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赌球,而一直,有人赌命

今天一时兴起开了票圈看了十分钟,恰好扫到了这样一条谈世界杯假赛&赌球的,遂有了提笔这篇的想法。

先借这条票圈的插图来辅助解释为什么十赌九输。

最近有人赌球,而一直,有人赌命_第1张图片

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比如在赌场里赌硬币的正反,按照基本的概率常识,我们都知道,猜对正反面的概率均是50%,看起来好像是赌徒和庄家各有一半的机会赢,但“抽水”机制的出现,却让这个梦想化成了泡影——比如赌注是一百块,就算你赢了,庄家也能无额外成本的抽走你赌金中的五块,而一旦你输了,则是输掉完完整整的一百。

(具体的数学期望的演算我就不做展示了,以免有些没有学过概率论的读者头大,话虽如此,我仍然强烈建议各位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概率常识。)

而人们总是愿意看见自己所希望看到的那一面,比如有些赌徒刚赢了一把,就觉得自己的运气来了,结果一输再输,直至把身家性命全部搭了进去。

尤其是最近世界杯来了,什么“天台上又站满了人”,“前面的兄弟等一等我”诸如此类的梗层出不穷。

但我知道身边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小赌怡情,大赌伤身”的乐呵态度来参与这个热点,所以我并不为此动容。

我真正想说的是自己身边早已出现的“赌命”现象。

我们先回归到“赌博”这个词的定义:

赌博是一种拿有价值的东西做注码来赌输赢的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娱乐方式。任何赌博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不同的意义。目前,在西方社会中,它有一个经济的定义,是指“对一个事件与不确定的结果,下注钱或具物质价值的东西,赢取得更多的金钱和/或物质价值”。

都知道赌博害人不浅,可那为什么它依然这么吸引人,甚至能够时不时害得人下场凄惨呢?

因为它含有一种能够满足人不劳而获心理的特质。

而真正那些对生活仍抱有选择的人如果选择相信赌博可以发家致富,那他们无疑是在认同不劳而获可以致富,反之应当亦然。

然而现实生活中上演的戏码是认同或部分认同不劳而获的人,栽在了无尽的对方法论的追寻中。

我身边遇见过太多问所谓“好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大二去财大交换,有一次上课做听力,问题的难度设置略高,要求简答而不是选择,正好那段时间苦练了听力的我听完第一遍之后就已经完成所有问题之后耐不住手痒,起身准确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听见了前排的惊呼声。

随后依然无人回答,于是顺势答完了所有的问题。

下课之后看见有人往后排走,心里暗叫不好,刚准备走,就听见来人问:“同学,请问一下你的听力是怎么练的,有什么方法吗?”

我极力保持语气,平和地说了一句:“啊,就是听写啊,多练就可以了。

来者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可见我再无开口的意思,只好作罢回去跟舍友交差,然后我又果不其然的听见了“啊,不会吧,这么简单?”的对答。

我在此并没有什么装x的心情,只是之前多年分享方法上所付出的热情,在之后受助方屡屡毫无改观依然我行我素的打击中几乎已然消失殆尽。

所以我在后来所写的关于听力分享的干货文章中,更多的心态已经转为记录和分享,而相应的最喜欢的一句评论也是一句很朴实的“佩服你的毅力”。

我们总是愿意相信,通往这世上很多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捷径可走。

比如语言学习,比如健身,总有人觉得找到好的方法就可以不用吃那么多苦,于是终日都在寻求所谓”更好“的方法。

但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什么?花了不少钱去上一个什么听力训练营,却依然是要遭那些罪,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觉得办卡去健身房,就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身材,忍痛办了卡之后,几千块的年卡只用了五次(健身房之所以能够维持以及盈利,也是基于概率的理论)

但只要我们有一天,把赌注押在这些所谓的捷径上,我们就是在拿自己的未来当玩笑——想瘦的人永远瘦不下来,想学有所成的,也终难有起色。

而时间却是不会停滞的,有些年轻时错过的机会将永不再来,而相应的这一生的走向和结局也将受到极大影响。

另外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日趋商业化,知识付费已经火了一段日子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可能会被那些由商家所创造的焦虑所麻痹,而上交更多的智商税和认知税。

所以以前相信不劳而获,或许还只是停滞于现状,蹉跎岁月,而现在呢,倒是更危险了,因为会被忽悠会被骗。

其实用查理芒格那句听起来最鸡汤,但其实也最哲理的话来总结,是:

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我个人也有些喜欢赌博这个概念,不过是单单倾向于他带有冒险精神的那一层。

所以如果真的要对我的未来下注的话,我选择 all in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有人赌球,而一直,有人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