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努力都算数

来到新的单位,第一次亮相上公开课,这次我感觉是讲公开课以来表现的最好的一次。

我的眼里只有学生,把坐在教室后面、两边的领导、同事“不放在眼里”,我是那么想表现自己,领导在一次晨会上问谁背弟子规了,我高高举起了手,从同事们围成的圈外走到圈内,来到领导身边,不紧不慢地背起弟子规,在路边等校车时,我不认识的一个男同事向我打招呼:“嗨,早,你就是那个背弟子规的老师吧!”来到市汉校培训教材教法时,老师问的问题答案我还没想全就举起了手,我生怕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抢在了我的前头……讲台就是我的舞台,我不再需要举手,不再需要别人点我的名字,大家拿着凳子来到我的教室里,看我的表现。他们有经验还是没经验和我有啥关系呢,我只需要把我自己表现好。“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投入专注地去干一件事情,就出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上课前几分钟,我决定不范读课文了,我考虑到上下课必敲铃意味着我不能拖堂,凭以往的经验,如果范读课文,势必这节课是上不完的。我的决定是对的,如果不是第三自然段重读了一边,基本上是铃敲了,我的课也结束了。

比教案更重要的是现实情况,更多的是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我问: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五彩缤纷"是啥意思了吗?学生说:绚丽多彩,五颜六色,这个班的以前的语文老师教得好,他们一连说了好几个近义词,我很自然地说到:我们可以给词语找近义词去理解意思。这个教学过程和教案不一样,我没有慌张,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应对。

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上我想要的答案时,我引导,我问的问题下面没有一个人举手时,我启发。我问钥匙有什么用,一个学生把这个问题想得太复杂,哼哼唧唧,不能利索地回答我,我把手上的动作都做上了,问她:你就告诉我钥匙有什么用?她怯生生地回答:开门。我接着她的话说:是呀,秋雨一下,天气一天一天地凉爽下来了,秋雨带来了秋天。如果我让学生告诉我"为什么课文里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以学生的理解水平,他们是答不上来的。充分了解学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让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式说比喻句时,我清楚他们可以答上来的,因为在前几课的学习中,我问到修辞手法时,他们知道,课前我也做了一点小功课,问:秋天熟了,农民伯伯种的农作物、水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梨子像什么呢?地里的棉花像什么呢?我以为到课堂上学生的小手能齐刷刷地举起来,没料到只是换了一个方式问,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要在以往,我就慌乱了。现在不,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不是他们不会,孩子们背后、侧边都坐着老师,三年级的孩子不像一年级的小孩,完完全全忘记他们存在的。我诱导:田野里,高粱熟了、玉米成熟了,远远望去,它们像什么呀?这才有一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在这堂课之前,我已上过几十节公开课,它们就像是成就这节课的基石。刚开始上公开课,紧张得夜里觉睡不踏实,早上起来饭吃不下,上得多了,还要求上,内心有懈怠,有抱怨,但还是上了,那些课在今天看来没有白上,每一次的磨炼,每一次的努力都算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一次努力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