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三十: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OR非常态之思辨2018-04-09

《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三十: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OR非常态之思辨

——五读《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事件:

今天孩子们自己布置好的张贴栏终于好了,我让孩子们来兑换太阳花,根据兑换要求:暑期互评得到的奖励卡可以一换二。孩子们一个个都开心地拿出奖励卡数着算着,大家排着队开心地兑换着奖励卡,我一抬头却发现小乖红着眼在找着什么?一问才知道,她的32张奖励卡全丢了。我没有说话,只听一边的小王同学说:小裕东第一天奖励下来就没了。没心没肺的家伙满不在乎的样子,完全不把这当一回事。还有几位没有张贴栏的孩子也开始有些着急。

以往的我,一定会说:“没有了就没办法换了哦!”或是同意让她换了。

然而此刻的我没有作声,等到其他同学兑换结束,看着张贴栏前一群孩子你挤我,我挤你在抢着贴。看着小王和小成同学站在外围,等着,在一旁说:“我们等会再贴吧,反正无所谓先后。”

看到这,心里真的不免有些生气,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大了还是无法学会配合与礼让,总是觉得万事得自己优先。在推挤中,还有孩子发出了刺耳的尖叫声。


思考:

在张春兰博士的《班主任如何践行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中提出“按照‘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在班级建设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技能”。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在班级建设中践行“教育即生活”的主张,班主任要相应做好三方面重点工作:

其一,坚持实用生活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其二,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其三,从整体人生的宏观视野下去建设班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

我在想这可以界定为哪个范畴?虽然一个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界定为一个概念的解读,但我还是更愿意去找到更好更恰切的方式来分析它。结合自己的理解,我更倾向于第三点“从整体人生的宏观视野下去建设班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常态与非常态。”生活的常态一般指顺利、成功、快乐、喜悦、平静、关爱等色彩偏于明亮的一面;生活非常态一般指坎坷、失败、悲伤、失落、突变、排斥、灾难等色彩偏于暗淡的一面。任何人都不能确保自己永远生活在常态之中,所以必须理性思考诸如如何在常态之中积极进取,在非常态之中淡定从容之类的问题。思考这类问题,文中给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充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交友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或补救;二是定期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班级讨化形成文本决议,目的是通过群体力量来引导个体积极生活;三是班主任要形成思相引领的意识,自觉将问题分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中进行探讨。

而今天出现的问题是非常态的,但又映射着常态的情感色彩。面对这样屡屡出现的非常态问题,孩子们的表现几乎是千篇一律地排他与不妥协,我又该如何引领?

一、非常态下的由人及己的转变

任何人都不能确保自己永远生活在常态之中,而面对非常态,如何理性思考才能淡定从容的应对呢?我依然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我示意孩子们先坐回到位置上,孩子们一时间不愿意,我提示倒数4秒,孩子们非常迅速地回到了位置上。

我:刚才兑换时,程老师发现小乖同学在哭,她说32张奖励卡丢了,你们说该怎么办?是换给她还是不换呢?

卢:换,或许不是丢的,而是被偷的。

我:有可能的。你的意思也可能不是自己的原因,值得原谅。

陈:不换,自己的东西都不保管好。

小王同学坐在位置上低声说:换吧,一半。

沈:我觉得可以换,就是只换三分之一。

我:我认为,没有人是故意把自己的奖励卡给弄丢的。所以,我们先考虑下换还是不换?举手表决吧!

全班只有三人表示不换,一人不参与意见。

我:好,根据大家的意见,可以换,那究竟怎么换呢?

王:换,就换一半,如果全换,没个教训不长记性。

还有一些表示只能换三分之一。

看着大家各执己见,我提醒道:我们今天解决的不仅仅是小乖的问题,以后我们如果遇到相类似的问题都按照大家今天协商的规定来执行,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丢东西,所以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再表决。

这样一提醒,孩子们开始转变了原有的“事不关己”的想法,或许是想到了自己,于是在之后的举手中,全票通过了换一半的决定。

对于孩子们大多只能看到眼前,没有长远的思考与更全面的打算,当我只将问题停留在解决小乖的问题时,在一部分孩子表现的“高高挂起”,不去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与感受,只顾着自己的个体判断。而当老师告诉他们,需要以此标准为以后的规范时,我明显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开始从他人转变到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当自己如此时,希望得到怎样的理解与支持。

这虽是一件小事,甚至是每个班里几乎每天都会发现的小事,但往往我们只会由老师一言谈,而带给孩子一种因老师喜好而决定做法的不合理非常态色彩。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辨,从而让孩子慢慢开始学会如何从容面对。

二、常态下的由己及人的发现

在今天的兑换过程中,由于张贴栏面积不大,有二十几位同学同时挤着要贴上自己的太阳花。一度场面有些混乱。在暂停张贴让孩子们坐回位置上时,我发现地上还有两张掉落的太阳花,这是孩子们在张贴时忙乱中掉落的。正好,我接着上面的对话继续:

我:你们真以为自己不会掉东西呀!我这刚一说完,你们就犯毛病了。

大家哄堂大笑,看着我手中捡起的太阳花,抢着说:“老师,给我吧!”

我:哪有不劳而获的事儿,想得美!

我停了停,继续:刚才是什么情况,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掉了。

陈:太乱了,大家都挤在一起。

徐:就是就是,我根本进不去贴。

我:刚才我还听见了有同学的尖叫声,吓了我一大跳。

大家又是一阵笑。

汤:是啊,有人想进去,结果里面的人不肯,就这样了。

我:可是我还是看见了一些同学没有挤进去。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王:我觉得这么挤没必要,反正太阳花在我手上不会没有,等会儿空了再去贴多好。

成:我也认为这样。

许多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我:那你们觉得怎样比较好呢?当你在里面感受到外力造成的拥挤时,你会如何?当你在外面看见里面的人自顾自慢吞吞地贴着时,你的渴望又是什么?

……

我没有再让孩子们进行讨论下去,我相信他们明白了。

下课了,我看着他们没有再次拥挤到张贴栏,小赖主席(自命的)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完成张贴。放学前,当我再次回到教室,大家的张贴栏上都已是“花开遍地”了。(可惜今天的众多画面没有及时拍下)。

我欣慰着: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但我们总是在没有告诉他们方法时,武断地认为他们天性自私,天性自我。我更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由己及人,他们会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他人的困与惑,苦与忧。只是需要我们带着他们去发现。

正如昨晚我在编辑孩子们的绘本作品时,留下的那些文字:

一天天,我不急

慢慢来,我等你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三十: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OR非常态之思辨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