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初期新片匮乏,经典重映成为解影院和观众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
《星际穿越》重映票房破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日票房破3000万。
事实证明:好电影永不过时。
接下来还有《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片也在重映影片之列。
但最让我期待的,无疑是影史传奇《泰坦尼克号》。
这将会是它继1998年、2012年后第三次在国内公映,次数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1997年起在全球陆续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在那之后的十多年里它一直稳居全球票房冠军,直到2009年才被《阿凡达》打破。2019年,《复仇者联盟4》的登顶,才让它让出了又维持了十年的影史第二的位置。
其实,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下,20多年前上映的《泰坦尼克号》票房被今天的新片超过,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也许几十年上百年后,《泰坦尼克号》就会完全跌出榜单TOP10。
但无论再过多少年,它都是无法被替代的经典。
比起电影本身获得的赞誉、票房、奖项,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泰坦尼克号》的幕后故事,一起探究经典是如何炼成的。
01
起源
1912年4月,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完工。
泰坦尼克号全长269米,宽28米,高53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物体,也是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钢铁结构物体。
图源:维基百科
它拥有16个隔水舱,即使其中任意4个舱进水,船体依然可以保持漂浮状态。人们想象不出比这更糟的情况了,因此把泰坦尼克号称为“永不沉没之船”。为了使得顶层甲板更加宽敞,白星航运公司将船上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计划的48艘减少到20艘。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首航。
它将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横跨大西洋最终抵达美国纽约。
然而就在出发后没多久——14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最终导致超过1500人丧生,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海难。
图源:维基百科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人们多次试图搜寻、打捞残骸的计划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1985年9月,前美国海军军官罗伯·巴拉德率领的科考队,终于在纽芬兰大浅滩以南的一处海底峡谷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自此,这艘巨轮沉没之谜逐渐开始揭开。
1991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看了一部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老电影《冰海沉船》(1958),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决定重新把它拍一遍。
卡梅隆连剧本大纲都没写,直接去找福克斯影业谈。他把一本泰坦尼克号的画册打开拍在桌上,说:“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这艘船上!”
就这样,标题党卡梅隆说服了福克斯影业。
02
筹备
电影开头,是探险队搭乘潜艇搜寻泰坦尼克号的场景。
事实上,这也是卡梅隆自己的经历。
他本人就是个探险爱好者,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海底探险的愿望:
“同样是海底探险,为什么不让电影公司为我付钱?”
1995年,卡梅隆向福克斯申请了50万美元的资金,带领团队进行实地考察。
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在3821米深的海底,当时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的潜艇全球只有7艘,而大手笔的卡梅隆一下弄来了两艘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的和平号潜艇。
为了拍摄深海镜头,卡梅隆还请工程师制造了一台可远程操作的潜水机器人,上面装了一台特殊的摄影机,能够承受海底巨大的压强。
潜艇到达海底大约需要10个小时,而到达后只能拍摄十几分钟就必须返回。为了拍摄,卡梅隆下潜了12次。
最终,他们拍摄的一部分真实影像被用在了电影中,而另一部分的画面,则是用微缩模型在室内拍摄的。
区分两者的方式很简单:只有一艘潜艇出现的画面是真实拍摄的,两艘同时出现的画面是模型拍摄。
比起拍摄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影像,另一项工程则更为浩大:
复原泰坦尼克号。
剧组在墨西哥罗萨里多买下了一块16平方公里的沿海区域,用于建设摄影棚、蓄水池、以及1:1大小的泰坦尼克号船体。
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商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向剧组提供了私有档案,历史学家肯·马歇尔也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剧组找来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舰——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号的照片资料,作为复原工作的参考;
剧组还联系到曾经为泰坦尼克号上的餐厅生产地毯的厂家,让他们制作了同款地毯……
奥林匹克号上的主楼梯,和泰坦尼克号上的几乎相同,于是剧组根据奥利匹克号的历史照片来制作布景。
可以说,卡梅隆团队是在用历史考古般的严谨态度来拍摄电影,以使片中呈现的布景、服装、道具,都尽可能地符合事实。
如果有错误,他们也会不计一切代价去弥补。比如——
在进餐那场戏拍完之后,卡梅隆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细节错误:餐具上应该有白星公司的标识。
于是,他决定重新制作道具后再拍一遍,这场戏的重拍花了200万美元。
03
拍摄
前面提到,剧组建造了等比大小的泰坦尼克号复制品。
但准确的说,并没有建完整艘船,而只是右半边以及部分关键区域。
到拍摄时,发现出问题了——泰坦尼克号出发时是左舷靠岸。
如果要补建左舷,一来要多花几百万,二来会延误拍摄进度。
怎么办?
