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案”:真相与责任

作者|五花马

就黑龙江汤姓女孩被性侵一案(下称“汤案”),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微信公号头条推出一篇报道“《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各大媒体随即跟进,新京报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应声快评“《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 》”......

媒体狂轰滥炸掘地三尺要挖出汤姓女孩的疯狂架势,惊呆一众吃瓜群众。

两家国家级知名媒体,一个抢先将受害人户籍信息完完整整公之于众,一个隔空纠问口口声声要受害人现身,这是要干嘛?

丝毫未顾虑这是什么程序什么性质的案件,这是已经终审判决执行的强奸案,事关受害人隐私,案子有问题说案子,即便错了,那也是办案机关的错误,何况现在尚未启动再审程序,又岂可先拿受害人是问?

此外,报道文稿貌似调查报道的形式,却非调查报道的内容与规格,缺乏比对,缺乏核实,牵强附会,甚至存在根据申诉一方提供的申诉材料作为文章铺陈内容之痕迹,过于片面,闪烁其词间隐含的态度导向,跃然纸上。这哪里是调查报道?这比专注炮制民间传奇三十年的某知名地摊杂志更狗血啊?

什么是媒体监督的正确尺度与姿势?所谓新闻行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不外客观记录,得体表达,过犹不及。奉劝某些急功近利刷存在感的媒体,别老想着为群众带盐,却忘了为自己带药。

有人说,批评媒体报道不足也是在偏离焦点,难道焦点不该是案件本身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批评案件?你们抓着媒体不足不放就是审判媒体,就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此话差矣!一码是一码,你用错误的程序无论得出什么实体的结果,都不能否认程序的错误,以及连带对结果的否决。

一件事情发生后,如何追寻真相,以及在这追寻过程中有没有比真相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这世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胜利可言?媒体在汤案报道中的这一轮“抢眼”表现,又让我想起根据美国新闻界“拉瑟门”事件改编的电影《真相》一片,剧情围绕美国CBS《新闻六十分》节目组一次不慎报道,行差踏错,折戟沉沙的悲壮过程。

事件发生在2004年,当时美国总统选战正酣,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之间竞争白热化。恰在此时,CBS电视台的新闻制片人玛丽从一个叫比尔的退伍老兵手里得到一份备忘录档案文件的复印件,显示小布什在年轻时为逃避参加越战,通过利益关系进入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而且还长时间脱岗溜号。这意味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和信任危机,一旦坐实,对小布什的总统选举将形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份备忘录复印件来源于当年小布什在空军国民警卫队的上司基利恩。玛丽拿到这份档案材料后,迅速制作成节目,于2004年9月8日在CBS《新闻六十分》播出,美国新闻界当即哗然,引发全民关注。

正当《新闻六十分》的编播人员额手相庆时,网上有人指出新闻中出现的备忘录文件有问题。这些成文于1970年代的备忘录,使用的是均衡字体,而当时的打字机采用的是等宽字体,只有到激光打印机、word软件和个人电脑出现之后,均衡字体才开始运用于政府备忘录。所以,怀疑文件系伪造。

当网友开始质疑文件真实性时,玛丽却无法找到原始文本,而且文件的撰写者基利恩已经去世,文件内容的真实性无从验证。更要命的是,文件提供者比尔也开始对文件的真实性含糊其词。

接下来,CBS成为众矢之的。随后,CBS聘请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对该新闻的出炉经过及涉事人员展开调查听证。最终,CBS决定开除玛丽,并敦促丹拉瑟提前退休。

一定程度上,此事之所以如此轰动,除了因牵涉美国总统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丹拉瑟在美国新闻界的显赫地位。

丹拉瑟于1962年进入CBS,并于次年成为第一个报道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记者。他曾陆续报道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还一起随尼克松总统访华。他从1981年开始担任CBS《晚间新闻》主播长达24年,成为全美连续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时间最长的人,与NBC的汤姆布罗考和ABC的彼得詹宁斯并称美国三大王牌主播。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声名正隆的主播,因为2004年小布什兵役情况的报道,未能实现连播25年《晚间新闻》的心愿,黯然引退,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玛丽亦非泛泛之辈。她是从业20多年的新闻尖兵,两获艾美奖,因此次事件彻底离开电视新闻圈。

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正经历着从审判思维到律师角色摸索转换的阶段,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藉由剧情旁观玛丽折戟沉沙全过程,可谓步步惊心,声声叹息。

其一:获取真相的方法与真相同样重要

影片将玛丽得到新闻线索之后的兴奋,急于播出时的武断,面临责难时的恼怒,一层层演绎出来。过程中,可以看到玛丽想要做个大新闻的念头很迫切。美国当时自由派占据话语权,对权力人物的藏否成为一种本能驱动和利益选择。模糊了新闻调查本应持有的中立立场,克制态度,也放弃了那些琐碎细小,但却是接近真相最直接最有效的求证方式。最后,被对手釜底抽薪。行业伦理,职业操守是影响一个从业人员在这个领域往哪里走,如何走,走多远的定海神针。一旦偏差背离葬送的都或将是毕生的职业命运。

其二:不要站到自己的反面

围绕事件展开特别调查,听证会上,调查委员杀气腾腾。玛丽冷静应对,过了一关又一关。律师对玛丽说“你表现的很好,再过半小时就解脱了”。玛丽在笔记本上来回描画“FEA”这几个字母,律师问什么意思,玛丽仰起头面无表情的说:“让他们统统去死”。终于到了收尾环节,玛丽和调查组发生了如下对话:

玛丽:难道你们不问问我的政治色彩吗?你们问了节目组所有成员,为什么不问我?

