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向往成功,是否想过成功之后呢?

几乎每个人都梦想成功,而且觉得成功就像一种灵丹妙药,能治愈一切。


比如,“我要是成功了,就能买大房子”;“我要是成功了,就会有很多女人来爱我了”;“我要是成功了,一定会特别幸福快乐”……


然而,现实是,很多人成功了,却发现生活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他们也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幸福快乐。相反,很多人到中年时,在外人眼里是儿女双全、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自己却有种身心被掏空的疲惫感。


这就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贝格拉斯在其经典著作《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讲述的精疲力竭症。

你一直向往成功,是否想过成功之后呢?_第1张图片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贝格拉斯长年致力于对职场人士心理问题的研究,为美国众多《财富》500强企业的高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治疗过包括好莱坞明星在内的许多成功人士。


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已畅销18年,是职业倦怠领域的经典之作,为《财富》杂志推荐的75部必读书之一。贝格拉斯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精疲力竭症的症状表现、成因,并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应对和预防方法。


一、什么是精疲力竭症?

 

根据贝格拉斯的定义,“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持续不断的微小琐事所引发,症状表现为成功之前的焦虑以及成功之后的倦怠,即:你努力实现了目标,并期待人生能有所改善,然而结果并没有如你所愿”。


精疲力竭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抑郁。有的人甚至会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比如酗酒,试图从职场中解脱出来。


贝格拉斯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感受不到他人对自己情感上的支持,并非因为人们疏远他们,而是他们觉得“自己被别人侵占了”,或者说,他们觉得“别人把他们当成工具,命令他们实现其愿望或者维持以前的成功水平”。


书中举了乔丹的例子。乔丹在取得三连冠后决定退役,这其实是他在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如果当时不退役,他会面临极大的压力:如果继续赢得四连冠,人们会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失败了,那将是全面的溃败。


贝格拉斯还特别提到儿童版精疲力竭症。他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不少实习生遭受着儿童版精疲力竭症的折磨。这些实习生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孩子,他们因为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而痛苦不堪。


这一点让作为母亲的我特别警醒,要注意因势利导,而不是逼着孩子去努力学习。


二、导致精疲力竭症的原因有哪些?


贝格拉斯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讲到了很多导致精疲力竭症的原因,我归纳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现代人们对成功和金钱的盲目崇拜,以及对成功后生活的幻想。


很多人对成功的定义简单粗暴,将之与赚钱多少画等号。月薪5千是loser,月薪5万是赢家。而且,大家倾向于认为,赚到多少钱了,成功了,生活就会大幅改善,一切都会变好。现实却并非如此。


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月薪4千时觉得能找到月薪8千的工作就好了,跳槽后月薪渐渐涨到8千了,生活却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变好,甚至当时的心情也并没有特别激动。相反,达到月薪8千的目标后,我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期待着哪天月薪过万;等月薪终于过万了,却依然觉得自己穷。


至此,总算体会了什么叫“欲壑难填”,一声叹息。


河北有个地方的方言,表达每个月赚多少钱时,会说“每个月值多少钱”。我听了多次,仍觉得心里别扭,大概就是因为无法完全认同这句话中无意透露出的观点:一个人的月薪就等于他的价值。


第二种是人们对软弱的看法,将软弱视为耻辱。


不只我们的文化鼓励“男儿有泪不轻弹”,从作者贝格拉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也是一样。人们,尤其是男人,普遍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脆弱、软弱,认为这是可耻的,是让人感到羞愧的。


因此,很多身患精疲力竭症的人士并不会主动去看心理医生,即使去,也会千方百计地避免让他人知道。


殊不知,“软弱有时也意味着更细腻的情感,对他人关爱的接受等”。就像敏感,过于敏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烦恼,但是适度的敏感能让我们更好地领会他人的想法、感受。


第三种是风险厌恶症,或逃避风险。


作者贝格拉斯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每一个精疲力竭症患者都认为,继续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评价会危及他们通过成功获得的物质。”很多人在获得成功后,都会拒绝尝试具有建设性的变化,心理学家称之为“风险厌恶症”。


另外,他们还担心真实的自我评价会遭到他人的羞辱,或者他们自己会因此感到丢脸。


这些人通常把工作看得过重,一旦在职场上遭遇挫折或失败,很可能会崩溃。几个月前,万达44岁的女高管跳楼自杀的新闻,此刻回想起来,仍然感觉悲伤,忍不住叹息。


三、如何应对和预防精疲力竭症?


