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1张图片
南无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清净慧章是针对渐根的四层阶位和圆顿根机随顺觉性成佛所作的开示,重点主要是“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三句。

清净慧菩萨的祈请,是紧接着弥勒章中开示的种姓差别,既然有种姓层次差别,那么就会有修证阶位异现,所以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众生本具圆满觉性,那么为什么众生及菩萨们,与佛陀所证境界,凡圣之间有证量层次差别?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够随顺根机开显悟入次第证住圆觉境界。实际上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再次祈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也即本经五个经名中的《如来藏自性差别》。

佛陀的回答自然也就首先就“大圆觉”进行了再次的宣说,直指圆觉并无能所二元,菩萨众生亦为幻化,但为了随顺中下渐根,于并不存在渐次的情况下,假借方便,教授了“凡夫、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如来”四层阶位,意在告诫行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兼而也回答了清净慧菩萨的提问。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2张图片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行的结尾部分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即指示平等安心入手修法,任运合道,依法顿入大圆觉,虽然本段是指亡心离言,顿证顿圆,大利根种姓,但实际上就是指证入第四阶位“如来”境界的种姓,也是了义《圆觉经》种姓,所以佛陀将修行的总持法门归结于“随顺觉性”,任何的修证法门,只有在心地下功夫,“教令开悟净圆觉性”,悟入圆满觉性,才是最终的根本,纲中之纲。

为了进一步理解大圆觉的特点,就其体相佛陀运用了四个比喻“眼根不自见眼、月及标月指、自断其首。”来反复说明,最后总结为圆觉自体本无能所

因有四阶层次差别,具体行门自然有别,由此引出下章的三观开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3张图片
大乘入楞伽经(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教:本章中对于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的主导精神,不仅与《楞严经》完全吻合,也与《大乘入楞伽经》中的事渐理顿完全相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心现流故而请佛言:“世尊,云何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为渐次净,为顿净耶?”

  佛言:“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譬如大地生诸草木,渐生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大慧,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而非顿。”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如日月轮,一时遍照一切色像;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过习,亦复如是,顿为示现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智慧境界。譬如藏识,顿现于身及资生国土一切境界;报佛亦尔,于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及以化佛光明照曜;自证圣境亦复如是,顿现法相而为照曜,令离一切有无恶见。


对于修证次第阶位,《大乘入楞伽经》现证品第四中,也有明确的开示: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已,于灭尽三昧乐心无所惑,不堕二乘及诸外道错乱之中。”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六地,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定;七地菩萨念念恒入,离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诸二乘。二乘有作堕能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于灭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

        “大慧,八地菩萨、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分别想灭。始从初地乃至六地,观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识自分别起,离我、我所,不见外法种种诸相;凡愚不知由无始来过恶薰习,于自心内变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执著。”

        “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槃;以诸佛力所加持故,于三昧门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声闻、缘觉著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大慧,七地菩萨善能观察心意意识、我、我所执,生法无我,若生若灭自相共相,四无碍辩善巧决定,于三昧门而得自在,渐入诸地具菩提分法。大慧,我恐诸菩萨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诸地相续次第,堕于外道诸恶见中故如是说。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诸地次第、三界往来,一切皆是自心所见。而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诸佛为如是说。

  “大慧,声闻、缘觉至于菩萨第八地中,为三昧乐之所昏醉,未能善了唯心所见,自共相习缠覆其心,著二无我生涅槃觉,非寂灭慧。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见于寂灭三昧乐门,即便忆念本愿大悲,具足修行十无尽句,是故不即入于涅槃;以入涅槃不生果故,离能所取故,了达唯心故,于一切法无分别故,不堕心意及以意识、外法性相执著中故,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随智慧行如是起故,得于如来自证地故。”

  “大慧,如人梦中方便渡河,未渡便觉,觉已思惟向之所见:「为是真实,为是虚妄?」复自念言:「非实非妄,如是但是见闻觉知,曾所更事分别习气,离有无念意识梦中之所现耳!」大慧,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进入于第八得无分别,见一切法如幻梦等,离能所取,见心心所广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证令证,离心意意识妄分别想,获无生忍。此是菩萨所得涅槃,非灭坏也。”

  “大慧,第一义中,无有次第,亦无相续,远离一切境界分别,此则名为寂灭之法。”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住及佛地, 唯心无影像,

   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

   七地是有心,八地无影像,

   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

   自证及清净,此则是我地,

   摩醯最胜处,色究竟庄严。

   譬如大火聚,光焰炽然发,

   化现于三有,悦意而清凉。

   或有现变化,或有先时化,

   于彼说诸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第七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无相有何次?”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4张图片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善知识曾说:“当知所谓修行,非是起心动念,而是以无住心无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证入圆觉。心无所住则空人我,法无所得则空法我。

