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读时却恨多

书到读时却恨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次周末在家打扫卫生,清理到书房时,我吓了一跳。这倒不是因为书房有多脏,而是我发现原本占了半面墙的书柜,竟然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书给摆满了书。

这两年来,我买书似乎上了瘾。我在网上搜索着各种书单,几乎天天都要上淘宝、当当这些网站逛一逛。看到自己心仪的书便加入收藏夹,等到有图书促销活动时便马上下单,然后便满心期待地等着书送达,再兴高采烈地将收到的书拆封,写上名字,放上书架,满足地打量一番之后,便又开始投入到新一轮购书活动中去。两年下来,我至少买了两百多本。这些书大多买得很随意。

对历史感兴趣了,就买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及五套《中国通史》。可还没看几页,又觉得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于是又买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劳思光的《新编中国思想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有觉得李鸿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又买了10来本关于李鸿章的书;和办公室的同事闲聊时又对三星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是一通买买买……

书买的多,可是,真正读过的却没有几本,它们大多被放上书柜,积满灰尘,犹如被岁月的尘土所掩埋的宝藏,等待着寻宝人的到来,却总也等不来。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概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吧!


小时候,没有电脑、手机,连电视也没几个台,读书便成了小伙伴们重要的娱乐方式。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除了课本外,很难找到其它书来读。买糖易,买书难。这恐怕是小地方的共性。

我生活的小县城虽然有家新华书店,但里面的书不但少得可怜,而且内容也大多过时。偶尔出现几本新书,很快就会卖光。而那些家中父母有些藏书都的孩子常常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小伙伴们将互惠互利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你的书给我看,我的书给你看。换来的书总是要快些看,看得太久,其他人变会着急上火。有时大家觉得一个人看着没氛围,大家干脆聚在树下,排成一圈,或一人一本,或几人共看一本,看得不亦乐乎!

别人的书看得快,自己的书则看得熟。家里的《中小学生作文选》、古龙的《楚留香传奇》不知道被我看过了多少遍。

特别是《楚留香传奇》,它和那些年货零食一起成了我过年必备。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老妈炸的果子,搬张凳子靠窗坐着,一边看,一边吃,那简直成了我一年最开心的时刻。

虽然没有“读书破万卷”,但好歹也破了几卷,所以下起笔来写作文,也颇为顺手。


书到读时却恨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朋友常常向我抱怨:自己明明给孩子买了不少作文书,可他的作文还是写不好。那时我们只看一两本作文书,写出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我苦笑一下说,其实书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啊。

在电商高度发展的今天,买书已经成了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一便利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书的占有欲,可与此同时看书却变得困难起来了,为什么?书太多,多得让人三心二意。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在我看来“书到读时却恨多”!

现在的人常说手机影响了大家读书。殊不知,书太多了也不是件好事,它本身也成了一种障碍。

书少的时候可以慢慢地读,反复地读,把一本书书读通,读透。

而书太多的时候,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总觉得每一本书都很精彩,每一本都想看,结果可能每一本都没怎么看。书没看几本,却又不断的买,越买越觉得没时间看……

读过了的书又怎么样呢?大多也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看着这本书时总想看快点,这样才能赶快看下一本,结果书是看完了,最后也没记住点什么。

现代的人多少有些知识焦虑,生怕自己会错过某些重要的知识信息,总想着让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买书就成了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买书,读书当然是好的。但当我们买书前,最好想一想,自己是真的对某方面的内容感兴趣,还是一时兴起。自己到底有没有时间来读完买的那些书。

就算自己真的想读某些书,也别一次买那么多,可以先买一两本,读完后如果感觉不错,就接着再买一两本。买的书没读完,尽量别买新书。

至于那些一时冲动买来而对我们来说又毫无意义的书,不要犹豫,把从书柜上撤下,送给那些需要的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到读时却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