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勇气还是徒有智慧更可悲

15年新国辩初赛台湾大学与武汉大学

正方开出的点是徒有智慧或许不能改变外界境遇,但至少可以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反方对这个点的打击是风险会找上门,正方又回应说智慧就算不能百分百地规避风险,也可以让风险降到最低。丁冠羽学长结辩进一步提出:一个人做出一个外在看起来怯懦的抉择,这个怯懦的标签是外在的道德标尺硬加的,对于这个抉择者自身来说,自己家庭的保全比让这个社会国家更好,更重要,这是他自己的价值选择,这是他更在意的东西。而与之对应,一个徒有勇气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这是他们可悲之处。

反方的立论基于可为而未为的落差造成的可悲,以及智慧可以培养,勇气无法增长,但正方对于这个点有打击到,用了辩手上台的例子和怕黑到不怕的例子,但正如罗淼学长说的 反方如果能进一步强化对于辩题语境下的“徒”的阐述,勇气是难以从绝对的零开始增长的,辩手的上台和战胜黑暗都需要哪怕只有一次的小小尝试的勇气,而智慧,可以从零开始增长。

可悲到底是一个外在的客观判断还是自我认知的评价?辩题想讨论的是一个人意识领域的挣扎,还是行为方式的结果?怎样在这个辩题的讨论框架下掌握对语境的把控?

会有人觉得自己可悲吗?可能会,但一个徒有勇气的人或者一个徒有智慧的人不会。徒有勇气的人至少自己在做对的事,有旁人说 你怎么这么鲁莽 说 你这是在帮倒忙,可徒有勇气的人没有反思这些的智慧,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可悲。而一个徒有智慧的人,所希冀他做的事往往有风险或者是代价,他考量之后不想要这份风险,无论大小,不想要这份代价,无论大小,他的智慧告诉他自己这是the best choice for himself for the time being,所以他不觉得他自己可悲。

所以可悲与否对于这两种人来说,是外在的判断,他们都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所以这道题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是:这个社会想要的 是更多的有勇无谋者获取那么些许的智慧,还是有智无勇者拥有那么丝毫的勇气。我们的社会走向更高台阶的障碍,到底是怯懦还是愚昧?

我们的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找不到方法了,还是方法没办法让每个人放下自己的欲求,每个人固守自己的利益不肯度让?更多的人其实看清了,所以比起消解愚昧,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放下自己,站在更高更群体性的立场去思考。

希望最后让每个人度让的原因,不是共同的灾难已在眼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徒有勇气还是徒有智慧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