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关于职场选择,有两句话,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第一句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第二句是“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理解“入错行”这件事,究竟有多恐怖。正巧,这几天小心遇到一件事情,非常适合,用来证明行业之间的差异性。
在开始讨论之前,小心想先贴上一份个税征收标准,因为在下文的讨论中,将会用到:
事情发生在小心身边的两个朋友身上,两个人年纪相仿,都在二十六岁左右,工作差不多都是四年时间。但是行业却不同,其中一人在一家互联网企业营销服务行业做销售,另外一人在一家做中央空调冷暖设备的公司做业务。本质上,两人的工作性质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卖产品,只不过前者是卖企业网络营销套餐,后者是卖中央空调设备。
然后小心介绍一下两种行业的区别:企业营销服务这款产品,单价并不是很高,根据套餐服务内容,年费价格从三千到一万之间。而中央空调行业,一套百平米左右房产如果安装中央空调的话,根据选择的品牌档次,一般在两万到四万之间。
做企业营销销售的这位朋友,销售方式是电话,也就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不断拨打目标消费者(中小企业老板)的电话进行介绍推销。而做中央空调销售的这位朋友,销售方式主要是面销,进小区,入工地,向业主推销中央空调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份,两位朋友的业绩情况非常相似,都是十多万的水平。区别只是前者由于产品的单价低,所以销售产品的数量整体较多;而后者由于产品的单价高,所以销售产品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就辛苦程度上,八月份南方省市的天气,大家是有所了解的。前面的朋友虽然每天也要拨打很多通电话,但却是坐在空调房里,静静心心完成的。而后面的朋友,几乎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穿梭在各个装修工地,非常之辛苦。
但在前几天,两人分别领取八月份工资时,差距不可谓不大。具体两人工资是多少,小心这里先卖个关子,我只说下两人的个税缴纳情况:前者须缴纳个税接近一万,后者须缴纳个税一百多。双方都是依法纳税,不存在谁偷税漏税,谁多缴个税的情况。然后大家翻看下上面小心贴出的那份个税缴纳表格,基本就会了解,两人的收入差距了。
同样是一个月做了十几万的业绩,前者的收入,差不多是后者的八倍。
是前者比后者能力强了八倍吗?显然不可能,要不然二者之间的月度业绩,也不可能如此接近。
是前者比后者工作辛苦了八倍吗?显然也不可能,事实上,就工作环境而言,后者明显更为艰苦。
是前者比后者职场职位高很多吗?这个前文已经交代过了,二人都是所在公司的普通销售人员,靠提成拿工资。
那剩下的唯一原因,就是两人选择的公司,或者说是两人选择的行业,有着天壤之别。
前者在互联网行业,经营的产品毛利润50%起步,个别产品能够达到70%,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所以公司设定的销售人员提成也较高,超过20%。
后者在的传统行业,经营的产品毛利润不超过10%,个别产品甚至仅有5%,最大的成本是产品成本,同时还有巨大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所以公司设定的销售人员提成也较低,不超过10%。
如此以来,虽然两人同样是一个月做了十几万的业绩,但是两人最后的收入差距,则堪称鸿沟。
在这里,小心无意于强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与差异。毕竟这过于宏观,理应由国家层面进行规划和调控。对于多数职场人而言,收入多寡,发展空间,工作环境,才是他们最为关心和看重的。
经过上面的一组对比,我想大家应该对于“行业差距”这件事,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当然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任何一个行业,从业者都是以数十万、数百万计的。想要成为行业状元,谈何容易。所以对于选择行业,最重要的不是看行业状元的收入水平,而是看行业的平均收入、中位数收入。这才是对于普通行业从业者而言,最具参考意义的数据。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衰败迅速,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与发展空间差异,不断趋于符合“二八定理”的设定:即20%的行业,拿走了市场上80%的利润;剩余80%的行业,只能平摊市场上剩余20%的利润。单只是计算平均值,如果你身处那20%的行业,那么你即使只是普通员工,你的收入都将是那80%行业中层管理的水平。而如果是进行职场同级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以倍数来计算。
另外,小心想告诉大家的是,按照经济规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市场法则。未来的行业发展,绝不是你心甘情愿拿着低工资,安贫乐道,这个行业就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相反,由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弱,人才不断流失,竞争力不断下降,那么可以想象,这个行业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断衰败直至消亡的。
而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行业占据市场总数的80%,它们都逐渐消亡的话,市场岂不是就垮掉了?大可不必担心,原因有二:一是这80%行业的消亡,是分阶段,分批次的,不会一次性、同时间全部消亡;二是每一次旧的行业消亡,都会伴随新的行业诞生,从而将原有行业的消费者接替过来,给予他们更好的消费体验。
所以归根结底,作为职场人,你应该想的不是如何挽救一个不断衰亡的行业;而是想法设法,适应新趋势,激发新思维,拥抱新变化。
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