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看见《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短毛猫书房#看见《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_第1张图片

开篇

朝鲜战争在美国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比起越南战争在后来美国历史上和文化上引起的波澜,这场在美国获得全球霸权路上的挫折,甚至在美国的媒体中,也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中国却将这次战争的结果大书特书。更有意思的是两个国家都宣称自己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国在这场战争打出了自信,美国之后依然成为了超级大国,这或许是美国不愿提朝鲜战争的原因?

麻痹的美军

美军用自己的行动屡屡证实《孙子兵法》的准确性:部队武器落后(削减军费,没有更新武器);穿着夏装,没有抵御严寒的装备准备,就迎来了朝鲜百年一遇的严冬,不占天时;孤军深入朝鲜半岛群山之中,各部队分散,不占地利。

麦克阿瑟作为最高指挥官,盲目自信,无论在中国参战之前还是之后,他都没在朝鲜半岛呆超过一个晚上,始终躲在东京大本营舒服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对于与自己决策冲突的前方情报置之不理。手下的将领也顺应了统帅的需要,将中国战俘反馈的信息置若罔闻。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原文摘录一二。

在那时的朝鲜战场上,美军的有线与无线通讯设备都经常失灵。

有人搬来一箱弹药,但是子弹却上不了膛,他们只好自制弹夹。

本部队的左右两侧都无人掩护。

骄兵必败!

以误会开始的战争

战争大概是这样开始的:

北朝鲜的金日成羡慕毛主席的成就,认为只要起兵,南朝鲜的人民一定会欢迎,人民军必然是势如破竹(南方的李承晚也是这么想的)。

苏联根据美国公开讲话的意思认为美国不会参与朝鲜战争。

苏联根据国共内战美国没有直接参战,认为美国不会直接参战。

中国表示会帮助朝鲜。

朝鲜和苏联都想尽量缩小中国的作用,不想让新生中国有亮相的机会。

而美国认为中国不会参与战争。

但中国认为美国有出兵的可能性。

于是斯大林表示不反对后,朝鲜主动挑起战争,美国莫名其妙被拉入战争,中国也加入战争。

美国为什么加入战争?

因为美国认为南朝鲜与北朝鲜是两个国家,北朝鲜攻入南朝鲜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不是内战。

美国认为当初西方国家没有阻止希特勒的侵略行为,绥靖政策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面对北朝鲜的入侵,他有责任阻止。

这一观点对于中国苏联和朝鲜来说匪夷所思。

这又是战争双方的认知差异。

猪领导:麦克阿瑟

中央情报局前身战略情报局,派出特工到前线,发现了朝鲜发动战争的一些迹象,但这份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麦克阿瑟不希望在情报局介入自己的情报工作,他希望华盛顿只从他这边获得信息,然而他自己的情报部门面对正反都有的信息,却缺乏分辨的能力和动力,以至于朝鲜发动攻击之后,麦克阿瑟认为就是一次军事试探活动。

这样的情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一开始的态势一模一样,美国认为日本不会发动攻击或者说后方已经收到了消息,但前方的指挥官依然不当一回事,结果是珍珠港。

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在巴丹一战逃之夭夭,输的难看。

如今重蹈覆辙。

我甚至倾向于认为麦克阿瑟之所以富有盛名,与美国强大的军事能力是分不开的。换个人来打,照样赢。

第一阶段:朝鲜势如破竹

朝鲜战争第一阶段,朝鲜军队势如破竹,美军节节败退,被包围在釜山防卫圈。

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砍掉了大部分的国防经费。

未经训练的美国士兵端着陈旧的武器,甚至弹药不足,就匆匆上了战场,以为很快就能结束战斗。

历史一再印证,骄兵必败。

承平已久,战争的残酷被大多数上战场的人遗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骁勇善战的美国大兵也是如此。