卡梅隆想出一计:
镜像翻转。
这个方法让这场戏能够及时拍摄,但同时也为道具和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使成片画面看起来一切正常,所以拍摄时建筑、服装上的文字都是左右颠倒的;
演员的表演也要反着来,包括站位、左右手互换等。
最终,电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美的起航场景。
这个左右翻转的技巧,片中不只用了一次。
那副杰克为露丝画的素描,其实是出自卡梅隆之手。
但卡梅隆是个左撇子,所以电影中呈现的也是翻转之后的画面。
不过,镜像翻转只算是雕虫小技,真正的独门绝技,往往体现在大场面上。
比如,杰克在船头大喊“我是世界之王”后镜头旋转、缓缓后移俯瞰全船,这是一个难度颇高、耗资百万的镜头。
摄影棚内,两位演员站在一个船头形状的旋转架上,架子一转,就可以拍出环绕效果。后期通过电脑特效,将人物融入到船上。
接着镜头拉远,为甲板上添加数十个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形成的栩栩如生的虚拟角色,最后再加上海水、海鸟、烟雾等元素。
这部电影使用了当时已有的先进特效技术,以及剧组首创的技术。
电脑特效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有很多镜头是实拍的功劳。
比如这经典一幕——
卡梅隆没有选择特效,而是要在真实的日落中拍摄。
为此,每天日落前一小时,他都会抬头看看天气,判断是否要把演员们叫到船头拍这场戏。
但一连好多天,天气都不理想,福克斯也对这个镜头延误太多时间不拍而不满。
直到一个阴天的下午,也许是时间不等人、也许是直觉,卡梅隆决定开拍。
当演员就位后,金色的阳光从云缝中倾泻而出。剧组来不及准备鼓风机,在自然微风下抓紧时间拍了这个镜头。
大概是临时上阵的对焦人员没有发挥好,导致这个接吻的镜头有一点虚焦。虽然后来又重新拍了一遍,但卡梅隆最终还是选择把第一版放进正片。
除了这个夕阳下的即兴拍摄,片中其他场景都需要长时间精密周全的筹备。
比如,沉船时一系列的震撼镜头。
卡梅隆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沉船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为了完美还原沉船的真实情形,卡梅隆和历史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前舱进水后,船头下沉,高高翘起的船尾在重力作用下“掰”断了船体,船头继续下沉,接着船尾以几近垂直的角度沉入海底。
弄清楚沉船过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拍的问题了。
那些壮观的围绕船身运动的俯瞰镜头,是导演和摄影师在巨型塔吊上拍摄的。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除了一小部分模型和电脑特效外,大部分镜头都是实拍。
包括船舱进水的镜头;
包括船长被淹的镜头;
剧组找来一位身手矫健的替身,为他衣服里藏好呼吸装置。而卡梅隆则穿着一身潜水设备,亲自扛着摄影机,然后示意工作人员引爆雷管,让水灌进来……
也包括船尾垂直、乘客坠落的镜头。
这场戏用了100个特技演员,虽然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但依然有人摔伤,于是卡梅隆不得不选择用电脑特效特辅助坠落戏的拍摄。
虽然男女主角不用拍这么危险的戏,但泡在冷水里的滋味也不好受。
据摄影师穆罗回忆,“莱昂太娇贵,要求用温水来拍。而凯特则需要冷水来帮助她入戏。”
当然,实际上最终还是用16度的冷水来拍摄这段戏。
而在另一个危险的水下镜头中,莱昂纳多腰间绑着一根绳,被拖到水底深处。他在拍摄时没有丝毫犹豫,证明了自己。
莱昂纳多后来也表示,拍摄《泰坦尼克号》“让我成长为一个男人。”
卡梅隆非常严厉,经常对剧组人员大喊大叫,一位与他共事的人称卡梅隆是一个“毫不妥协、态度强硬的完美主义者”。
他的暴脾气似乎还导致了一起“投毒案”的发生——
在加拿大拍摄期间,有人将苯环利定倒入卡梅隆以及其他剧组人员的晚餐中,导致50人送医(所幸没有危及生命)。亲历者称,卡梅隆的眼睛整个都红了,就像终结者一样。
最终,拍完《泰坦尼克号》用了160天,拍摄成本约2亿美元(不含4000万美元宣传费用),用时、耗资都超出了原计划。
电影剪辑完成后,面对3个多小时的片长,福克斯高层有些不满,他们准备把电影删剪到2小时。因为一般来说片长越长,电影院的排片场次就会越少,因此票房收入也会减少。
但卡梅隆拒绝删剪,并回应福克斯:
“你想剪我的电影?除非你开除我!你想开除我?除非你杀了我!”
后来的事我们都看到了:
《泰坦尼克号》上映后,在北美创下了连映281天的纪录,并且以18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在第70届奥斯卡上,它以14项提名、11项获奖的横扫之势,成为史上提名最多、获奖最多的影片。
如果说我们给《泰坦尼克号》打9分,那么拍摄《泰坦尼克号》的过程,毫无疑问值10分。
《泰坦尼克号》的幕后故事了解的越多,我就更加意识到:
它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爆款电影”,它的拍摄过程展现了令其他电影望尘莫及的冒险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决不妥协、追求极致的品质。
前两天听到《阿凡达2》再次延期的消息:从2021年12月17日,改到2022年12月16日,我已经数不清这到底是第几次延期了。
很多人把“十年磨一剑”当做一种夸张的修辞时,卡梅隆却真的老老实实为了一部电影干了十几年。
《阿凡达2》如此“难产”,也许是拍摄中采用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有理由相信:
卡梅隆能再次创造奇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