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从内地跑到了经济发达的广州。
第一间供职的学校,是当时在广州知名度较高的一间民办学校。和我一起来的,有三十五位大学生,均毕业于名牌大学,我相形见绌,只是来自于一间普通的学校。我不知道校长是怎么看上我的,后来,才知道我发表的一些豆腐块的文章拯救了我。校长拍板说:“这孩子文章写得好,语文肯定也会教得好的!”
入职不久,还不能到讲台上课,只是见习。我见习的是三年级,班主任姓章,怀孕。天天,我在班级后面听课,做记录,天天琢磨着怎么上课。学校规定,前三个月,见习的大学生是不能上讲台上课的,章老师大着肚子,身体不方便,加之我上课心切,我偷偷地向她求情,她竟同意了让我上课。第一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课的教案就写了四五张。满怀信心地上了讲台,结果,唰拉拉,我十五分钟就把课讲完了。剩下的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安排,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讲什么?教室里,乱哄哄的,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像菜场一样。
章老师上台,及时救了场。下面的学生,安静了。走下讲台,我沮丧得几乎流下眼泪,恨不得这教室,能裂出一条缝,我好钻进去。下课了,章老师安慰我:其实,你这算不错了,作为一名新老师,讲了十五分钟,把重难点也讲出来了,不简单。我第一次上讲台,还没这么好呢!下次,你会讲好课的,毕竟,你底子好。她的一句不简单,逗笑了我。我知道,她这是努力地给我挑出了课堂的闪光点,鼓励我。
章老师原本可以不让我上讲台讲课的。其实,即使她这样做,也有充分的理由:学校不让见习的大学生上台讲课,我的课也上得糟糕。她却没有这样做,偷偷地让出一些语文单元里的“自读”课文,基础让我上。她在教室后面坐着,写听课笔记,把我上课的过程清清楚楚地写下来。课后,一条一条跟我分析,给我讲那些地方上的好,那个些地方需要改进,讲方法,提点子。就这样,我慢慢地摸了一些门道,知道了课堂不能满堂灌,知道了老师心中应该有学生,知道了上好一节课的流程、技巧、方法。走上讲台,我也有了一些自信。
到了十一月左右,章老师待产,请假离校。我接手了章老师带的这个班,教语文,兼任班主任。因为有了前面几个月的磨合,偷偷上课,章老师的指引示范,接班伊始,还算顺手。那时年轻,没有家庭的羁绊,有大把的时间。想着闲着也是闲着,找来了不少教育类的书,一边看,一边思索,遇到好的点子、方法,还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受益匪浅。还偷偷地写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心想:老校长招聘我过来,不就是因为我会写文章么?荒废掉了,岂不可惜。把一些文章投寄了出去,竟然也发表了,《广州日报》就发表了我的两篇文学作品。还有一篇文章,是记录的我上课的一个片段,取名为《面对美丽的想象》,也发表在了《广东教育》杂志上。
课上得顺手了,发表于了几篇豆腐干的文章,我就有些欣欣然,翘起了尾巴。想想,当时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这时,我教育生涯中两个关键的人,走进了我的视野。第一个是魏书生。两千年时,我供职的学校一片红火,学校经济条件好,隔三差五地请一些教育名家到学校讲课,魏老师就是其中一位。第二位,则是学校雇请的教学顾问——鹿润卿特级教师,来自于当时广州的朝天路小学。这两位老师,给我的醍醐灌顶的教育觉醒,也给了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动力。
魏老师来学校讲座,具体是那一天,印象不是很深刻了。能记得的是,讲课的地点是学校的小礼堂。礼堂也布置得很庄重、喜庆,座无虚席。魏老师上台,瘦小,穿着白色的衬衫,精神烁乐。讲座足足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魏老师在台上,站着,娓娓而谈,如禅定的老僧。谈教育,说人生,讲自己的生活,鞭辟入里,理性生动,春风拂面,如拉家常,两个小时,魏老师没有喝一口水,没有歇一口气,其站功令人惊讶。我也在台下,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上一次厕所,甚至,都不想出一点神。
