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是一个代征友的帖子:
帖子说,NOI金牌得主、清华姚班的一位本硕连读的男士,放弃了摩根大通和Google的工作机会,回到山西老家,在晋中学院当一位教师。
这件事,引来了一些质疑,很快上了热搜。
这位男士叫张昆玮,是2019年入职的晋中学院。
为了打消网友们的猜测,他还晒过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不到3000元。
张昆玮在自述中提到:“出生于1992年,工作的时候自己曾经为google写过C++,做过大数据,在摩根大通做过分布式计算。”
他的起点非常之高,以至于很多网友看了他最后的选择,都觉得不可思议。
今天就来说说,我怎么看这件事,以及我们普通人面对重大人生关口的时候,应该根据什么作出抉择。
01
NOI金牌得主、清华姚班硕士毕业有多牛?
有的朋友,可能并不理解这份履历的闪光之处,这里我简单补充一下。
NOI的全称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国内包括港澳在内的省级代表队最高水平的大赛。
NOI其实是程序设计水平的比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牵头、在计算机普及较好的城市进行。
NOI最后会选出成绩前50名的选手、作为中国国家集训队队员,这前50位的选手就是“NOI金牌宣手”,他们同时也有机会获得清华北大的保送资格。
获得NOI金牌的人,已经非常厉害了。
而清华姚班又是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
这句话在清华内流传,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全国一半的精英在清华,而姚班聚集的,是清华精英中的精英。
姚班的全称是:“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它由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目的是培养与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国际拔尖计算机科学人才。
姚期智院士是谁?他是中国唯一的图灵奖得主。
图灵奖又是啥呢?图灵奖于1966年设立,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又是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份,才有两名合作者共享此奖的情况。
这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大家可以细品一下,姚期智院士有多牛。
除了获得图灵奖之外,姚期智其它的履历也很惊人:
包括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博士,1975年获得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他还先后在美国MIT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和教授,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而在2017年,姚期智放弃美国国籍,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成为一位中国公民,并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样一位大牛,亲自制定姚班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自己设计了一整套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覆盖的都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领域。
能进入“姚班”的学生,都是挑了又挑。
姚班每届只招收30多人,其中不乏各省高考状元,还有各种学科比赛的金牌得主,包括NOI金牌。
姚班的学生在学术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业界也非常抢手,有说法是“百万年薪难求“。
写到这里,大家明白张昆玮的履历是多么厉害了吧?
既然起点这么高,为什么张昆玮后来选择了回老家任教呢?
02
放弃谷歌工作,回老家任教,他是不是傻?
在访谈中,张昆玮提到说,自己有过读博的想法,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修完了博士的全部课程。
但他很快就发现,搞科研并不适合自己,并且得出结论:自己并不擅长科研。
最终,他放弃读博,以硕士学位毕业。
作为姚班的毕业生,他很快就接到各种offer,包括阿里,摩根大通等等。
他先是选择了北京的摩根大通,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工资有三分之一是花在房租上,而且无法解决户口。这对于所有北漂族来说,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
很快他又拿到了谷歌的offer,于是又去了谷歌。
提到谷歌,张昆玮至今都是赞不绝口,他说:
"不同于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谷歌给每个员工宽松的工作环境,也有很多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
在谷歌,张昆玮可以说是待在舒适区,但他更多想的是未来。
最重要的,仍然是置业安家的问题。
他说:“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北京地铁沿线的房子已经涨到几百万上千万,如果贷款 30 年,每年要还的钱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
收入可以涨,但是经济不景气呢?是不是会像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年轻人一样,去流落街头?”
这就是张昆玮的顾虑,另外,他还是不太喜欢搞研发。于是在谷歌待满两年后,他选择离开,回家当一名教师。
在山西(顺便说一下,山西也是我的老家),政策是应届毕业硕士生三年以内可以进入省属高校任教。
从谷歌离职的时候,刚好是张昆玮硕士毕业的第三年。于是他回到晋中,进入了当地的晋中学院,当了一名青年教师。
当然,他的工资收入,无法跟北京的那些大公司相提并论,前面有提到说他晒出的第一个月工资单只有不到3000元。
他却并不太在意这个,他说引进人才有补贴,自己还能做些兼职,有额外的收入。
在老家,收入的问题不会困扰他,他担心的只有一个:对象、婚姻和家庭。
所以,才有了他朋友代为征友的新闻。
03
我们如何看待张昆玮的选择?
