他说完,就调转话锋,说:“虽然晏婴和我的主张不同,但是我认为他是个好人。你们齐国奢侈成风,可他身为相国,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还坐着那辆老马车。国君要给他换一辆华贵的马车,他坚决拒绝了。我听说,他很爱结交朋友,并且对朋友很有礼貌。这些正是干大事业的人的风度啊!尽管晏婴背后说我的话,我不赞同,但是我并不因此怨恨他。”

对说过自己坏话的人,不但不嫉恨,反而能实事求是的评价,孔子的这种精神使人们更加敬重他了。孔子在齐国闲居了两年多,就又回到撸国去了。

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_第4张图片

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鲁定公聘请,现实担任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后又担任司空,不久改任司寇。

孔子从政以后,和同僚、乡邻百姓都和睦相处。他对上司,恭敬有礼,他对部下,说话温和,自己能做的事,从不让属下代劳。

在路上遇见百姓办丧事,他总要停车行礼,表示哀悼;宴席结束时,总是让老年人先走。朋友去世了,家里没有子嗣,他就主动地帮助办丧礼,安葬亡者。

本文由学国学网(微信号:lexueguoxue)发布

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_第5张图片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故事之恕:孔子不怨恨晏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