后人大概很难想象,二战之后的美国竟然会有在装备和训练上的劣势。

此时朝鲜士兵磨刀霍霍向猪羊。金日成夸下海口说自己能快速攻克南方。

于是就有了美军的溃退。

第一阶段的转折:仁川登陆

朝鲜军队把美军包围在釜山地区周边,但得益于沃克将军在调度有方与顽强作战,美军始终并未被朝鲜军队赶出朝鲜。

随后麦克阿瑟策划并成功实施了仁川登陆,反应过来的美军进入反攻。

越过三八线之后,金日成分兵抢占城镇,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快速的把美军逼下海。

第一阶段之所以美军被打得猝不及防,一个是战争的突然性;另一点是美军在二战后进行了裁军和缩减军费,老兵退役,新兵的训练和武器装备跟不上;最后是美军在心态上的骄傲。

如今醒过来了。

然而仁川并不是一个好的登陆地点选择,港口水浅,可登陆的范围狭窄,沿海是滩涂。这些都不利于登陆。

所以不奇怪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仁川登陆。

一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麦克阿瑟依然选择了在这个地方登陆,因为他判断金日成不会在此设重兵把守。

实际情况是中国通过在日本的间谍,很早发现了麦克阿瑟的行动目标,并且非常明确地告诉金日成,麦克阿瑟即将在仁川登陆,但是金日成连基本的布置水雷的动作都没用。

历史上多次出现敌军从困难的道路突袭后方的情况,这种盖然性事件在历史上却多次出现,是人性的弱点。

金日成是个依靠政治斗争上台的领导,军事上最多就是两把刷子,最多了。

正应了《孙子兵法》的那句话:不可胜者在己,可胜者在敌。

两边互相轻视对方的主帅,在行动上都非常的幼稚。

麦克阿瑟进行了一次赌博,而且他赌赢了,并不是因为洞察到对手的心态,而是对手的白痴。

仁川登陆后,美军本有机会从背后包抄朝鲜军队,结果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选择了收复汉城,结果让大量的朝鲜军队得以从容后撤。

第二阶段:美军的反击

朝鲜军队仗着前期美军的骄傲轻敌,在美军训练和装备都不足的情况下,甚至能把美军压缩在釜山地区,围攻。

但是战术上的幼稚让朝鲜军队后继乏力,随着美军在仁川登陆,并且支援逐步到位,就像第一阶段一边倒的战斗态势一样,第二阶段美军撵着朝鲜军队的屁股,一直追到了鸭绿江边。

第三阶段:中国参战

美军追着朝鲜军队跨过三八线之后,因为第一阶段被打的太惨,报仇心切,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在把朝鲜军队打回三八线之后,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究竟朝鲜战争到什么情况下,可以结束或应该结束?

结果放任了麦克阿瑟的行动。

朝鲜战争是由金日成发起,斯大林默许的一场战争。美军稀里糊涂的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并且在战争开始后被压着打,但是决策层对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确实也耐人寻味。

更有趣的是麦克阿瑟并未吸取第一阶段战争失利的教训,面对中国非常明确的参战信息,置若罔闻,认为不可能。

当然这也是由于麦克阿瑟并不了解中国甚至也不想去了解他将来可能的对手。

麦克阿瑟是个需要人捧的将军,如果不把他当神明看待是不可能在他身边呆很长时间的,他是一个会审查任何采访他的报道、照片,为了掩盖稀疏的头发,任何公开场合都要戴军帽的一个将军。

他是一个为了自己有利的判断和结论,敢于扭曲现实的人。

他是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犯错的人。

他是一个除了他自己大概谁都看不上的人。

毛泽东在听说对手是这样的人后,开心啊!

在麦克阿瑟周边聚集了一帮溜须拍马之徒,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星宿派星宿老仙和他弟子的关系。

他的情报部门主管为了不推翻麦克阿瑟的判断,把前线,源源不断传来的中国战俘所透露的信息,轻描淡写地给淡化了,驱使美军逐渐走入中国军队的埋伏圈,即使前线的美军官兵已经感觉到不对劲。

志愿军充分发挥运动战的精髓,在朝鲜的群山中隐伏下来,避开公路,轻装简行绕到美军的侧翼与后方,等待美军进入伏击包围圈后,以数倍敌人的兵力在正面突然发动猛烈的攻势,一下把美军打懵了。

