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惯坏自己,也别惯坏亲朋好友

不惯坏自己,也别惯坏亲朋好友_第1张图片

1


本家小兄弟阿蔡,午后给了我一个电话,咋呼呼的要求吐槽。

大概的情况是,前一段时间,他回了一趟老家,已经有六七年没有回到老家的他,心情特别好,每个亲戚家都很慷慨地塞了红包,和过去的班主任,同学,都痛痛快快的在酒桌上战斗了一番。

回来之后,略微计算一下,大概回家一趟花了一万多块钱,因为花的特别痛快,又激起了他赚钱的熊熊动力,继续努力做他的小生意。

然而这回来后一个月,他开始觉得不对劲。

一些亲戚,开始找他借钱,虽然数额就是几百一两千,但是让他很是为难,借自己手头也没有那么多的活动资金,不借又觉得伤感情。

而且出于一种做生意人的下意识判断,感觉钱会有去无回。

有那么几个同学,辗转打听到他的微信号码,寒暄了一两天后,第三天就问他,能不能借点钱,帮忙下买房的首付。

阿蔡委屈地问我:“这些人咋这样呢?我怎么就不这样呢?我不会这样的呀!”


2

我笑了起来,因为关系好,所以也不客气地首先拿他开刀。

“首先,你说自己不会这样,这些人咋这样?这里就表示了,你拿要求自己的准则,去要求别人了。”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下来。

谈话里面,我们常常在点出别人的有不对的地方的时候,话要简单且不能刻薄,点出来之后,还要有留白的时间,给别人去缓冲和思考。

他略微思考后,表示同意。

这一点想通了,后面的思想工作就很容易做,因为,谁只要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不会陷入一个“我最正确”的死胡同,任谁都很难拖出来。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保持自己的正确性。

有的人在保持自己正确性上,不遗余力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有的人吵架都不是为了事情本身,仅仅就是为了证明我对你错。

这么多的错错对对,就像“垃圾不过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的道理一样,有时候一件事情换个情况,对的就变成错的,错的又变成对的,所以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相碰撞,就会出现冲突。

“在其他事情上,你检查一下有没有这样的思维,有的话,不要惯着自己继续这样。然后我们再谈接下来的,别人的事。”


3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回老家的时候,不应该给亲戚送红包。这会给人一种你很阔绰的感觉。”

“可我是私底下塞的呀。”

“私底下塞也不行啊,你离家久了,一趟回去不容易,估计是外面买礼物不好带,而且因为你重感情,会对亲戚产生愧疚的感觉,这愧疚会让你忍不住出手大方。”

“我确实是感觉愧疚,因为那兄弟吧也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时候二叔对我也颇多照顾。”

“正确的做法是,回到家去,去买普通的礼品,送五百块钱的礼品,也好过送五百块钱。塞钱给人一种错觉,就是你在外面赚大发了,回家派福利。即使这是你洒着汗水一小笔一小笔生意赚回来的,只是对亲人慷慨,而不是你真的多有钱。”

这次的回家省亲,让他的表弟感觉表哥会来事,聚会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方后,就在微信上和他借钱了。

第一次要的不多,几百块钱,说是一发工资就还哥哥。阿蔡爽快的问都不问,转了过去。

到了时间,果然马上就还给了他,阿蔡很是高兴,结果没多久,又问他要两千块钱,抬头一看,这离发完工资还没有多久呢,怎么又没有钱了?

因为网银钱包里面的钱不多,他就先给表弟打了800块并解释原因,结果过会儿,表弟就给他发了一个银行账户,让他把剩下的钱给补齐了。

感觉特别不舒服,谁欠谁的呢?

“你就当你给你表弟八百块钱吧,其他的就不要借了,你说真的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就好。”

有的人借钱,第一次,第二次,可能都是为了换取信任,然后再借一大笔的事很多。

对于小借总不还的人,和他说,网银有很多微贷,请自便。

4

最后就是交情甚浅的同学借钱一事了,这事好处理,直接不借。

我忍着笑和阿蔡说:“一般来说,我自己会和别人借钱,但我不会借钱给别人;因为我信得过自己,信不过别人啊!”他哈哈哈大笑起来。

借钱一事,谁没有个三灾六病,或者急用的,一般我们都会借给平时信用比较好的朋友亲戚,这是他的信用换回来的回报。而对于久不来往的人,真的不用因为拉不下面子,或者打肿脸充胖子,就把自己的血汗交出去。

借钱的对象,是需要综合评估的,不止是信用和交情,还有偿还能力。因为交出去的除了钱还有友情,交情,亲情,与利益攸关的事,从来都需要谨慎操作。

5

不管你认不认同,人际关系都是需要管理的和节制的,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包括你自己,也在资产列表中。

肆意地挥霍,惯坏了自己,又惯坏了他人,得不偿失的时候,别哭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惯坏自己,也别惯坏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