我听得很仔细,起始,只是因为魏老师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是因为专家的光环吸引了我,我想好好听一听,教育专家是如何教育如人的。听着听着,便感觉自己被吸引住了——原来,教书育人这件事,绝非是技术活,还是艺术活,一个老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是需要底蕴和学识的,也是需要奉献和豁达的,更需要带有一颗拳拳的爱心的。魏老师身为名家,著书立传,却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在教育的田地里耕耘,孜孜不倦,穷经皓首。想着自己刚刚毕业,初入教育门槛,上了几节顺畅一点的课,写了两篇短文章,就飘飘然,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天高地厚,我不由得羞愧起来。
魏老师的这一番讲演,让我丈量出了我与教育的差距,也让我知晓了自己的浅薄,无知。走出小礼堂,校园内,花红柳绿,勃勃生机,这应是我熟悉的一物一景,而那天看来,我竟然觉得了它们的完全的不一样,我知道,这并不是景物改变了,这只是刚刚魏老师的一番讲演,醍醐灌顶,让我走进了教育的新天地——而这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所未见过的,需要我去努力探索,才能窥见它的真容。
他的一番讲演,打动了我这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也棒喝般地把我从沾沾自喜中引到了平地,开始踏踏实实地探索教育的路。这些,魏老师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只是,我知道的是,我喜欢往学校的图书馆钻了,借阅全国各地的教育文学杂志了。我也喜欢学校的集体备课和教研了,学校的老师们的每一句评课都听得认真,对照自己的课堂,我总能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喜欢的是听学校老师的公开课。其实,当时的学校,卧虎藏龙,有不少各地聚集的省市骨干教师,他们的上课,或幽默、或严谨、或激情四溢,这些接地气的课堂,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比照到了自己的缺陷,也多多少少地知道了,一节课该怎样去上,怎样上,才能上出精彩。
鹿老师是第二学期来到学校的。来之前,学校也吹过风,但是却没有见过她。第一次见到她时,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会议室,而是在路上。她夹着一本听课记录本,匆匆地赶往教室,正准备去听老师的日常课。我并不认识她,只觉得这位老师,气质非凡。近六十岁的人,背直挺拔,穿着优雅利索,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这只是匆匆一个照面后的印象。后来有了真正的接触,才知道鹿老师的人品与才识,是我真正仰慕的地方。
隔几天后,鹿老师到班级听我的日常课。第一次被特级老师听课,心中难免有些惴惴不安,记得第一次上课的课题是《跳水》,老版课本上的课文。这节课,我是好好地备过课的,课堂上,我依照自己的设计,引入、读题、品析、朗读、启发,教室的氛围融洽,甚至热烈,我也自我感觉良好。鹿老师坐在课室后面,听得很认真,学生在讨论的当儿,她还走进学生之中,倾听孩子的发言,好几次,还借过学生的书,看孩子们在书上的批注。有几次,她听得认真,还对着我点头。我想,这肯定是鹿老师对我的认可吧!
这一节课,如我所想,多多少少是受了点表扬的。鹿老师把我请到了她的办公室给我评课,提了我的不少优点,譬如课堂氛围好,学习氛围浓厚,指导学生朗读到位。接着,她给我提改进的建议,一个词语该如何去教,学生学得懂,学得透;一个句子该怎样去让孩子体会到它的精妙、形象;甚至细致到我的板书、朗读、肢体语言。她娓娓道来,每一处都切中要害,每一处都有建设性的意见。末了,她告诉我:语文教学,还是要脚踏实地,创新肯定是需要,但是语文教学还是要从基础的听说读写训练做起,让孩子夯实基础,形成素养,花里胡哨,是要不得的!
