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脑法则是一本关于怎么说服别人的工具书。作者叫吉姆·克林斯,是一名资深的广告专家,在多家机构担任首席战略规划师,专门给别人策划营销广告。
经过很多年的经验积累,作者发现一件事儿,如果他想说服别人干一件不愿意干的事儿,或者说服别人,不要再去做这件事儿,光靠摆事实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效果几乎是零。如果只是摆事实讲道理,可能别人在听的时候,觉得他说的都对,但是听完以后该干嘛干嘛,完全就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了。
这让他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我们的说话对象到底是谁。按照作者的说法,其实是我和你说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大脑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对话。大脑也分好几个区域,大脑基本上分三层结构,最外面的那层是大脑皮层,他是掌管理性的;中间的是哺乳动物的脑,掌管情绪;最里面那一层,就是作者所说的蜥蜴脑,掌管最原始的行动。像呼吸,心跳之类的人体基本功能。
如果想要成功说服我,就尽量不要和我的大脑皮层对话,而是要和我里面的那部分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那部分对话。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说服我,让我戒烟。一种方法,你就告诉我这个吸烟有害健康,列出一堆的数据,每年因为吸烟死了多少人,吸烟的危害有多大。另外一种方式,是把我带到一个因为吸烟得了肺癌的病人面前。把他肺部的照片给我看看,引发我的焦虑和恐惧,告诉我如果继续吸烟,过不了多久,我的肺也会变成这样。那你觉得哪一种方式会让我立刻作出结论?
怎么和蜥蜴脑对话,就要掌握蜥蜴脑的语言。作者给我们列出了三条法则来帮助我们认识这种语言。
1. 要以行动,而不是以态度为目标。
我们总以为态度决定行为,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总想要改变别人的态度,以为态度改变了,行为也就会跟着改变。其实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先做出某一个行为,再跟着自己具体的行为来匹配相应的态度。
比如说男女在交往初期的时候,很多男的都希望女的表明态度:你到底要不要和我交往啊,你到底要不要做我女朋友啊?你到底要不要和我回家啊?表白男士通常想要一个很清晰的态度,但是这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女方最不喜欢的就是表明态度。
聪明的男人会忽略这个步骤,直接引导女方的行为。比如出门的时候,要求女生帮忙照看自己的宠物。这个女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想我干嘛要听他的呢?我干嘛要对他那么好呢?我是不是喜欢他了?这个就是行为改变态度的具体例子。
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更容易,因为我们的行为基本上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态度就不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喜欢吃肯德基,但是如果你们家附近开了一家麦当劳,那你很有可能会经常光顾麦当劳,因为方便嘛。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你更喜欢肯德基的态度。
书里面还提到一个实验,有两个礼物,实验者可以随便挑一个带走,但是你不能看第二个礼物。实验结果表明每次人们带走礼物之后,都会觉得自己挑的礼物特别棒,那个未知的礼物肯定不好。
人们一旦作出选择之后,就会调整自己的态度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还有大量的实验都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强制一个人给别人说一个大家都觉得特别无聊的电影,但是要求得说的必须很有趣,再说之前的这个人也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但是说完之后,他就觉得这个电影好像就真的像自己说的,挺有意思的。
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地在找一个平衡点来让态度适应自己的行为,不然就会陷入长期的不愉快的情绪里,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想要说服别人,尽量改变他的环境来直接改变行为,行为变了态度自然就跟着改变。
怎么来改变他人的行为呢?作者给出的方法叫做堵住漏水的水管。就是任何一个行动,都是一步一步按照顺序实施的,就好像一个水管一样,一滴水要从这头流到那头,让它流出去。
比如说你想说服别人买你的车,那就要检查一下所有买车的步骤,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让客户流失的。列出了这些步骤以后就要把流失客户的漏洞给补上,如果你的客户在意的是车辆的出产地,那这个步骤就要着重介绍,如果你的网站看起来很漂亮,但是用户访问量不多,那就要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来增加曝光率,再如果你的用户实际上完全没有买,那就要对销售人员做培训呢,总之知道自己哪里薄弱就补哪里,争取让用户体验一次完整的购买流程。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堵住漏水的水管。
我们的许多行为其实并不涉及到有意识的态度,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通常使大部分的行为,经常在没有仔细考虑的情况下,就根据惯性开始行动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行为特点。总的来说想要成功说服别人,把目光直接盯在行动上要比态度上有效的多,因为态度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行动却是很容易改变的。
不要去改变愿望,而是要去实现它们。
我们总以为说服别人就是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内在的蜥蜴脑,对改变自己的愿望可没有什么兴趣。成功的说服者也不会去尝试改变别人的愿望,他们会向内在的蜥蜴脑,展示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教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简单的说就是投其所好。
比如说很多叛逆的学生辍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受不了学校的管束,觉得学校和家长实在是太烦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劝说一个想辍学的学生,你跟他说:学校和家长的管束也是为了你好,太自由了,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你最后改变自己对学校的看法,这么说肯定没戏。相反,如果你顺着他的愿望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想被管,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早早的摆脱这个情景,那就是尽快毕业,如果你毕不了业,找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那你很可能就会继续要家里人养活你,那你就得被家里人再多管几年。这位学生就会觉得任何对毕业不利的事情都会让他再被多管几年,想想这个场景都觉得可怕,他会极有可能选择好好学习,尽快完成学业。
很多情况,我们不知道对方想什么,那要怎么设置奖赏呢?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列出了两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找到,什么东西可以当做奖赏。