清净慧章的平等安心法门,就是最为殊胜的修行入手方便,古今中外无数实修大德,都是从这一方便断除四边悟入圆觉的,所以有必要作一些详细的补充说明:

圭峰宗密大师说:

“一、妄念者:攀缘取著外法也,违于觉性,故令不起;二、若求真弃妄者:犹避影逃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三、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矣。四、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不自见眼等。”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5张图片
楞严座主圆瑛大师(图片来源于网络)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离有边

圆瑛法师解为:“「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居于一切时中,行、藏、语、默,见色、闻声,不起丝毫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离空边

圆瑛法师解为:“「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者」:谓众生妄心,本无自性,全体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异离波觅水。”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离亦有亦空边

圆瑛法师解为:“「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从心现,元是自心,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岂容拟议。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加了知,如《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且心体本具灵知,何必更加了知耳!”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离非有非无边

圆瑛法师解为:“「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谓于无了知处,则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如眼有见,不自见眼,故不辨真实也。”

平等安心法门下手处针对的是凡夫日常生活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即将第六意识分别心误认执著为是自己的“心”,所以它就从利用第六意识下手,不随所观外境而转,将分别心转为妙观察智,随着修行的深入,再用圆觉心平等包容万法诸显,一切皆为圆觉之随缘妙用,则行人能观自心为“心”之错误对立执著(误执能见之见精为佛性)亦得破除,二边不存,能所双泯,不入圆觉而自入,入而无入,不离能所而自离,离无所离。

读者此处不要忘记,还要结合后面普觉章的法身平等清净观来共同修持,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6张图片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门:六祖慧能大师在涅槃偈中说: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无为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7张图片
马祖道一禅师(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道一禅师又说: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这么,如此)。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8张图片
当代禅修大师明就多杰仁波切(图片来源于网络)

密乘:当代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其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与《圆觉经》的平等安心法门如出一辙:

禅修并不是“乐晕了”,或“一片空白”,也不是为了让心更为“清晰”——这些都是我在全球讲学时从人们口中听到的字眼。禅修其实是练习安住于心当下的自然状态之中,并单纯清楚地感受当下现起的一切念头、感官知觉或情绪。许多人抗拒禅修,因为一想到禅修,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要挺直腰杆、盘起双腿,让心完全空白地坐在那儿好几个小时,这些都不是必要的。

首先,双腿盘坐并挺直脊椎,这的确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尤其是在西方,大家都很习惯弯腰驼背地窝在电脑或电视前。第二,要让你的心不要生起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思考是心的自然功能,就像太阳发出光芒与热量、暴风雨中产生闪电和雨水一样自然。

刚开始学习禅修的时候,老师曾对我说过,压抑心的自然功能至多也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心,你只会强化将念头和情绪执以为实的习性罢了。

心一直都在活动,犹如海洋不断涌起的浪涛,不停地生起种种念头。我们无法制止念头的生起,就如同无法制止海洋的波涛一样。把心安住在它的自然状态中,跟完全停止所有的念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佛教的禅修并非把心搞成一片空白,所谓的“无念禅修”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事。即使你真的可以停止所有的念头,那么你也不是在禅修,而是在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状态中游荡罢了。

另一方面,你可能也会发现,一旦看着念头、情绪或感官知觉时,它就如同鱼儿突然游入深水中,瞬间就消失不见了。这也没关系,事实上这样非常好。只要你继续保持纯然的专注或觉知,即使念头、感受等不见了,你也是在体验自心本性的明性和空性。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不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倘若没有任何念头生起,或者念头在你察觉之前就消失,那么就安住在自然的明性中即可。还有比这样禅修更简单的吗?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会认定某些经验比较好、比较适宜,或者比较有建设性,但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好”念头或“坏”念头,就是“念头”罢了。只要某一堆爱说话的神经元开始制造我们解译为念头或感受的信号,另一堆神经元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评头论足:“哦,那是个充满仇恨的念头,你真是个坏蛋啊!”或者“你怕死了,真是个懦夫!”

禅修其实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禅修的时候,我们用科学家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主观经验。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有点难,因为大部分人都被训练成只要我们认定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认定它是坏的,它就是“坏的”。但是,当我们开始练习单纯地看着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那么,这类顽强僵化的区别就会开始瓦解。用常识就知道,刹那生起又消失的种种心理状态不可能都是真实的。

假如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觉察自心的这种活动,那么,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念头、情绪、感官知觉,以及所接收的对境等经验的澄澈本质,就会慢慢地被我们认出来。犹如堆积在镜子上的层层灰尘污垢慢慢被擦干净一样,当我们逐渐习惯观看自心的清晰面之后,就可以看穿那些“我是谁”或“我是什么”的杂音,并认出自心的光明本质。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_第9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完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清净慧章实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