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之前,我没有完整看过姜文的电影,只是在网上看过一些比较火的片段。
但看过不少他的人物采访,所以相比于他的电影,我觉得他本人更有意思,一个典型的北京大爷们,打着京腔侃侃而谈,浑身上下都写着“满不在乎,一切随意”。
所以周韵也说,姜文的电影,抛开所有条条框框与标准,才能看到乐趣。
《邪不压正》依旧带着姜文的荒诞戏剧底子和他玩历史的痞气,依旧争议很大,评论两极分化。
可是我蛮喜欢的,连同他在电影里夹带的私货,我也觉得坦诚可爱。
原著还没读完,但总体来讲,改编挺大的。
电影已经全然不是张北海的《侠隐》,而是姜文借了故事背景,讲了一出“房顶上的赤子之心”和“房檐下的人心算计。”
电影中所有美好的设定一定发生在房顶上,就像关巧红和李天然的对手戏,可以说很姜文了。
而李天然的角色设定,更像是姜文自己对少年意气的痴迷,仿佛是把他某天午间打盹的白日梦投映到了大荧幕上,肆意张扬。
这么拍,就注定不会是历史上的那个北平。
可如果不这么改,彭于晏不会是李天然。
因为这部电影,我喜欢上了彭于晏,喜欢他的灵魂,还有肉体。
姜文录制圆桌派时,窦文涛问他为什么拍彭于晏的肉体,姜文答:好看啊,为什么不拍?
他说彭于晏的自律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灵魂与肉体分开的人,他精神上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能控制肉体办到。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仅要抵制世俗的诱惑,还要战胜自己的欲望。
自律,真的是最容易出口,却最难办到的事了。
姜文向来不吝啬表达肉体的美好,也最爱表现喷薄的荷尔蒙。
而彭于晏这堪比雕塑的肉体,让他不只一次在拍摄间隙赞叹。
说真的,练到这种让同性都喜欢的程度,除了彭于晏,估计也没别人了。
了解过后,发现彭于晏不只是自律,他是在拼命,即便现在名利双收,炙手可热,他依旧不曾懈怠,怀着一寸赤心对待事业和生活。
这样的人,老天爷都不舍得辜负。
现在的他光鲜亮丽,是与多名大导演合作过的实力派小鲜肉。
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他曾经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爆红,自己却无人问津,一年之内负债五千万台币,还没有戏拍,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中。
可偏偏他是彭于晏,跌到谷底,也能触底反弹。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到了《翻滚吧!阿信》,因为有大量的体操动作,很多演员都不愿意出演,可彭于晏不一样,这是他当时唯一的筹码,就像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为了这部电影,彭于晏苦练八个月,几乎每天都进行十几个小时的体操练习,为了维持身材,他只吃不放调料的水煮餐。
到最后,他可以熟练展示体操的所有项目,而这部电影也与他相互成就,逆风翻盘,成功入围第48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有自我要求的人,从来都不满足于现状。
即便此时的彭于晏已经接到很多电影邀约,打开了演艺路线,说实在的,单单靠着他那张脸,也能够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可他不仅没有降低要求,反而每拍一部电影,都get一个新技能。
拍《爱情白皮书》,他学会了变魔术。
拍《海豚爱上猫》,杀青后,他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资格。
拍《我在垦丁天气晴》,他学会了冲浪。
拍《近在咫尺的爱恋》,他拳击练到可以参加业余比赛。
拍《破风》时,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最后拿到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因《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学会南拳。
因《危城》学会双刀。
为《听说》练会手语。
为《匆匆那年》学会吉他。
为《湄公河行动》学会泰文和缅甸语。
认真到可怕的人,我要是导演,我也选他。
在彭于晏看来,才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他说:我就是没有才华,所以才用命拼,我不怕吃苦,就怕学不到东西。
他就像一座宝藏,越挖越惊喜。
即便我平时不太喜欢荷尔蒙飞溅的表现形式,都觉得彭于晏在《邪不压正》中露肉露得性感又可爱,满身都是乘胜而归的少年感。
这个男人太有魅力了,在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反思的结果是:自己不够好。
所以他扛过所有寂寥苦楚,把自己修炼成了“孙悟空”,担得住浮华盛名,拎得清是非得失,一如既往地谦卑,心怀希望地生活。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彭于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