委员们:(面面相觑)你一定会告诉我们,和你打过交道的大部分人会认为你是个自由主义者。这是一个合理问题,你告诉我们吧

玛丽:我不相信标签,我认为多数人的观点是综合的...

一个委员插话说:这不是我们谈话的重点

玛丽:那你们的重点是什么?

委员会主任:我们的重点在于,你将你的政治色彩带进你的报道里

玛丽:不,我从来没有那么做....

主任:你没有,真的吗,所以你才会在巴恩斯跟你说布什靠他进了警卫队时你没有质疑就相信他?后来公然反对布什的比尔这公认的骗子拿备忘录给你时,你就认为备忘录是真的,连查证来源都懒得查?四个档案检验员,已经有两个人对备忘录的真实性表达疑虑,你偏就置之不理急着播出?还是你代表比尔私自联络的克里阵营,极力要抹黑总统?玛丽,这些事,你告诉我们,有哪一件没有政治色彩的介入?还是你对你的工作这么不胜任?

玛丽:你知道造这些备忘录需要什么本事吗?伪造者得深入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包括规则、规定与缩写,他得全盘了解布什的官方记录,才能确保备忘录内容之间没有抵触,他得清楚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当时全部的人员情况,不只他们的姓名,还有他们的态度意见,包括他们的彼此关系,他首先得知道基里安上校有写备忘录的习惯,他得知道当时基里安的想法,尤其是针对上司,然后是布什中尉,他得知道或去了解这一切,才能愚弄我们,就像你以为的那样。现在,你真的认为,有人花了这种时间,精确度这么高,然后会用微软word把它打出来?这条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有没有服完兵役?没有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阴谋,因为现在有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营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甚至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委员:可是你没有证明事实,你没有证实巴恩斯让总统进入警卫队,你没有证实这些备忘录是真的,证明的责任在你。

玛丽:按照这个标准,纽约时报就不会刊登国防部档案,华盛顿邮报就不会有深喉…

委员:巴恩斯和深喉相差甚远.....

玛丽:巴恩斯承认滥用职权,让德州部分权贵不用在越南被炸到屁股开花....

委员:迈普斯女士,你有没有想过有这样一个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有些优秀的年轻人,你所谓的权贵,是靠实力进国民警卫队的?

玛丽:(眼神对持…沉默…摇头…)不,先生,我没这么想过…

玛丽最后的沉默,以及沉默之后的回答,回答之后调查组成员们的神情,一开始我很费解,这是为什么呢?玛丽一番慷慨陈词,彷佛真理在握,调查组成员们也露出有些吃惊的样子,为什么这个回答之后却个个神情大变?类似场景还出现在报道被质疑时,玛丽与老板爆发激烈争吵。她对共和党抓住字体忽视内容大光其火,老板对她未作求证仓促播出气急败坏。玛丽辩解说那不是重点,老板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才是重点?玛丽崩溃喊道:他们不能只靠提那些该死的问题来打击我们!……这句话后,周遭皆面面相觑。

另一个镜头,丹拉瑟在夜行的飞机上与年轻的调查记者交谈,语重心长的告诫年轻的新闻从业人员说:一旦你停止提问,美国人民就输了。最后,丹拉瑟问这个小伙子你为什么选择当调查记者,小伙子望着丹拉瑟说:因为你。

那一刻,丹拉瑟神情凝重,我将之理解为责任和荣耀,我相信他对年轻人的告诫是他终身信奉的原则。而玛丽作为与丹拉瑟亦师亦友亦的合伙伙伴和行业精英,面对追问质疑一味抵触,在追逐真相的过程中,变成自己原本批判的那种人,浑然不觉站到了自己的反面,何其反讽。

其三:担当的勇气与力量

在报道被指责后,片中各式人物表现是刺激矛盾爆发的主线。公众总是急于得到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自由派千方百计希望这是事实,保守派挖空心思要证伪,电视台高层急于把责任推给主管部门,部门急于推给节目组,调查组的人急于证实玛丽的专业操守有问题,玛丽的上司急需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下属,玛丽急需将过错归于爆料者,而爆料人认为自己没有错……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没有责任。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那是无数环节之后的一环,人人着急解开离自己最近的那一环,其他的,管它呢?

听证会上,当玛丽被问到: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富二代也可能是优秀青年,凭着自己的努力....玛丽说:我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也问住了屏幕前包括你我在内的无数人?)