在知乎上,有很多网友对这件事发表看法,很多都是正面的。
首先是他得到了清华老师和校友的肯定。
清华的一位老师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他的师弟,同样是NOI金牌得主、姚班毕业的李新野在知乎上说:无比羡慕自己的师兄。
(图片来源:知乎@李新野)
然后是他得到了晋中大学学生的肯定。
有一位学生在知乎上写道:
“我看了他的代码,真的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厉害。他说话很温柔,也很有耐心,并且帮助我们低年级学生改代码的时候都很认真。
我第一次才感觉到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和真正厉害学校的人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我真的很感谢他。张老师说自己不能影响社会,我一定会反对。我们也有很多的同学都很爱他,他的做事风格都会影响我后半生。”
他的学生觉得,张昆玮选择当教师,对他们而言意义是重大的。
采访中,张昆玮也说:
“当你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睛的时候,你会忘掉一切忧愁和不快。如果能献身于家乡的基础教育,我也不算荒废一生吧。”
从这个角度来,他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给非一线城市的孩子,带去了一流的教学,让他们看到了什么才是一流的代码高手。
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张昆玮基于什么样的思考作出的选择:
如果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那他的选择就是正确的。不是说姚班毕业,就一定要搞科研,甚至要出国,没有这样的道理。
如果不是,假如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逃避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瓶颈,那这种逃离,可能会让他在未来遇到更大的囚笼。
他的一位清华校友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
学历应该是给一个人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束缚人生的枷锁。
关键就在于,他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
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面临一些人生重大关口的、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思考呢、如何去选择呢?
04
做决策的原则: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
决策方法就是: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
这个话题,其实在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
我这里说的积极主动,来自于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的一个习惯,就叫做积极主动。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很厉害,他曾经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5 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他的公司与《财富》杂志评选的500 强企业的80%以上都有合作关系。
积极主动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让自己时刻意识到一点:面对世间的任何事情,我们都是可以自主做出选择的。
拿张昆玮这件事举例。
是否离开北上广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如果他的选择出发点是:“我也不想当教师,可我也是被逼无奈,搞科研遇到瓶颈了,我也没办法啊!”
那他就是在逃避,而逃离,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属于那些积极主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去逃避的人。
选择逃离,那么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重复这个状态。退而求其次的自由,未来或许会面临更大的囚笼。
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说一个反例,就是我自己。2012年,我刚毕业就娶妻生子,工资微薄,压力巨大。
而当时很流行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我和怀孕的妻子也在很多个夜晚,坐在出租屋里的那张小破床上,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们要不要也离开北京?”
我们最终思考之后,选择了留下。后来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落户,现在也正在创业的道路上前进。我们没有逃避,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想要的,就是留在北京之后的生活。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选择离开是错误的。
我前面讲过,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
回到张昆玮身上。如果,他是在认真分析之后,做出了离开的选择,敢于承担之后的责任:比如,真正热爱教师事业,他想要的就是老家的生活,将来不会因为当初没有选择继续科研而遗憾。
那他就是自由的。
积极主动的人从不会说“我没得选”,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主动选择的结果。
所以,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并且带着这种习惯去考虑问题,才会在面临人生路口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如何才能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其实非常难,我给大家说三个干货方法:
1.承担责任,才能更自由
责任通常意味着麻烦、失败,甚至是痛苦,一想到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天然地选择逃避。而如果你选择逃避,麻烦就会越积越多,反而让自己的痛苦也越来越多。
2.聚焦你的影响圈,掌握主动权
史蒂芬·柯维提出了两个概念,叫作:
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事情,比如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爱好,这些事情都可以看作是你的关注圈。
在我们的关注圈里,可以分成两类事务:一类是你可以掌控、可以改变的东西;另一类则是你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生变化的东西。
影响圈,就是指那些你可以掌控的东西,你对于这些事情是拥有影响力的、是可以去改变它们的。
积极的人,会主动地扩充自己的影响圈,当你能力越强的时候,影响圈就越大,你对于这个世界的主动权也会越大。
影响圈扩大的前提,就是你足够积极地去做,而不是消极地在等。
3.不放弃主动选择的权利
最后要说的是,不放弃主动选择的权利。
我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往后退,但是当你变得主动起来,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问问自己“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种正向的主动态度,会让我们真正直面问题,才可能解决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最后我祝福张昆玮,希望他能在教师的岗位上,获得自由。
希望大家,也都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和最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