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17)

宜昌地标磨基山(17)


宜昌地标磨基山(17)_第1张图片

2013年5月,央视记录频道摄制组来到宜昌,开始启动纪录片《百年追寻》在宜昌的拍摄工作。而拍摄的首站就选定了百年前英国探险家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先生(公元1876—1930年)在中国西部之旅的相同地点——城区江南对面的磨基山。

一百多年前,凭借着洋枪洋炮,英国利用强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开埠的约定从此打开了宜昌的大门,开埠通商使得临近西部的宜昌由内陆转运贸易码头逐步担负起输出本地自然资源、运输和销售洋货的任务,由此造成了大南门以下宜昌沿江码头的发展与繁盛,使得宜昌在原有的古城区的外围,也就是南门外正街至二马路一带,形成了通惠路(解放路前身)、陶珠路等新兴道路与区域的雏形,这也就是后来宜昌城市商业中心的起源地。

不过,在宜昌开埠20多年之后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之时,那位造访宜昌的威尔逊是站在磨基山上,用镜头对准的是一江之隔的宜昌城区而不是该文重点提到的磨基山,不说也罢。史料记载,那个英国人曾经四次到过宜昌,第一次是1900年2月24日从上海坐船到宜昌,4月21日到长江上游的巴东,5月返回宜昌,1902年4月返回英国的。

其实在他之前,另一个英国人盖洛就用他手中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磨基山珍贵的史料。他是在1902年圣诞节前一天乘坐有三层甲板的江和号轮船到达宜昌的,从本文第二节引用的他当年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见磨基山上的积雪,而那个金字塔形状的大山一定给这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才会在游记里写出了宜昌官员讲给他听的磨基山里有恶魔的传说。

有关磨基山的照片,也许盖洛也不是最早的。本文第三节所引用的那张照片拍得更清晰,保留的信息更多。首先可以从男人头上的辫子可以证明这是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之前,而另一个男子头上围着的头巾可以证明他就是宜昌土著人,此外,可以看见江边停泊的大批木船和江心拖着黑烟的洋船,就可以断定是宜昌开埠以后,磨基山金字塔形的标识太好辨认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那个百年前与威尔逊前后脚到达宜昌的另一个英国人伊莎贝拉•露西•伯德女士所拍的。而第四节引用的那张长江与三江(葛洲坝工程前,称为小河)汇合处出现的众多小渔船,远处也可见磨基山的轮廓,这也是百年前的老照片。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本文第五节引用的依然是满清时代的中国宜昌一位美籍传教士在1896年拍摄的有关照片,时间更早一些。在那张照片上,可以看见现在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的一些尖顶粉墙的西式建筑物,更多的却是数量众多的坟堆,位置应该在现在的红星路、福绥路和解放路一带。而背景中的磨基山,因为胶片的缘故,看不见那块裸露的山壁。而本文第六节引用的那张照片应该是从东山茶庵附近拍摄的,可以看见山坡上的坟堆,山下大片的水田,远处的树木和城内的房屋,还有更远处的磨基山,峭壁上有明显的白斑,可见得胶片的质量更好。

为了对当时的宜昌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在本文的第七节采用的依然是上世纪初宜昌教堂里面的一位英国传教士拍摄的一群站在宜昌城墙上的宜昌人。有人能够辨认得出,照片上还存在的城墙位置在大南门,老城墙和远处的磨基山都清晰可见,那些站在城墙上的人的身份似乎士农工商都有,这是一幅很珍贵的历史影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宜昌地标磨基山(17))