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笔记之诗经研究(1)

    一个偶然的机会,打扫房间,竟然发现了大学时期的一本笔记。当时教我们的是学校聘请的河南大学的教授华锋老师,虽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依旧风雨无阻地每周乘火车来给我们上课。华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旁征博引,征服了整个中文系的学子们,为了纪念那段非凡的岁月,先把笔记整理如下,中间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与老师所讲有所出入,不代表老师观点,欢迎斧正。

                                        《  诗经研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中秋中叶六百余年的……先秦时期称为《诗三百》。

    梁启超:现存先秦典籍中的“真金美玉”,字字可信。

    闻一多:诗从产生之后,是宗教,是教育,支持了整个封建时期的文化。

    赵纪彬:《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孤证不立”。

    第一节  《诗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周王朝的建立为诗经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周王朝——亚细亚生产模式的全新国家

恩格斯,认为周王朝不是一个一般的国家,一个国家必须有铁器(春秋时出现)、城池(西周时为军事堡垒,而恩格斯认为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及以地域为单位的国民(战国时才有)。

姬姓,家族国家:兄弟子侄;姻亲,如姜尚到齐;关系近。

“社稷”,与地中海国家完全不同。

《开国大典》:“我们姓毛的打下了天下,我们要替你坐天下。”思想源于西周。

刘邦:“非刘氏而不得分王。

周宗政权产生的因素:第一,黄土高原辽阔肥沃。《公刘》《绵》

                                       第二,所获俘虏不杀,使之从事农业生产。(从古公亶公开始。太伯、虞仲、王季。其中王季姬昌,在位五十年,为伐纣奠定的基础。)

2.宗周政权的特点

第一,宗周政权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国家。(宗法,就是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第二,土地国家所有。

第三,从文王到周公完成了礼乐治国典章制度的建设。

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过渡:尧舜时期,政权是传婿不传儿,有利于维系母系的利益。

                                           父系,是群婚,一夫多妻,要传位嫡长子。

伯、仲、叔、季,兄传弟分歧大,因小儿子死位会传谁?

西周,是父传子。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

宗法制国家实际上政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

同姓不同婚。如姬姓男,与姜姓女结婚,子姓姬;姬姓女,与姜姓男结婚,子姓姜。这实际上在当时也是政治上的一种联姻。

“普天之下,莫非王属。”土地归国家所有。

礼:原始的“礼”是交换食物的行为,是一种行为规范。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既是一种行为规定,也是一种物质形式。(《触龙说赵太后》,富贵不分家。也有“钟鸣鼎食之家”之说。)

乐:与礼相匹配的一套制度,是身份贵贱的标志。至春秋时,礼崩乐坏。

八佾:天子。

六佾:诸侯。

四佾:大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重视乐的原因有三:一,乐是当时诗乐舞三位一体;二,乐表示一种新文化;三,乐与祭祀紧密相连。

王国维:中国朝代变更,莫有殷周之际。(殷,宗教的巫术文化;周,礼乐文化。……一种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二、周人的社会生活为诗经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周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第二、周人多元深邃的思想增厚了诗歌创作的文化内涵。

第三、周人对礼乐文化的提倡更为推动了诗歌创作。

宗教思想、道德、忧患、反抗、文化思想等,都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

礼乐分式:礼以别异,乐以求同。

三、上古的诗歌创作成为诗经创作的文学源头。

1.上古诗歌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传统为诗经所继承。(内容:生产劳动、爱情、祭祀、战争。)

2.上古诗歌重视白描、押韵、叠咏、节奏鲜明等艺术手法为诗经所继承并继续发展。

3.随着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二言二拍制为主的上古诗歌发展为成熟的二拍制四言诗,并成为诗经最主要的句式。

原始的最简单的劳动是二拍制(一张一弛),如:断竹,续竹。可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线。抒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大学笔记之诗经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