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生活家并不比科学家容易——松浦弥太郎《100个基本》

今年的7、8月,应该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了。从井冈山研修回来,打算回家一趟。就算签了北京的工作单位,嫁了北京爷们儿,但说到底,最暖心的地方还是太原的家。

19日、21日,两次都没有走成。19日因为大雨,太原城到处被淹,老爸老妈担心我的安全问题,最后我把票退了;21日,今天,在候车大厅坐了一下午,列车因为河北的水灾无限期晚点,最终又把票退了,回到北京的家,择日再启程。

于是现在有了码字的时间,想写写昨天在字里行间读松浦弥太郎的几本小书的感受。

松浦弥太郎是谁?

第一次听到松浦弥太郎,是在Queen主义的公众号上,余点姐姐谈了读松浦弥太郎书的感悟。后来也在一些细碎的网络文章中看到关于他谈生活哲学的文字,再加上自己一直号称想学着做一名生活家,便开始关注松浦弥太郎的作品。

抛出几个关键词:日本,生活哲学,精致实用,杂志总编,独立书店。

越是不知不觉间许下的模糊不清的诺言,越是小小的约定,越重要。

现在诺言越来越不值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随便做出承诺。“改天请你吃饭哈”、“下次我帮你”、“爱你一辈子”……诺言有小有大,有时是一个简单的约定,有时是一辈子的许诺。松浦弥太郎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经意的小诺言。比如受人恩惠之后随口说出的“改天请你吃饭哈”,再比如搬了新家之后对同事说出的“回头上家里玩哈”,越是这些不经意说出的约定,兑现与否越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诚意和素质。所以,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如果没有把握做到,那就管住自己的嘴,别随便承诺什么。

爱,是让对方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尽情舒展翅膀,让对方将这以可能性为名的翅膀伸展到更远方。

我和老王专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但每天依然有很多很多的话说,每天都能从交流中获得新的资讯和新鲜的知识。他比我大三岁,工作经验也比我多,但从没有说“你不能这样,你必须得……”我比他细心,喜欢家里整齐一点,但也没有命令他“毛巾必须铺整齐了”。

之前也在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她说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是神经比较大条的人,东西摆乱了,她并不去责备,而是默默地替他们摆好。

这些都是亲密关系中很小很小的小事,如果能在这些小事中让对方生活的舒服,工作的更好,也并不影响你们对彼此的感情,那就默默地为他or她做些小事,让他or她尽情舒展翅膀吧!

与时间,不是追赶与被追赶的关系,而是在一起,平稳地度过每一日。

大概从今年的4月开始,到7月中旬,我几乎每天都感觉是在被时间赶着走,一天一小deadline,两天一大deadline,稍微有些夸张,但有相似经历的你一定懂那种争分夺秒的感觉。那段日子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每天都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争取不欠别人的“账”,恨不得每天能有48小时。最强烈的感受之一是,只有在晚上躺倒床上,才有时间点开朋友圈的小红点看看朋友们一天的动态。也是在那段日子才意识到,真正过得充实的人、创造价值的人,是不太可能把太多精力放到朋友圈、微博这种社交网站上的,除了网红们。

那时候,我反思过,到底怎么样才能和时间和平共处,它平静地流逝,我心平气和地呼吸?经过些尝试,我发现最关键的东西是——节奏和经验。一个人做事情的节奏,是有惯性的,保持好节奏,才更容易做到有条不紊;再一个是经验,领到新的未知的任务,如果有足够的同类经验,可以很快判断出这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心里有数,当然就能够心平气和了。

会议的重点不是出席,而是事前准备。

上学的时候,还有在工作单位实习的时候,包括之后正式入职,大会小会各种会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会的效率,那必须得做会前准备。你想通过参加会议获得什么?如果只是想把自己的人放在会议室,然后眼睛看手机、耳朵一进一出、手刷刷划手机屏幕,心飘在外天空,那还不如人也别来,至少还能干些别的有意义的事情。关于准备,可能也需要分情况来讨论。首先是你的角色,然后是你的责任,最后是你的任务。会议前做好准备工作,会议后做好总结和行动计划工作,才算是“出席”了会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为生活家并不比科学家容易——松浦弥太郎《100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