一个工具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模型。马斯洛认为人类的第一层需求是生理需求,我们有得到水,得到吃的东西这种渴望。第二层安全需求,包括放心的治安环境。更高一层爱和归属感,第三层被周围的人认可,好的声誉和地位,第四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伴随自我实现的就是有挑战,学习新知识和创造发明的需求。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给出对方想要的东西作为奖赏,大致可以判断对方在哪个需求层次。
还有一个工具叫做人类共同行为清单。这个概念是一位叫做唐纳德·E·布朗的作家,在《人类的共同性》那本书里提到的。在研究了所有社会,文化,和语言之后,列出了一个清单。这个清单上有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比如说获得地位,预测未来,回报别人,理解别人的行为等等。
把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和布朗的清单合在一块看,就可以发现一些我们都想要的东西,比如说安全,尊重,表达感激,获得声誉,可以把这些东西设置为奖赏别人的筹码。比如作者在给英特尔公司设计广告营销方案的时候,就参考了上面我们说的两个工具。英特尔公司生产的芯片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数码设备里面,像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因此英特尔的目标人群都是有意购买数码设备的人。
要怎么给这些人设奖励,让他们觉得买英特尔的数码产品,就可以获得这个奖励?他们开始做调查,在各个国家抽取样本进行研究,来收集这些数码产品用户的愿望。在之前他们其实也收到很多奖励的建议,比如说强调选择英特尔产品能够促进人际关系,或者使用英特尔产品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但是好像所有人都有这两种需求,根本不能突出他们用户的独特性。
最后他们发现在各个国家,英特尔的用户都对速度感有很强烈的需求。他们喜欢刺激的运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更乐观,也愿意成为一群朋友当中的意见领袖,总的来说他们更喜欢追求兴奋感,只要围绕兴奋感做出一系列的营销方案就可以了。最后,他们这个案子是大获全胜了,使用英特尔产品能够带来兴奋感这个概念也深入人心。
戴尔·卡耐基说过,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和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如何获得。不过你想要说服别人找到别人想要的东西,然后把它当做奖励,是让别人接受你意见的不二法门。
关注感觉。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是纯理性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行为经济学就不这么单纯的看问题,他加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只研究人们的具体行动,不去关注人本身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人们说的和做的经常不一样的,因为有感情的要素在里面。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的感觉往往是影响我们做出行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说明了如果想要说服一个人做出某一个动作,我们必须给对方一种即刻就能得到的感觉。
比如说喝牛奶可以让骨骼强壮,但是骨骼强壮是一个功能,而且这个功能还是一个延时的不确定的理性的奖赏。喝几杯牛奶,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骨头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所以强调功能并不能让人动心。要怎么让别人做出立刻购买的行为呢,就是把喝牛奶和一种感觉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营销策略都来围绕这种感觉来展开,往往就会很容易被人接受。
简单来说,真正实物的奖励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要的,因为实物的奖励快感会很快的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就像你中了五百万,当时你可能觉得特别爽,但是不出三个月,你的快感就会消失了,你的情绪基本上要回到原来的水平。也就是说尽管感觉是稍纵即逝的,但是它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各种感觉,那到底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实际上就是情绪。书里面说了这么一个实验,实验组找了一位漂亮性感的女士,让她主动去找陌生的男士填写调查问卷,并且填完了之后,这位女士主动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给她打电话,询问调查结果。这位女士的真正意图就是看看到底有几个男士会被自己吸引,对自己产生感觉,从而主动约自己。
这个实验分两个地方,一个是在一座吊桥上,这个吊桥摇摇晃晃的,人站在上面会不自觉的感觉到紧张和心跳加速。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离吊桥有一段距离的长椅上,人们都会觉得很安全。这位女士分别搭讪了100位男士,最后经过对比发现,在吊桥上填写问卷的男士有60多位,会给这位女士打电话主动约她。在长椅上填问卷的男士,就只有30多个人打电话,比前面少了整整一半。在事后的跟踪调查里面,在问到所有男生为什么想要约这位女士的时候,在吊桥上的男生,大多都会说我当时对这位女士心动了,我对她有感觉。在长椅上的男士就不会,他们觉得这位女士就是一位普通的市场调查员。
这说明感觉就是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是被怎么制造出来的,如果想给对方感觉,就要想办法给对方制造高兴,兴奋,害怕,紧张,害羞这些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情绪。
要怎么制造这种情绪? 方法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我们的大脑镜像神经元的映射效应来实现。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管电影里的情节是什么,只要里面的演员哭得死去活来的,你也自然的会跟着眼泪哗哗乱转,那电影里面演员笑得前仰后合,你也会跟着哈哈大笑,可能情节并不是那么感动或者可笑,但是我们会不自觉的跟随别人的情绪做出一样的反应。
所以给自己的物品设置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个具体的形象,因为这个形象的自我感觉,带动用户的感觉,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方法。不管是写文案,做视频广告,都是这个套路。
还有一种是通过语言的推拉给别人带来感觉。语言的作用非常大,别人对你说了不爱听的话你会生气,说了夸奖你的话你会自豪。比如很多男女在交往的时候刚见面,聊完天儿女士通常会抱怨,对这个男的没有感觉。你要问她为什么没感觉,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了,你到底要什么样的感觉呢?女士往往说不上来,反正就是不来电。有些男士通常在聊天里忽略了制造情绪,总是在讲事实。事实本身是不能带来任何情绪的,这个只是正常的交流。四平八稳的交谈,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
那要怎么才能有感觉呢?不要一味的夸对方,那样对方会觉得你在巴结她,也不要一味的损对方,那对方会觉得你神经病啊,要夸一下再损一下,制造一种一推一拉的感觉。简单说就是让对方一会觉得你很讨厌,一会又觉得你很有趣,一会哭一会笑。这种感觉自然就出现了,男女双方的交往的本质就是谈情说爱,双方都是在追求恋爱的感觉,如果不能通过话语或者身体让对方产生情绪,那自然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