崎岖的地形和山路让美军的坦克和火炮装备优势荡然无存,而且美军各个部分缺乏联系,深入朝鲜以北之后,补给线又过长,结果突如其来的打击带来的是士气的崩溃,部队的溃退。

美军是如此记述战斗:

仅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第38团和第九团的几个营就已经彻底被摧毁。

如此记述撤退:

整个撤退持续了十天,撤退大军绵延120英里。

不仅如此,在撤退路上侧面还不断遭到来自志愿军的攻击。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围点打援了吧。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遭遇的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一次溃退,但是利用交通载具和武器上的优势,虽然部分美军遭受重创,但大部分美军仍然安全撤退。

小记:

美军第二阶段的失败已经不是武器上的失败,依然是以麦克阿瑟为首的军事决策层漠视情报,小看敌人,孤军深入的结果。

山大王麦克阿瑟想把朝鲜战争扩大为中美两国的全面战争,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李奇微上任,朝鲜战争这下真正开始了。

可怕的对手李奇微

《最寒冷的冬天》这本书基本上对麦克阿瑟没一句好话。不过从美军(联合国军)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表现来看,麦克阿瑟得到那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随着麦克阿瑟丧失朝鲜战争的指挥权,彭德怀将军迎来了朝鲜战场的真正对手:李奇微。

作者对李奇微和彭德怀将军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某种程度上说,两个人是同一类型的军神:冷静、注重情报、尊重对手、知己知彼。

李奇微在二战中带领伞兵作战。伞兵的名言是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或许因此拥有极高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李奇微更是养成了非常重视情报的决策习惯。

虽然志愿军在首回合的较量中取得了大胜,但是随着志愿军越过三八线深入朝鲜半岛腹地,原本属于美军的补给线过长交通不便的劣势,成了志愿军的软肋。

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是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资源有限。面对补给线过长,美军还有卡车,甚至能在必要的时候能通过飞机提供物质补给,这些志愿军都不具备,常常陷入吃不暖吃不饱的状况。

12月,志愿军用于运输的卡车最多只有300辆,而这些卡车必须在夜间不开灯的情况下行驶。

中国军队的很多补给并不是以卡车完成的,而是靠人力,他们往往要步行非常远的距离,把粮食和弹药补给运到南方的前线部队,回去的时候还要背上伤员。

在接近三八线时,他们只能勉强保证不挨饿。在当地征收粮食也不现实。

营养不良,很快就变成志愿军的一个严重问题。活着的人往往会取走牺牲者剩下的子弹和干粮。

来自中国大陆的食物,仅能满足1/4官兵的最低生存需求。

资源上的匮乏,补给上的困难,使彭德怀抵触斯大林和毛泽东希望通过夺取韩国首都汉城来造成政治影响的意图,争取了一个多月的休整时间。

而缓过劲儿来的美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保障都体现出一个大国强国的底气。

美军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补给,中国要几天。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因此彭德怀将军忧心忡忡,在开战之前,他就对自己的参谋说,朝鲜战争将是一场后勤战。正因如此,彭德怀将军说服毛泽东等到美国人远离南方之后,再发起全面进攻。

发挥志愿军轻便(主要是缺乏资源)的优势,不走大路,用双脚快速穿插到敌人的侧面与后方,等待美军走入志愿军挖下的陷阱,这是首回合较量志愿军获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志愿军在白天隐蔽自己的高超能力,即使是几个师就藏在你头顶的山上,你也看不到一个战士的踪迹。

但是彭将军发现,即便面对是毫无准备的美国部队,并且将对方实现分割的情况下,还是很难将敌人全部歼灭。美军的空中火力和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能随时为处在包围中的部队实施援助。

拒绝领导志愿军的林彪认为美国一个师的火力相当于中国的十个甚至20个师。

这一点,彭德怀将军明白,李奇微同样洞若观火。

接过指挥权的李奇微,一改麦克阿瑟从未到达前线的作风,牢牢盯在一线,激发士气,第一时间掌握真实的情报(坐上小型飞机,低空飞行,寻找志愿军的踪迹),要求新的炮兵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美军不缺武器弹药,主要想减少人员伤亡,而志愿军的重武器携带能力极其有限。