这句话,让我羞愧、脸红。虽然,她说得很委婉,没有直接批评,但是,我却比批评了还难受。以至于我多年后在语文教学中,都记得她这一句话,并且以这一句话来比照自己,生怕自己又误入歧途,陷入了花架子的泥沼之中。她的话,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按理说,有些观点该是落后的,但是,看当今语文教学风起云涌,我觉得她的观点是没有半点落后,甚至,至今咀嚼,却愈久弥新,还是真理。
我再也不敢花里胡哨上课了。她反复强调的“一课一得”,“备课要做加法,上课要做减法”,这些话,我都听进了心理,同时,也用到了备课之中、课堂之上。她每天,照例去听我的课。起始,我如坐针毡,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上完课,鹿老师都会趁热打铁给我评课,娓娓道来,不分巨细,提缺点,给建议,让我如沐春风,也受益匪浅。我的课,从开始缺点多,慢慢地,变为了优点不少,直到有一天,她告诉我,我的课有些味道了,也扎实了。品咂着这句不容易从她的嘴中冒出来的这句话,我的一颗心才慢慢放下来。
学校例行的公开课,作为年轻老师,我是非上不可的。四年级的老版教材中,有一篇《海滨小城》的文章,文质优美,我喜欢那开得火红的凤凰花,也喜欢海边轻拂的微风,毫不犹豫,便选了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很快写好了教案,有些沾沾自喜地交给了鹿老师,让她给我指正,提出意见。其实,学校也要求这样做。半天工夫,鹿老师把我找到了她的办公室,递给了我写的教案。我翻了一下,迅速地脸红了。五张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批注,红色的字,娟秀、认真,如蚂蚁一般。她告诉我:教案思路还不错,课堂设计的架构还可以,但是,很粗糙,细节值得商榷。我把意见和看法写在了上面,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路,好好看看。说完,她就走了。
我接过教案,都不敢看她,就匆匆地逃走了。回到办公室,偷偷地打开这份她批改过的教案,又感动,又羞愧。鹿老师批改得仔细,甚至我书写的错别字,她都用红圈圈了起来,改在了边上。她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一条条工整地写在边上。最后,她还给我写了一段批语:上好一节语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还要将你吃透的知识、智慧、素养,通过一节课传递给孩子。所以,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这一节课,重视每一个细节,每句话、每个词、每一个过渡,都为孩子着想。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其实,就在于他的细节上,比普通的老师做得好,想得妙!
我开始了第二轮的备课。电脑打字,当时并不普及,我只有手写。这一次备课,我不敢马虎,每一个提问,每一个过渡语,都写得细致。写完,我数了数,足足有十五页信纸。我以为,这一次备课,应该可以得到鹿老师的认可,可是送上去,备课设计又被打回来了,上面,还是密密麻麻的批改。她告诉我,备课,其实应该备学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教语文,让我重新修改教案。接着,三次,四次,五次,直到第六次,鹿老师才告诉我:就按这一份教案上课。一节《海滨小城》的公开课,我足足备了六次课,写了一百五十多页的信纸,手写得酸肿麻胀,中指磨出了厚茧。当时,我是有些怨言的,心想:就不是一节公开课么,用得着这样大动声势,这不是折腾人么?
这一番折腾下来,还是没有白费功夫,这节公开课,出乎意料地,上得很是成功。科组进行评课时,鹿老师破天荒地,认真地提出了很多优点,不遗余力地表扬了我。那些怨言,也随着我的喜悦、高兴,烟消云散。我想感谢她,散会了,专程找到了她的办公室。她开玩笑地说:“这下,不怨恨我了吧?”我拼命地点头,心中疑惑:她就怎么知道,我怨恨过。“我可遭不少人怨恨过,这,我还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你们上好了课,怨恨也值得!”我们小谈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年轻人,是要上好公开课的。上好一节公开课,学到的东西不比看十本专著还差。修改教案、磨课,都是历练,经过这些历练,你会懂得一节课如何上好,怎样的一节课才是好课。
多年后回忆起来,我才觉得自己是多么地幸运——有一位这样的特级老师坐在你的课室后面,为你的课堂把脉坐诊,为你解惑释疑,这是何等的福分和机缘。为一位出道的老师,为一节公开课,细批详改,面授机宜,将为师的秘诀和授课的秘诀合盘托出,这又是何等荣耀?这些际遇、帮助,是多少刚刚踏入教学的门槛的老师,盼都盼不来的!竟然就被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确幸运,因为三十五位大学生,都是在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走上讲台的。而因为章老师的怀孕,创造了机会,让我提前走上了讲台,也让我得到了鹿老师频繁的指导,这对于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我顺利走上教育道路,储备了力量。
2005年,我离开了任职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我再也没有遇到过鹿老师。章老师,倒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和章老师一起吃饭、聊天、忆旧,章老师谈到鹿老师:鹿老师人品、课品都堪称一流,很多年轻老师都受到过她的指引、鼓励,她生完孩子回去工作,也从鹿老师身上获益过。后来,章老师也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她住的地方,离鹿老师近,和鹿师有过一些小小的聚会,章老师说鹿老师和当年一样,气质儒雅,举止言行,一样地让人如沐春风。
真好,这就是她在我记忆中的模样。
(载《师道》杂志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