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一、5:26起床

夜间做楚,在探讨y染色体,看来是近来听《解码人类》的缘故。

好奇,求知,是陪伴终生的强大动力。

就像昨天,遍查网络,终得“撒哈拉泵”的相关信息,已经打印,待细读细究。

这是成长学习的好习惯,就是遇到新概念、新学说,新问题,一定铭记在心;然后搜寻相关资料,弄明白为止。

读书往往有这种模式。比如去朋友家串门,巧遇朋友的朋友,于是有了结交这新朋友的机缘。因为听《解码人类》,就非常想了解人类是如何走出东非大草原、如何走到亚欧美的,所以张振《人类六万年》是接下来必读的了。

就像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默默地探查,默默地寻找,不时有发现的乐趣,个中情味,可专享而难与外人道也。

二、继续读徐贲《明亮的对话 公共说理十八讲》(68-83)

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利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说理的发表意见需要有两个条件因素,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再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

说理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主张(结论)、理由(证据)和保证(假设)。

类比并非都是不恰当的,有的类比有可能相当恰当。但是,即便是恰当的比喻,它仍然不是证明,而只是说明。

描述性的比喻虽然可能鲜明生动,但并不能用来作为支持一个主张的理由。

中介担保是说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由于中介担保再说理中是暗含而不是明言的,所以需要读者、作者格外留意才能发现。对于不同的中介担保,往往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反驳方式。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反驳问题:

对 “权威”的问题:可靠吗?与议题相关吗?其他权威是否与他有不同的看法?

对 “普遍规律”的问题:例子能充分支持它吗?有没有例外或反面例子?考虑进去了吗?

对 “表现”的问题:提出的表现恰当、合适吗?有没有反面或不同的表现呢?

对于 “因果关系”的问题:确切或确实吗?对此因果关系是否有别的不同解释或看法?

对 “类比”的问题:是解释性的,还是描述性的?类比对象间是否有充分的相似之处?

对 “价值”的问题:此价值对读者重要吗?有没有与此不合或冲突的其他价值?

归纳法是从经验的个例中推导出普遍的真理,考虑的个例越多,普遍的结论就越可靠。由于人事实上不可能穷尽一切经验性事实,所以基于经验的归纳法,除了少数的例外,只能得到或然性的普遍结论,而不能得到充分真实的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