以此为基础,李奇微提出他最原始残忍之战略战术方法:绞肉机战术。

绞肉机战术几个关键:部队齐头并进不留下给志愿军迂回穿插的空间;始终保持与志愿军的接触;保持在空中和火炮覆盖范围内作战。

通过以上措施,始终保持正面对战的同时,通过重型武器给予志愿军最大程度的伤亡。

一边是第一回合取得胜利,却对志愿军后勤补给忧心忡忡的彭德怀,一边是站稳脚跟,兵员补充到位,清楚自己武器优势的李奇微。双方都意识到了后勤的作用,只是这方面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优势全在美方!

朝鲜战争中美的第二回合,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四阶段:第二回合

也许是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李奇微并没有撤掉导致第一回合美军孤军深入的败军之将:阿尔蒙德。

结果第二回合,阿尔蒙德重演了第一回合的失败,将美军送入了包围圈,被志愿军切断后路。

如果不是重炮兵团在显露行迹的中国军队头上泄下了无数的炮弹,原州不保。

此时砥平里,弗里曼率领的一个加强团,同样也被数倍于己的志愿军包围。

如果说受到自身强烈种族歧视支配的阿尔蒙德,无法正视他的敌人以至于兵败原州,那么弗里曼就是被李奇微钉在砥平里。李奇微要这么一个媒介,保持与志愿军的接触,利用装备优势,绞杀志愿军。

中国小学课堂不知道还讲不讲邱少云的事迹。邱少云被火活活烧死,这火来自于汽油弹。凝固汽油弹自美国飞机上洒下来,造成的都是成片的伤害。

砥平里让李奇微看到了志愿军在战斗持续能力上的短板,一方面是指挥系统的僵硬,受限于军队体制和通讯能力的不足,无法灵活应对战场的变化,另一方面正是在补给上。书中的原话是“只要打到第三天,他们(志愿军)就会耗尽一切”。

面对坦克部队,志愿军的阻击能力不足的缺陷也暴露无疑。至少通过砥平里之战,李奇微对对手的弱点看得更透了。

彭德怀将军也看到了敌人的变化,返回北京与毛泽东面谈:敌人不一样了。

砥平里之战是朝鲜战争的转折点。

从此中美两国陷入到不可忍受的拉锯战之中,谁也赢不了谁。

不想和谈也得谈了。

打了才知道

无论之前,彭德怀与李奇微如何看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掌握哪些情报,通过砥平里与原州之战,双方才对此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判断。但是依然,打了才知道,打了才是知行合一。

总统与将军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西方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作为老大哥,美国自然要受到来自盟友的压力。欧洲方面,马歇尔计划取得瞩目的成果,但是冷战背景下,面对亚洲寻求民族独立的运动,美国常常将之与共产党的扩张混为一谈。不能分别处理独立运动与共产党,使美国在亚洲的政策一塌糊涂。

国内政坛,在野久了的共和党,想办法削弱民主党的统治。

火药味十足的国际局势、不同利益游说团体、政党之争,杜鲁门政府焦头烂额。

朝鲜战场上,丧失指挥权的麦克阿瑟,无法忍受志愿军对他辉煌履历的玷污,把战争失败的责任甩给美国政府。为了扳回面子,不惜鼓吹中美全面战争,批评美国的和谈意图。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麦克阿瑟到了此时,简直就是跳梁小丑。

之前美国政府对麦克阿瑟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毕竟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威名,在国内民众、媒体和右翼势力中不乏拥趸。

问题越拖越严重,终于摊牌了。

历史的吊诡之处是麦克阿瑟被解职,民众夹道欢送,很多人泪流满面。

民众远离战场,只看到了麦克阿瑟斗士的化身,美国在战场上遭受的挫折所引发的全民挫败感,化为了对麦克阿瑟的支持,虽然这一份支持最终因为麦克阿瑟在国会质询时而消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看见《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