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伸展树提高区间操作的性能

一、首先,什么是区间操作?以及各种数据结构性能对比

区间操作就是对一个序列的某个区间的所有元素进行的操作。比如,对区间所有元素增加一个值,翻转区间元素等。
对区间操作,最普通的方法就是数组。比如:对一个长为N 的序列的 [L,R]区间执行每个元素加上k 的操作,可以使用数组来保存序列,然后使用循环对[L,R]区间每个元素加k
代码是这样的:

 //int A[],L,R,k;
 for i = L to R
    A[i] += k;   

这样做的效率是 O(N),对于一个排序来说这是很好的性能,但对于一个操作来说,这并不是理想,很多二叉树的操作都能达到O( log N) 级别。
对于最典型的查找操作,普通二叉树的操作能达到O( log N) ,但是树在最坏情况下性能会退化到O(N)(比如順边的情况下) 。
平衡树能对树高度进行控制,最坏性能控制在O(log N),但是,平衡树只是控制了树的高度,而不能保证访问频率高的节点离跟越近,因此,平衡树的访问效率与节点的分布有关,如果访问频率高的节点离根很远,那么平衡树的性能就会有所降低。
因此,便有了伸展树。伸展树的特点就是:每次查找或插入节点,都会把该节点旋转到树根位置,随着操作次数增加,高频节点就会聚集在根周围,从而达到较好的性能。

二、伸展树介绍

伸展树的特点就是:每次查找或插入节点,都会把该节点旋转到树根位置,随着操作次数增加,高频节点就会聚集在根周围,从而达到较好的性能。

伸展树首先是一棵树,可以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key;    
    struct Node *lch,*rch,*parent;
}* Node ,* Tree;

伸展树的高层操作有:

高层操作 实现
insert( t , x ) 将x插入t中。找到x在t中的位置,插入x,然后再将x旋转到树根
delete( t ,x ) 删除x。找到x,将x调到根部,将x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删除后合并。
spilt( t , x) 以x为界分离t。找到x,将x旋转到树根,然后将x的左子树和剩余部分分离
find( t , x ) 找到x。找到x,然后将x旋转到树根。
join( t1 , t2 ) 合并子树 t1和t2,要求t1所有元素小于t2的任一元素。找到t1的最大元素,并调整到根部,将t2作为根的右子树插入

可见,树的高层操作都依赖与旋转等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 实现
splay( t ,x ) 将x调至根部。循环调用zig_zag_manager( t , x) 方法,直到x == t
zig_zag_manager( t , x) 旋转管理者。 找到x,分析x与父亲节点,父亲节点与祖父节点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旋转方式。
下面几个函数中,设x 的父节点为 p, p的父节点为g 。
zig( t , x ) 右旋。当p是根节点,x是p的左孩子,将x右旋
zag( t , x ) 左旋。当p是根节点,x是p的右孩子,将x左旋
zig_zig( t , x ) 右双旋。x是p的左节点,当p是g的左节点,先将p右旋,再将x右旋
zag_zag( t , x ) 左双旋。x是p的右节点,当p是g的右节点,先将p左旋,再将x左旋
zig_zag( t , x ) 右旋再左旋。x是p的左节点,当p是g的右节点,先将x右旋,再将x左旋
zag_zig( t , x ) 左旋再右旋。x是p的右节点,当p是g的左节点,先将x左旋,再将x右旋

其实上述左旋和右旋很有规律,当一个节点是左节点时,应当右旋,当一个节点是右节点时,应当左旋。

伸展树的区间操作

伸展树操作区间的思路是:

第一步,分离区间。分离长度为N的序列里的区间 [L ,R ],首先找到第L大的元素,然后以其为界进行分离操作,得到t1 = [0,L-1] 和 temp = [L ,N]。
然后,再找到 temp 中第 R-L+1 大元素,并以该元素为界进行分离操作, 得到 t2 = [L ,R] 和 t3 = [R+1, N]。这样,就成功分离出了目标区间t2 。

第二步,对目标区间进行操作。

第三步,合并区间。合并t1,t2,t3。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和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