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亲子依恋型家庭——互加行动历第十三天

      气温下降,吃饱晚饭后继续阅读《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一书。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婴猴实验。

      一只猴子放在由金属丝、布妈妈做成的房间里,猴子明显对布妈妈更依恋。说明婴猴对母猴的依恋主要不是有食物吃,而是有柔软、温暖的接触。其实在生活中,小孩子依恋母亲也不能完全用“有奶便是娘”来解释,孩子更需要柔软而温暖的皮肤接触,只有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才能健康地成长。

    这充分说明:教育的根基在于好的关系,没有好的关系,还不如不教育。

    这让我想起村小的留守儿童们。

    我们学校649个学生,110名留守儿童,占六分之一。原来所任教的村小,130名学生,60多名留守儿童,占比差不多一半。这些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常年外出,只在过年才回来一趟。有的父母离异,几年都见不到父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是跟着叔叔伯伯一起生活。有的父母会在寒暑假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这类型的父母比较少,大慨有三五个。随着父母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在教育方面是明显的弊端。不完成作业,性格偏激,沉默寡言,不入群……

    记忆深刻的是一位黄同学,女,六岁上学前班,家里奶奶带着三姐弟。有一天没来学校,我就去家访。来到她家,看见房顶还是瓦片,除了客厅,只有两个房间。看得出来,家境不是很好。孩子坐在客厅的泥地上,抱着一条黑狗。对于我们的到来无动于衷。奶奶把她拉起来,教育她。她低着头一声不吭。奶奶非常生气,在那里大骂。她就一直低着头,再不说话。我们和奶奶慢慢聊起家庭情况,了解到她的母亲都是在孩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父亲则是一直外出。父母都是在过年时才会回来一趟。看着一直和黑狗玩耍的孩子,我感觉她特别的寂寞,孤独。没有父母的疼爱,只有奶奶唠叨,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最好的玩伴是黑狗。

      从那以后,我特别关注这个小女孩。在课堂上狠狠地表扬她,在生活中多找她谈心。慢慢地,她会和老师说起家里的事情,说起父母,说起她的孤独难过。奶奶忙了家里忙田里,总是顾不上孩子们。孩子的衣服总是看起来脏兮兮,小脸蛋到了冬日,总是会受伤。这个时候,我看见就心疼,在阳光明媚的冬日会嘱咐她把棉衣脱了洗干净,然后交代奶奶买脸霜回来。

        与父母长期分离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十分不利,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因此,在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真的希望他们的父母尽量陪在孩子身边,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父母,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进行感情的交流,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在孩子的童年时代,不要错过了与孩子发展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否则感情的疏离,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造亲子依恋型家庭——互加行动历第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