勇气,不仅仅是身为一个新闻人敢于冒险调查事实揭露真相的胆魄;勇气也是在事败后,能够自省自察,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勇气更是不管路途险阻,在行进的过程中,能够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做最忠实的自己那份执着。

说到这里,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部门领导,他不爱说话,而且操着一口纯正山区口音,别人也很难听懂。但是这么多年来,似乎唯有他的言论,会时时萦绕耳畔,令我感佩。他说我作为一个庭长,同志们尊重我,这可能这还算个职务,同志们如果不尊重我,这也不算什么。如何让同志们尊重我?我觉得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为同志们争取更充分得办案保障,二是有了事情多替同志们承担责任。话是这样说的,事也是这样做的。那几年,是我法律职业的启蒙期,也是快速进步的成长期。几乎每天都是以雀跃之心去上班,心里很踏实。领导如良师,同事是益友,他们教给你工作技能,带给你底气动力,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你知道你有选择的自由和腾挪的空间,所以你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所以,无论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我都记得当初那些路径的指引和价值观念的塑造。那是一段水连天碧的日子,它让我看到担当的力量,让我崇尚担当的勇气。

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必然是一个虚伪懦弱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承担责任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努力。个性难以泯灭,如果错处是我的,我该承受它的回报。杀生成仁,舍身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听证会后律师说,你就是不吐不快吧?玛丽说我就是我。有绥靖的机会,却选择火力全开,只见她,眼神坚决,语气凌厉,尽抒胸臆。她输了,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愿赌服输的磊落姿态?认错悔过,比毫无原则的卑膝妥协不知强多少倍。

其四:有何胜利可言?

新闻本无主观,基于一个立场寻找证据,当证据错了,而立场正确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对待兵败垂成者呢?

我终于意识到,新闻媒体想要监督政治权力需要的不仅是专业和勇气,更需要环境和机遇。影片中,丹拉瑟一再说《新闻六十分》是第一个挣钱的新闻节目,制片人也骄傲的说新闻节目也可以挣钱.,可见一个新闻节目想要盈利多么不容易,一个盈利的新闻节目又给了这些人多少底气,多少压力。抢新闻,正是这个背景下的形势所迫。

又如,自由主义阵营的丹拉瑟和玛丽对保守党的抨击从不留余地,积怨甚深,当对方找到把柄,当然急欲除之而后快。再如,事件发生在2004年,当时互联网已趋发展,信息传播的径和速度进行着颠覆式改变,普通人获取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一个节目组怎么可能对抗亿万网民?网友发现文本嫌疑,这是一个线头,只要有人扯出,就有人抓住不放,一击即中。

回到玛丽的愤怒,文件文本有假,但内容呢?没有人再去关注总统有没有造假这个最开始的问题。这如同一宗讼案实体再公平,程序不正当,错案。自己若首先犯错,其他毋须再论,立场已失,荣辱成败拱手他人,想想是何等心塞?

但,有时候,人需要这样拔剑四顾立场尽失的绝望。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人谦卑,让人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它们需要彼此对话。绝望不是气馁,它是让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是实事求是之后获得的自由。

本片是根据玛丽回忆录《真相与责任:媒体、总统和特权》改编。故事的原型凯特说:“玛丽很有魅力,但这个故事讲的却是她如何走向失败的。电影不是纪录片,更像一个调查报告。如果这部电影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玛丽的兴趣,去看她的书,或记住那个被遗忘的时刻。那么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毕竟我们总是遗忘。”

影片结尾字幕上打出这样的内容:“针对警卫队新闻,独立小组并未查获实证;玛丽被开除后,CBS因为她的虐囚报道而获得十年来最重要的奖项。”历史或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隐没于故事灰暗部分的人们将继续忍耐下去。远去了鼓角争鸣,暗淡了刀光剑影,这一切又有何胜利可言?

具体到汤案,媒体责任在于客观记录,如实呈现,对涉诉案件,要监督也是监督办案机关,而不是首当其冲监督案件受害人,尤其是在有罪判决尚未被推翻的情况下,有任何一丁点立场越过案件本身与办案机关,而直接先将受害人逼至墙角,再踏上一万只脚?

不是说这个事不能报道,而是,不能这样报道,即便最后案件重审,甚至结果反转,即便此番报道对启动重审有推动作用,依然不能认可以这样的方式报道,依然无法无视媒体的不当。正如,刑讯逼供得到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即便证明内容是真实的,也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理应排除,此之所谓毒树之果。

1929年胡适在《平论》周刊发刊词中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实的新闻而只有快意的谣言,没有公正的批评而只有恶意的谩骂和丑诋,——这是一个民族的大耻辱。 我们所以要想尽我们的微薄能力,以中国国民的资格,对于国家社会的问题作善意的批评和积极的讨论,尽一点指导监督的天职,借此提倡一点风气,引起国内的学者注意国家社会的问题。......我们深信,自由的方法在于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

各路英雄,近百年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舆论场上,我们拥有这种肩负责任的自由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汤案”:真相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