每个人都可能在职场中遭遇精疲力竭症,我们该如何预防、应对呢?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作者贝格拉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认识自己,包括认识、直面自己的弱点、恐惧,同时还要重新认知和规划自己的能力。


希腊的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中刻着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认识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的。尽管不容易,我们仍然要努力去做。


认识、直面自己的弱点


要治疗精疲力竭症,贝格拉斯认为,第一步就是勇于直面心理上的弱点,而且,不要再去苛责。


患有精疲力竭症的人很容易在面对他人时变得虚伪,但其实,勇敢面对自我也是成功的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弱点,我们不要用完美来要求他人和自己。坦承我们的弱点,才能让我们真正接纳自己。


认识、直面自己的恐惧


“源于未知的恐惧很常见,也是最具破坏性的。”人的想象力有时很贫乏,有时却疯狂得让人哭笑不得。


男朋友没有立即回复微信,你就焦躁不已,内心开始了疯狂的“天问”:他怎么了?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有了别的女人?是不是要和我分手吗?……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他正在开会,或打电话,或上厕所,或是手机没电了而已。


当我们能认识到并直面自己恐惧时,我们才能做出行动。


9月的时候就拿到了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却在10月底才来写书评,并非这期间特别忙没有时间,而是一直不敢动笔写。因为之前断断续续读了一遍,似懂非懂,心里有了畏难情绪,就把书放下了。


后来意识到这一点,就决心把书再读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重读一遍,果然对内容比较有把握了。


所以,恐惧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在恐惧什么,可以对此做些什么。


重新规划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面、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后,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重新规划,继而拓展职业的发展。作者贝格拉斯称之为“心理多元化训练”。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跨界、斜杠。比如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原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播,晓华,她在英文主播事业发展得非常好时选择离开,创建了微信公众号“晓华亲子英语”,并出了一本书《让孩子轻松说出地道英语》。


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这几年,许多传统媒体的人开始转换阵地。比如,宣称以读金庸为主业的六神磊磊,曾经是新华社的记者;童书妈妈三川玲曾经是童书编辑。


贝格拉斯建议我们长期多样化,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在多个方面得到积极反馈,那么在面对创新和改变时,心理会变得更加坚强,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那么脆弱”。


总之,我们并不需要,事实上也无法做到完全重塑自我,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能力,然后扩展自身的格局。


其次是建立联系和传承。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支持系统有益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因此,作者贝格拉斯认为,成功者需要女性思维——与人建立联系。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善于建立联系。她们懂得在痛苦时找个陪伴,或者向人倾诉。在遇到困难时,男性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女性却明白必要时向他人求助才是上策。


当女性感受到来自上级、同事、家人、朋友的支持时,她们会更有信心解决问题,而缺乏人际关系网络的男性不大会这样。


除了建立联系,建立传承,或者说指导他人,也能有效缓解精疲力竭症。现代商业环境中,培养新人的能力是企业高管最有价值的能力。


花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李世同,在80岁高龄时仍然积极投身于培养新人,为初创企业或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的事业中。


年轻人能学到职场经验,而培养新人的行为同样也能使导师获益,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是恰当处理愤怒。


鉴于大部分精疲力竭症都源自对自身的愤怒,作者贝格拉斯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建议我们通过恰当的方式,把愤怒疏导、宣泄出来,不要压抑情绪,因为“强压怒火就像在手中握着一块烧红的炭想要攻击别人,其实,被烫伤的反而是自己”。


因此,要想重燃斗志,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工作中引起我们愤怒的事情,正视愤怒,学会控制愤怒,而不是一味逃避。


总结:


认识自己、建立联系与传承、恰当处理愤怒,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精疲力竭症患者缓解病情,还能帮助在职场奋斗着的我们预防精疲力竭症。


做好预防,主动拥抱挑战、创新与改变,希望我们都能职场中重燃斗志,找到内在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一直向往成功,是否想过成功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