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造者和梦想家——AI背景下的产品思维

(感谢LT供稿)

前言

近来,AI概念作为各种文章的标题字眼异常抢眼,自从阿法元战胜阿法狗,一个产品经理不懂点人工智能,不聊点智能推荐算法,都会被严重鄙视。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止有新鲜感,伴随的还有未来机器是否会替代人类的危机意识。那么,在机器日益聪明的今天,如何继续保持一个产品经理的价值,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岗位从创立之初直到现在,其本质一直都是作为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用户和只知道怎么给机器发指令的程序猿之间的桥梁。

在见识过各种产品经理之后,我总结出这样一套进阶之路:从最初的被动接需求(主要源自领导)、画原型、输出文档的产品新人;到开始接触用户、分析需求、设计功能、讨论技术实现的中级产品经理,再到思考用户需求背后的心理、设计产品业态、甚至设计技术架构的产品大牛。

这个进阶过程,其实就是桥梁如何实现被动连接到主动整合创造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思维,也就是一个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价值,至于如何锻炼提升产品思维,我想抛开那些产品工具、产品方法论,从做人做事角度聊一聊。

找本质+抓细节+看整体=创造者

1.  追根溯源,只解决本质问题

无论是产品的诞生还是功能点的变现,产品经理在整个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问题,或者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就在于看你能不能看到每个问题的本质,并集中资源解决最核心的问题。比如,产品的注册转化率很低,也许并不是注册过程有bug,或者注册流程体验不好,有可能是注册入口的位置或者出现的时机就不合适。

2.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放在各个行业都适用的评价标准。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注重细节的标签往往意味着你提的方案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你输出的数据材料是经过仔细核对的,这在无形中就会提升个人的专业度。程序猿往往喜欢靠谱的产品经理,注重细节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属性,一个注重细节、懂得把材料做到完善、把问题解决到彻底的产品经理,一定可以把和程序猿的沟通变成一个良性循环。

3. 凡事多想一点,推动自我成长

上面说了挖掘本质及注重细节,与此同时还需辅以宏观思维,万不可陷入纠缠细节的微观思维中。良心推荐,懂得复盘,定期总结,绝对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好习惯。在总结和复盘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产品负责人,产品经理可以从产品角度思考整个过程的产出比和带来的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产品团队的核心,产品经理可以从团队角度思考每个人的付出和问题,在下一个过程中进行调整优化,提升团队的磨合度。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产品论和管理经验,这是听大牛讲座、学习产品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

有担当+高审美水平+懂点心理学=梦想家

1. 做一个有担当的管理者,别怕背锅

无论是在招聘要求中,还是产品大牛的分享中,沟通能力总是必备内容。在项目沟通过程中,产品经理受到最多的委屈应该就是替各方背锅,其实,换个角度想,产品经理是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及每个输出的把关者,被甩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理性接锅并解决问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锅接的多了,就会下意识更加完善自己的产品设计,不挖坑;锅接的多了,合作者也会因你的担当更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这是一个有担当的管理者该有的风范。

2. 多涉猎,提高审美水平,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具象方面,一个产品经理可以不懂交互设计,但和设计师沟通时不能完全是个门外汉;抽象角度,做竞品分析时,能够发现自己可以借鉴的闪光点,做用户分析时,能够发现用户对产品的期待,从而转化为产品的目标功能点。多涉猎各行各业前沿的东西,融会贯通,在需要的时候才能随时有东西借鉴,不要误解为抄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专业的体现。

3. 懂点心理学,没有搞不定的人

产品经理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内部的设计、开发、测试、领导,外部的用户、客户、合作方,在了解每个人的理性需求的同时,学习一些心理学,了解每个人的感性需求也很有必要。一点心理学,不足以让你八面玲珑,但可以让你在内部的沟通中减少撕架,提升信息传达的质量和效果;在需求分析的时候,减少用户心理分析的盲目性;在与合作方协作时,同时提升双方的利益和满意度。

结语

上述内容都是产品经理提升产品思维不可或缺的品质,其实,每个产品经理都梦想成为第二个张小龙,都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心,那么,努力去进步,成为一个有创造者执行力的梦想家吧。如果,一个兼具创造者及梦想家于一身的产品经理还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的话,那咱们该担心的就不是工作的事,而是整个人类的存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